优化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究
2023-12-09沈菁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文/沈菁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乡村与城市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两大载体,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复杂工程,在乡村振兴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由于乡村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矛盾问题愈发突出。风景园林则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1.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所起到的作用
风景园林最初是服务于城市绿地建设,如今已经逐步拓展至我国本土领域下的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设计之中,利用资源建设风景园林,使社会美感和自然美相互融合,以达到人类艺术精神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所起到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人民看见山水,记住乡愁,在达成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基础上,规划出良好的物质形态空间。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建设是重点问题,乡村作为兼顾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具有丰富多元的功能,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要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积远远高于城镇面积,保护优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保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更加有利于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乡村景观,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仍有一定数量的乡村风景园林景观未合乎预期目标,甚至是存在盲目跟风情况,没有考虑到自身特色,大范围地拆除了乡村原有景观。因此科学合理化的风景园林能够深层次地挖掘以及恢复乡村原有面貌,建设出乡村特色浓郁的生态景观。风景园林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乡村的生态宜居性,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2.乡村振兴中应用风景园林基本原则
2.1 兼顾整体与细节原则
在乡村振兴中应用风景园林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为兼顾整体与细节原则。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经验,而是应当精准捕捉与提炼乡村的特色,展现出个性化的乡村文化。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域下的乡村文化有所差异,所以在风景园林应用与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到乡村的整体文化面貌,之后再逐步完善乡村风景园林景观的细节方面,将乡村的独特魅力对外呈现,防止各地乡村出现千篇一律的风景园林景观。应当重点凸显乡村当地的特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
2.2 因地制宜原则
以风景园林为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原则在于因地制宜原则,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对乡村的地质条件、特色面貌、生物资源以及土地规划等有着全面化的了解,以此将乡村当地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充分呈现出来,且不对农民原本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造成影响。立足于乡村文化与农业资源,以风景园林设计的方式将传统“三农”向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所转变,有机融合乡村当地资源特色、田园风光以及风景园林设计,构建出多角度立体的景观面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要求以乡村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尽可能减少人工减少痕迹,把控设计构建成本,以此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2.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所以应用风景园林要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以乡村民俗风貌为切入点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由此构建的风景园林景观会更加契合于该地区乡村发展的实质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积极去了解当地农民的想法,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开展风景园林建设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整合归纳农民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将乡村民俗和风景园林紧密融合,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速度,助推乡村振兴。
2.4 环境保护原则
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在于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所以风景园林应用在乡村振兴设计工作中,要遵循环境保护原则。乡村资源丰富多元,包括但不限于山川资源、土地资源、河流资源、文化资源与动植物资源,要以不破坏上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风景园林建设[2]。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绿化手段应当为植树造林,以此发挥出树木所具有的环境调节功能,而且从生态效益层面上来看,植树造林还有助于乡村地区的绿化覆盖率。将乡村本土文化特色和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相融入,完善乡村绿化结构,构建出生态化特点鲜明的风景园林。
3.当前乡村振兴中风景园林应用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2050 年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并实现农村好、乡村美以及农村富目标,所以近年来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复兴越来越重视,并积极地在其中应用风景园林举措,大规模开展农村风景园林工程,且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纵观实际开展情况来说,尚未达到理想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化地考虑到乡村原本的文化风貌,造成风景园林景观和乡村文化的衔接性较差,甚至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色。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对乡村的自然资源存在浪费与破坏情况,风景园林景观无法最大程度上呈现出乡村自然效果。同时当前的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跟风情况,没有考虑到乡村发展实质需求,就照搬照套国外的风景园林建设经验;或者是大规模地进行风景园林建设,造成乡村生态系统被破坏,而且由于过分看重风景园林景观建设规模,而未思考国内乡村实际承载能力,使得风景园林无法起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功能。除此之外,当前的乡村风景园林建设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未全面考察乡村实际状况就进行风景园林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特别采取环境与民俗风貌保护措施,甚至是采取一些易带来消极问题的激进措施,与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相违背[3]。该情况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成本投入,又无法发挥风景园林核心作用。
4.优化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策略
4.1 统一协调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关系
优化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需统一协调风景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乡村风景园林设计时,应当采取半开放式设计形式,这样更加有助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乡村景观和风景景区做到高度融合,统一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乡村中打造半开放式风景园林景区,不是剔除原本的居住居民,而是有针对性地将农民与村庄规划在其中,构建出优美的意境,这种方式既有助于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又可以给游客带来更加新奇的感受。在乡村中可以打造新业态,如开办农家乐、组织主题多样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可以在村庄中一条龙享受到吃饭、休息与休闲娱乐等,游客在乡村风景景区的体验式舒适度会不断提升,了解与享受乡村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整个游览过程。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就业机会,经济收入提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契合了因地制宜基本准则,无需村民搬迁来为乡村风景园林设计让步,这样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也会更强。
4.2 强调农村特性,加强农业体验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已经很难接触到传统农业,且没有任何的农村生活经验,对乡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生活习惯都不甚了解,所掌握的乡村内容通常来源于书本或网络,对于传统的乡村文化了解不是十分深刻。面对该情况,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应当进一步强调农村特性,加强农业体验。由此所构建的乡村风景园林景观可以带领来自城市的游客切实了解与体会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以及乡村发展进程,唤醒其内心深处的额乡村记忆,让其感受到乡村的独有魅力。乡村景观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元素是,是长时间发展进程中地域自然风貌和乡村文明的结合,所以强调农村特性,就是尊重村落地域文化。
