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儿童诗,开启习作门
——依托儿童诗指导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2023-12-09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郑芳林
□ 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 郑芳林
儿童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构思巧妙,节奏感较强,且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比重。科学有效地挖掘儿童诗功用和价值,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当前儿童诗教学主要采用读的方式。扫除字词障碍后,学生读一读,分析分析诗的内容和主旨,儿童诗的学习就算完成。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单一、乏味,根本没有将儿童诗的功用和价值发挥出来。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引导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计,依托儿童诗指导写作教学,细致剖析儿童诗中的积极因子,将读写进行融合,无疑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知,生成更为鲜活的体验。
一、理解诵读,激发习作情感
语言学习是一种多重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手段感受语言独特价值和魅力。语言理解感知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主体意识,关注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现代小学生兴趣关注更加广泛,这就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儿童诗本身节奏明快,韵味十足,对学生有极强吸引力。教师不妨抓住儿童诗特点和属性,从理解性诵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求。一旦学生想主动表达,教师就可以给出具体引导,从口语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朗读是学习儿童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有声语言。在声音的感染熏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语感在诵读中形式,思维引擎快速启动。
小学语文教学贵在激趣。兴趣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只有课堂学习新鲜独特,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调动,进而形成良好表达习惯,写作情感得到完全激发。进行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本单元习作以教材内容为触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问题展示出来后,学生认真思考。一开始学生毫无思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展开分析。为了更好地触动学生思维开关,给出具体化针对性引导,教师展示学生一年级学过的诗歌《剪窗花》。呈现过程中,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循环播放这首儿童诗。学生不自觉地进行跟读。诵读本身就是形成语感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很快获得习作灵感。“剪窗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完全可以写窗花是我的心爱之物,然后从剪窗花的过程出发,进行习作。”窗花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启动器,更是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在儿童诗的助力下,学生不再排斥写作,甚至产生主动写作的欲求,书面表达热情被点燃。
儿童诗教学,激趣形式多样,朗读是常用手段。朗读是唤醒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朗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声音获得知识,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无形中产生表达欲求。有了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儿童诗作为范例,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值得期待。
二、语言鉴赏,铺垫习作基础
儿童诗以其凝练优美的文字,夸张与想象,表情达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价值。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儿童诗更具抒情性,是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儿童诗是专门为儿童群体创作的文学样式,符合儿童的审美以及心理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知的过程中,定然带有成人化的解读。这样的操作设计显然脱离了儿童诗创作的初衷。要想帮助学生把握儿童诗属性,感知诗人的情感特征,教师不妨追溯教学本源,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属性。凝练、形象、富有表现力是儿童诗语言最显著的特色。教师不妨抓住诗中最鲜明的语汇进行剖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都可以作为切入角度。在语言的分析鉴赏中,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对语言驾驭能力得到整体性提升。
语言承载着人的情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蕴含的观点和认知自然不同。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语言作为基础。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积极有效分析、鉴赏是必要的。在语言的不断积累中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顺利进入语言输出状态。进行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漫画”的习作,这一单元的习作,学生需要从老师的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入手,对其展开描述。写作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语言表述能力。为了给学生更鲜明的思维指引,教师以语言描写为例,进行引导。“大家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儿童诗吗?”学生一边回忆一边朗诵。课堂教学氛围在语言的烘托下逐渐浓烈起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呢?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好处?”学生对这首儿童诗是熟悉的,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很快对儿童诗简单、凝练的语言特点有了基本把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写作的语言特点进行把握。“对老师的语言描写,不仅要简洁,符合老师的身份,还要凸显他们的性格特点。”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表征。儿童诗鲜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需要语言来展现。教师从语言视角出发,对其展开分析鉴赏,对诗歌本身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同时积累了相关字词、句式,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扫除了障碍。
三、想象联想,拓展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潜能。”学生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积极启迪,有效指引。儿童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诗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想象力。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对诗歌中的意象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不妨为学生准备个性化学习情境。以多元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诗歌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一旦被激活,自然会关联多重内容,丰盈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想象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方法。生动讲述、问题设置都是最优化的选择,都能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进行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这篇作文主要考验学生整体把握能力,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描述。要想写好作文,学生必须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为了尽快启动学生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儿童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儿童诗中有丰富的想象?”学生从脑海中进行信息搜索。有的学生想到了“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这首儿童诗中,作者把蓝天、小河、树林等事物想象成家。通过这样的指导点拨,学生写作思路逐渐打开。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天空湛蓝,空中飘浮的白云像一个巨大的棒棒糖,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学生搭建写作框架,尽情发挥想象力,在联想与想象中进入写作状态。
