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及其价值意蕴*
2023-12-09吴默闻
吴默闻
提 要: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从主体、目标、内涵、行动等方面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的超越。这一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取向,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5-26 页。其中就包括“为民造福”的新理念。2022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②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3 年第13 期。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8 页。“为民造福”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提出的新理念,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利民、富民、裕民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利民、富民、裕民思想在内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惟邦本、富民厚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元素。从《尚书》的“民惟邦本”②[宋]蔡沉:《书集传》卷二《夏书·五子之歌》,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68、68 页。“政在养民”③[宋]蔡沉:《书集传》卷一《虞书·大禹谟》,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20、20 页。,到《左传》中的“利民”④[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八《传·僖公二十七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28 页。“养民”⑤[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九《传·文公十三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78 页。、《管子》的“以人为本”⑥黎翔凤:《管子校注》卷九《霸言第二十三》,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472、472 页。、《晏子春秋》的“以民为本”⑦《晏子春秋注解·内篇问下第四·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赵蔚芝注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206 页。,再到《道德经》的“以百姓心为心”⑧《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四十九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29 页。、《孟子》的“民贵君轻”“制民之产”⑨[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三《梁惠王上·七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94 页。、《荀子》的“节用裕民”⑩[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六《富国篇第十》,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177 页。,以及《张子全书》的“为生民立道”⑪[宋]张载:《张载集·拾遗·近思录拾遗》,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376 页。“民胞物与”“利民”等,表明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得到展开而趋于成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元素。
《尚书》提出了“民惟邦本”“政在养民”、体察民情的民本思想。认为对待民众可以亲近而不能轻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⑫[宋]蔡沉:《书集传》卷二《夏书·五子之歌》,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68、68 页。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⑬[宋]蔡沉:《书集传》卷五《周书·蔡仲之命》,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185 页。,“德惟善政,政在养民”⑭[宋]蔡沉:《书集传》卷一《虞书·大禹谟》,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20、20 页。,“安民则惠,黎民怀之”⑮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皋陶谟》,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397 页。。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有德行的人。为政者要推行善政,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安定民众才算仁慈,民众才会怀念他。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要看民众的所见所闻;上天表彰有德的人、惩罚罪人,也是依据民众的赏罚态度。天意和民意之间是上通下达的。“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⑯[宋]蔡沉:《书集传》卷四《周书·泰誓中》,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114-115 页。《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政在养民、体察民情的思想,开启了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其中的“政在养民”内含利民、富民、裕民的思想。
《管子》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命题,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⑰黎翔凤:《管子校注》卷九《霸言第二十三》,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472、472 页。进而提出了“君人者以百姓为天”⑱[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王天海、杨秀岚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年版,第156 页。的命题。根据“以人为本”“以百姓为天”的理念,管子提出了富民思想,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⑲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五《治国第四十八》,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924 页。他主张藏富于民,并提出“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⑳黎翔凤:《管子校注》卷三《五辅第十》,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194 页。等惠民主张,且在其辅政实践中努力践行。
《晏子春秋》在管子“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本”。“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①《晏子春秋注解·内篇问下第四·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赵蔚芝注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206 页。认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的根本,做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根本出发。国君不等于国家,为臣者要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私人。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②《晏子春秋注解·内篇问下第四·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赵蔚芝注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207 页。在晏子看来,“以民为本”的基础是富民,并提出“权有无,均贫富”的施政纲领:“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③《晏子春秋注解·内篇问上第三·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赵蔚芝注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143 页。晏子还建言君主“与民同乐”:“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④《晏子春秋注解·内篇杂上第五·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赵蔚芝注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242 页。晏子在其辅政实践中,也极力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民本思想。其中的“均贫富”“厚于民”内含利民、富民、裕民思想。
《左传》从人民与神灵关系的角度阐述其民本思想,包含先民后神、立君为民、察政于民、无违民心、保民爱民、利民养民等内容。《左传》在天、神、君、民的位次上,进一步提升民的重要性,使其趋近首位。“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⑤[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五《传·桓公六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18 页。认为人民是鬼神的主人,圣明的君主应先造福于人民,然后才能致力于神灵。祭祀神明是为了人,人民是神的主人。“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⑥[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七《传·僖公十九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02-303 页。在揭示人民与神灵关系的基础上,《左传》提出了利民养民的思想:“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命在养民”。⑦[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九《传·文公十三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78 页。认为办一件事如果对人民有利,就是君王得利。天生育了人民而为他们树立君王,就是为了有利于他们。人民得到了利益,君王也一定在其中得利了。君王的命是为了抚育人民。提出了“养民如子”“视民如伤”的观念,认为“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⑧[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十二《传·襄公十四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535 页。,“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⑨[清]洪吉亮:《春秋左传诂》卷二十《传·哀公元年》,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846 页。。《左传》中的“利于民”“命在养民”内含有利民、富民、裕民思想。