4.3 重点打造网红风景园林景观
利用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相关人员要充分意识到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体体系正在不断趋于完善,所以应当重点打造网红风景园林景观,提升乡村旅游的魅力与趣味性[4]。具体来说,应立足于乡村风景园林景观,深层次地开发多元化的旅游项目,如农田项目、特色民宿居住项目等,拓宽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以南方的乡村为例,水稻田遍布整个江南乡村地区,面向游客呈现出壮观、富有生机的风景园林景色,给游客带来的视觉冲击性也更强。红河哈尼梯田就是当地村民借助其独有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所打造出的壮观农耕文明景观,每日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赏。
因此可以看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构建乡村网红风景园林景观是重要且高效的实践策略,立足于乡村本身具有的自然景观,在其基础上做到合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乡村的水体资源和居民村落来开展改造工作,以此来打造构建出具有特色、美感以及带有文化内涵的乡村网红风景园林景观,推动特色旅游产业稳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发挥助力作用。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乡村网红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网红”感,而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相脱离,要在乡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这样才更加有助于激起游客的乡村记忆,提升乡村景观观赏人流量,逐渐树立良好的口碑,为乡村风景园林景观赋予崭新的生命力,带来更多的衍生价值。
4.4 提高风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合理度
进行乡村风景园林设计时,打造风景园林景观要重点提高植物配置的合理化程度。若在乡村风景园林景观中引入外来植物,要充分考虑到其入侵性较强,乡村内部不具备可以和它进行对抗的天敌,由此外来植物会使得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缩小,同时它还会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本土植物生长品质受损,由此影响了乡村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所以,在乡村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控外来植物引进力度与数量,优先考虑使用乡村的本土植物,加强植物配置的合理化程度,该方式更加有助于维持乡村本土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更加鲜明地突显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平衡了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挑选乡村本土植物的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要确保乡村风景园林景观中一年四季中都具有美观效果。从植物配置层面上来说,应当着重思考植物所具有的生长特点与习性,既要考虑到景观的美观程度,又要强化景观的实际使用性能,优先选择使用常绿植物品种,落叶树种与其相配合,将二者所具有的各自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构建出错落有致的自然风景景观。在乡村风景园林景观中还应当适当的增添一些观赏性植物,如名花、带有吉祥意义或新奇的植物,这样更加能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观赏植物中的观光植物挑选要优先考虑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的植物,因为它无需采取特定的养护措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帮助村民创收,且进一步丰富乡村当地的原生态植物产业[5]。
4.5 构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
从风景园林层面来说,风景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十分显著,风景园林中所含有的植物群落会伴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替而变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此类植物群落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地方特色,吸引力较强,可以作为发展乡村当地旅游的重要因素,提高乡村旅游收入,乡村风景园林的风格更加独特化,竞争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提升。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风景园林实践策略可以选择构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方式。具体来说,乡村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充分意识到风景园林所具有的经济性优势,对其加以妥善利用,为村民与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给予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以此来打造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在其中培育出农业优势显著的品种,形成品牌效应,强化乡村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通过培育优势品牌,将其面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拓展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乡村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此外,将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机会,切实缓解乡村就业难问题,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4.6 坚持落实生态优先基本准则
乡村振兴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优化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要坚持落实生态优先基本准则。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乡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满足于其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达成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以及修复自然的核心目标,坚决不可触碰刚生态保护红线,用绿色发展风景园林实践策略引领乡村振兴[6]。具体来说,其一,平衡好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不同于城市的核心因素,同时它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与导向。把乡村中具有的各生态环境要素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对其集中采取保护与修复策略,进而明确在其周边所打造的风景园林景观实际高度、风格、容积率以及绿地率等重点指标。对乡村自然资源周围的开发建设强度要严格把控,保障乡村振兴资源支持过关。其二,风景园林要和乡村生态功能保护区实现互为共生。也就是说乡村风景园林要与乡村周边的名胜古迹、森林公园以及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发挥出联动作用。利用发达畅通的交通枢纽为游客往来提供交通便利,且着重推动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善。此外,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功能作用下,将乡村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可以依据乡村的具体情况,来相对应地制定森林草原规划、农业观光园规划、田园牧场规划以及河湖旅游湿地规划等,打造出观光、娱乐、休闲、养生以及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逐渐发展成为带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生成乡村精品线路,促使形成完善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4.7 推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
优化风景园林还应当从推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来体现出来。绿色基础设施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崭新理念,它的核心目标在于维护乡村民众的多种利益,由此而组建连接的公园与绿地系统,可以切实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栖息地进行保护,隶属于自然保护网络范畴。通过推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化,打造出绿色新格局,构建美丽乡村宜居骨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不够合理化的绿地布局、过于追求建设效果等问题,进而有效规避资源破坏与浪费以及环境恶化与场地荒废等情况,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要对乡村的自然肌理予以充分的尊重,以乡村当前生态板块空间格局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其功能布局,重点集中在连水与通山层面上,尽可能缩减生态板块的破碎化程度。同时借助于有效的生态廊道规划,促使乡村内部的生产效率提高,对外交流效率加强,便于开展物种迁徙、生态维护和能量交换等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具有充足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加强乡村现代化建设是需着重关注的问题,优化风景园林推动乡村振兴,要采取积极正向的实践策略,通过统一协调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关系、强调农村特性,加强农业体验、重点打造网红风景园林景观、提高风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合理度以及构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来达成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