针对儿童诗语言简练的特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讲述活动。既然要进行讲述,学生必须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不自觉地启动。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写作素材积累,在多元关联中,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技法运用,升级习作层级
儿童文学各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属性,结构形式千差万别。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能够积累语言,奠定写作基础,还能获得写作范本。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文学作品,它语言凝练、简洁,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给学生带来的感知是独特的。阅读儿童诗过程中,教师要由表及里,从语言表层属性出发,对儿童诗的写作方法技巧运用展开分析研究,在多元鉴赏中,精准把握儿童诗的结构层次以及中心思想。很多学生对习作有误解,认为写作就是语言文字的堆叠。其实不然,写作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聪明的教师在对儿童诗进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既会关注语言层面,还会对其创作方法和技巧展开系统梳理,为后续写作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引导,教师也要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分析研究。分析意象、修辞手法,揣摩“诗眼”,都是不错的切入视角,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感知和体验。进行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因为有课文和习作例文作为参照,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这时教师继续给出指引:“我们都学过‘小青蛙’这首儿童诗,诗中是如何介绍它的?”在回忆中学生逐渐对青蛙形象有了基本感知和把握。“这首诗介绍了青蛙的外形特点、生活区域以及它的贡献等。”教师继续点拨。“让你介绍一种事物,你是不是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切入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恍然大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写作与阅读紧密相关,技巧与方法之间是相通的。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在系统梳理中理顺了习作层级,学生的思维精准、清晰,层次性更加显著。
儿童诗写作技巧活泼多样。或借明喻方法对事物特点展开细致描写刻画,或采用排比法表现节奏,抑或采用拟人法让作品活泼可爱。无论采用何种写作方法,其目的都是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印象,更好地表情达意。教师抓住儿童诗写作特点,选准切入角度,对其写作极强方法运用有了精准把握,也为后续写作呈现提供了参考。
五、创新仿写,凸显习作品质
新课改将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放在了突出位置。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依托。儿童诗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洋溢着盎然的童趣,充满诗情画意。契合了学生的心理期待和审美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发想象力、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所占比重较大,这就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引导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儿童诗的精髓,引导学生从形神不同层面出发,对其展开仿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实现知识迁移,完成认知内化、升级。仿写是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感知,初步理解并把握文本中心,并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创作。仿写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建起桥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言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为高品质课堂构建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对儿童诗展开阅读鉴赏是重要的,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实践运用。只有在实践中,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技巧掌握、能力提升才会变成可能。进行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推荐一本书”的习作,学生需要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将书的作者、内容、出版社等基本信息介绍清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各显神通。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不按常理出牌,从冰心诗集《繁星》《春水》中选取两篇儿童诗,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诗,还对作品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开展习作时,学生仿照作品中的相关句型,进行表达。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内化、创作的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然具备了仿写能力,他们从儿童诗相关句子着手,开展写作,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维度,让习作变得有“章”可循,学生对写作的感知度得到强化。习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化的工程,它需要多重因素共同助力。就习作而言,语言简洁凝练、立意高远、结构清晰都是必要的。只有多重因素的综合运用,习作品质才会有质的提升。教师对此有清晰认知,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的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切入,以最简单的词汇、句子仿写为基础,逐步推进写作活动的深入。从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写作状态,对书面表达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这样的习作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表情达意。篇幅简单但不失精致,富有韵味。教师抓住儿童诗特点以及学生好奇心强,爱幻想的特点,给出相关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综合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儿童习作兴趣。
小学是习作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习作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顺利推进需要以阅读作为保障。学生对儿童诗的认同感更强,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对儿童诗进行感知、鉴赏时,及时渗透一些习作内容,不仅能增加儿童诗学习的趣味性,顺利启动学生多远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强化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实现语文学习的跨越式成长。从理解诵读、语言鉴赏、想象联想、技法运用以及创新仿写等不同维度出发,对儿童诗展开立体化分析,为习作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崭新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