《道德经》从贵贱、高下、损益的辩证关系角度,阐述“以贱为本”“以百姓心为心”“利万民之所利”的民本思想。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⑩《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三十九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06 页。。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本固才能国兴,民众安定才有侯王的安泰。如果无视民众,则高者无民,贵者无位;在上无辅,在下无助。在上位的统治者,对作为根基的民众,当怀敬畏之心,“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七十二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79 页。。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⑫《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四十九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29 页。,认为多藏必厚亡,统治者只有“去甚,去奢,去泰”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上篇·二十九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76 页。,与天下人浑然一体不二,“为天下浑其心”②《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四十九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29 页。,才是长治久安之道。《道德经》推崇《周易》中的损益之道,并以其解读民本文化,认为损下必然威胁上,损民终将无益于君。主张居于上位者当仿效天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以奉天下”。损己益民,恩加百姓,厚施下民,才算得上“有道者”③《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七十七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86 页。。提出居上位者要重民爱民,不要与民争利,而应“善利万物而不争”④《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上篇·八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20 页。,认为这样才能“天长地久”⑤《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上篇·七章》,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9 页。,基业长存。《道德经》的民本思想富含哲学意蕴,其中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善利万物”体现了利民、富民、裕民思想。
《孟子》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其仁政思想中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孟子主张将民众置于优先地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⑥[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二十八《尽心下·十四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973 页。认为民众百姓重于国家社稷,国家社稷重于统治者君主,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民贵君轻。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⑦[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五《离娄上·九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503 页。。认为统治者应当与民同忧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⑧[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四《梁惠王下·四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19 页。。主张体察民意,在人才任用、刑事处分、军事征伐等方面,都要在充分了解民意的情况下仔细考察,再作决定。“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⑨[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五《梁惠王下·七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44 页。认为必须关心民事,强调“民事不可缓也”⑩[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滕文公上·三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32、333 页。。主张安民利民、“制民之产”,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⑪[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滕文公上·三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332、333 页。。孟子还给出了利民、富民的具体方案:“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⑫[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二十七《尽心上·二十三章》,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912 页。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思想的基础,而“制民之产”“民可使富”即是其利民、富民、裕民思想。
《荀子》关于民本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君舟民水、立君为民、爱民而安、富民强国、节用裕民等方面。在荀子看来,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⑬[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五《王制篇第九》,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152-153 页。。“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⑭[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九《大略篇第二十七》,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504 页。荀子提出“爱民”思想,并将爱民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⑮[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八《君道篇第十二》,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236 页。。主张承认和重视百姓对利欲追求的正当性,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篇第十九》,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346 页。。认为君王应当关心百姓和国家的富裕问题,特别是要关心能够使百姓和国家得以致富的物质生产问题,提出把开拓田野村鄙、适时耕种劳作、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国库充实的根本,将发展生产置于比库存窖藏更为重要的位置。他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敍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六《富国篇第十》,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194、177 页。他主张“节用裕民”“以政裕民”,认为国家的富足表现在使人民富裕之中。“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六《富国篇第十》,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194、177 页。荀子的利民、富民、裕民思想颇具特色。
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经诸子百家不同程度的阐述已得到展开并趋于成熟,继而作为一种基因长存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其后的学者也有对民本思想的阐述和发展,例如:北宋思想家张载就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宋]张载:《张载集·拾遗·近思录拾遗》,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376 页。。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天道由民、足民等思想。认为掌管国政的人在于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为政者在乎足民”⑤[宋]张载:《张载集·正蒙·有司篇第十三》,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47 页。。认为所谓上帝、上天之命主要来源于民心,“天视听以民,明威以民,故诗书所谓帝天之命,主于民心而已焉”⑥[宋]张载:《张载集·正蒙·天道篇第三》,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14 页。,“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心至公也,至众也”⑦[宋]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诗书》,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256 页。。认为人心最公正,最代表大众。因此,“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⑧[宋]张载:《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62 页。。他将“利”与“民”联系起来,并对“利”作了新的解释:“利,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⑨[宋]张载:《张载集·拾遗·性理拾遗》,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375 页。“利民”“足民”的主张是他的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很多,仅从以上所引可管窥一斑。传统民本思想内涵丰富,既有哲学层面的损益之道、天人之道,也有政治层面的贵民、重民、爱民、怀民、惠民、恤民,更有方略层面的利民、富民、裕民,显然,其中利民、富民、裕民思想涉及人民大众最为关切的物质利益,因而是民本思想的基础部分。
二、“为民造福”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的超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思想作为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治国之术和统治策略,具有阶级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家治理的规律,其积极内容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的传统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文化与中国实际,吸收借鉴传统民本思想中利民、富民、裕民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为民造福”理念,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的超越。
一是主体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的主体是君王、圣上。古代思想家阐述民本思想的语境,基本上都是思想家如管子、晏子、孟子等在劝告君王,引导他们认识到民众对君王和江山社稷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民众是水,君王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进而劝告君王“以民为贵”“以人为本”“以百姓心为心”,进而贵民、惠民、怀民、爱民、恤民,进而利民、富民、裕民。而如今“为民造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800 多万党员、在14 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的先进政党,科学理论的武装使广大党员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使广大党员深知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宗旨意识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深深扎根人民之中、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明的纪律使党无比坚强有力。因此,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二是目标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王统治,即在保证君王统治的前提下减轻百姓生活压力,安顿民众生活,使民众得以更好地侍奉君王,使代表民意的上天能够保佑、庇护君王,使君王得以避免因得罪民众而遭受上天惩罚,甚至丧失江山社稷并危及自身。而中国共产党的“为民造福”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是基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都要依靠人民群众,都要让人民群众通过团结奋斗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上过上好日子,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行动才有价值,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才能巩固,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如此,14 亿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内涵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在内涵上主要局限于物质生产生活,不涉及民主政治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管子主张的“藏富于民”“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还是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抑或是荀子提出的“财之本”“货之源”“货之流”“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在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凡此等等,无一不是局限于物质生产生活领域,丝毫不涉及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民主政治权利,因为彼时的利民、富民、裕民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更不是为了提高人民政治地位,而是为了巩固君王统治。中国共产党的“为民造福”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福利的内涵,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也包括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还包括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巩固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有、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巩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更加坚定、更有信心地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四是行动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绝大多数停留在古代思想家对君王的建言献策上,很难被君王接受和采纳。即使遇到明君圣王,允许个别能臣贤相加以实践,也只能停留在君王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和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并且随时会遭遇人亡政息的命运。而中国共产党的“为民造福”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因而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洞察社会发展大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使“为民造福”的主观愿望变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行动。同时,“为民造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取向,是党的一切奋斗的终极价值,因而,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守理想信念,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勇于战胜风险挑战,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党在长期斗争中不断成熟,党中央坚强有力,制定正确路线和战略策略,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能够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因而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党坚持发扬民主,勇于修正错误,保持肌体健康,注重学习、总结,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找到依靠人民民主和坚持自我革命这样两个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正确答案。党还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为民造福”不仅是一种思想、理念,更是全心全意为14 亿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这种行动必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共产党的“为民造福”理念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利民、富民、裕民思想,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造福”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原理是“为民造福”思想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根来、开花结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使古老的中国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造福”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理论创造。
三、“为民造福”理念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富民、裕民思想资源,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超越传统利民、富民、裕民思想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民造福”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理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11、158 页。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内在地回答了“为谁谋利益、利益是什么、如何谋利益”的基本问题。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民大众的物质利益,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需要,尊重和维护人民大众对物质利益的现实追求,因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11、158 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十分重视人民大众对精神富有的向往。人作为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有物质需求,还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路径。这就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长期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
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懈追求,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富民厚生,以及利民、富民、裕民思想有着契合之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取向。
第二,“为民造福”理念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
“为民造福”的概念虽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后提出来的,“为民造福”理念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贯遵循。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不同的话语表达“为民造福”的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重大命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04 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800 页 。,继而使广大劳动人民“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345 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3 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并多次强调要把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⑦《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9 页。胡锦涛明确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⑧《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317 页。,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⑨《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24 页。。以上论述深刻展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情怀,涵养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为民造福”理念。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赓续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发展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内涵要求,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 页。,要求党员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明确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8、18、57、38 页。的新论断,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了具体的实践指向,开辟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第三,“为民造福”理念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百余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8、18、57、38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③参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9、38 页。“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④参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9、38 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重申了“为民造福”的理念,也从多个方面揭示了“为民造福”的内涵,并提出了“为民造福”的实践要求,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⑤《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8、18、57、38 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4 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新时代新征程就是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评卷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需要我们秉持“为民造福”的理念,“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73 页。。
总之,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为民造福”理念作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理论命题,深刻回答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回答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赋予“为民造福”以科学理论指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赋予“为民造福”崇高价值导引,团结奋斗赋予“为民造福”由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路径。“为民造福”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为民造福”理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事业发展、国家富强兴盛、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践行“为民造福”理念,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⑧《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8、18、57、38 页。,以实际行动兑现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