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3-12-09

观察与思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技术计划科技

苏 熹

提 要:“863”计划是1986 年3 月中共中央批准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历时30 年,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高技术发展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从“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中能够总结得出如下经验: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正确处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当今中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863”计划是1986 年3 月报经中共中央批准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中国科学技术奋起发展的年代,中国政治家与科学家高瞻远瞩地规划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于科学家提出建议、邓小平批示都是在1986 年3 月,这一计划因此得名“863”计划。从“863”计划组织实施,直到“863”计划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的实施历时30 年。在这30 年中,“863”计划有效带动了中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由“点”到“面”、由跟随研究到跨越发展的转变,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高技术人才队伍,为中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高技术奋起发展的重要标志。回顾“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程与成果,关注不同历史阶段“863”计划战略目标、重点领域的演变;基于对“863”计划各领域、各主题大量研究工作的考察,从现实重大问题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党的二十大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部署,探讨“863”计划对于当今中国科技事业建设的启示,以求对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科技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所裨益。

一、“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程与成果

“863”计划是20 世纪80 年代报经中共中央批准、由科技部门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肩负着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1986 年至2016 年30 年间,随着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共中央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动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对“863”计划的定位、任务及领域进行调整,推动“863”计划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一)“863”计划的发展历程

20 世纪80 年代,以高技术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为适应和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寻找对策和出路,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成为首选。1983 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又称“星球大战计划”)以来,西欧、日本、苏联等国都相继出台了本国的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在国际高技术竞争的背景下,中国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研讨我国的对策。1986 年3 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 名科学家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的名义,联名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题目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认为,高技术问题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我国不能置之不理。鉴于我国的经济情况,从事高技术的规划与范围无法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限目标”。①参见马京生:《陈芳允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年版,第202-203 页;苏熹:《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 年第4 期。3 月5 日,邓小平对《建议》作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特别强调“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②《邓小平科技思想年谱(1975-199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209 页。随后,邓小平责成国务院有关负责人具体落实,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论证。由于该计划于1986 年3 月由科学家上书,并获得邓小平亲笔批示,故以“863”计划命名。

1986 年4 月至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了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数百名科学家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需求与条件出发,贯彻“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体现“瞄准前沿,积极跟踪”的思想,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7 大领域,③1996 年7 月,海洋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被列入“863”计划。(参见《辉煌的历程——863 计划大事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52 页)下属15 个主题。计划实施时间共15 年,总经费100 亿人民币。④参见《辉煌的历程——863 计划大事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27-28 页。1986 年11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同时指出:“中央认为,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这对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国防实力的增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重视高技术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从现在起,应组织少量精干的科技力量,选择对我国今后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某些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力争有所突破,并造就一批新一代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①《辉煌的历程——863 计划大事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29-30 页。至此,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正式出台。

1991 年4 月,邓小平为“863”计划五周年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指明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方向。②转引自《辉煌的历程——863 计划大事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38 页;《邓小平科技思想年谱(1975-199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233 页。1996 年,江泽民明确指示,“863”计划要“面向经济建设,勇攀科技高峰”,使科技人员明确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目标。③转引自《863 计划成功实施的主要经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25 周年回顾之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2 年7 月17 日。1999 年8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70年(1949-2019)》,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62、197页。为了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有关部门决定在“十五”期间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⑤参见汝鹏:《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96 页。此后,“863”计划由阶段性科技计划转变为长期、常设科技计划。

2001 年12 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办法》,提出“86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服务。在前15 年研究的基础上,“863”计划的研究领域有所扩大,“选择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若干个主题和重大专项作为发展重点”。⑥《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1 年12 月25 日。2006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大会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⑦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70年(1949-2019)》,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62、197页。《纲要》确定了11 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了8 个技术领域的22 项前沿技术。⑧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88 页。“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支持《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通过专题和项目两种方式组织落实。①参见《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 年8 月8 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7 年7 月10 日。“十二五”期间,“863”计划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导向,以“攻克前沿核心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培育和造就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形成一批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提升我国高技术持续创新能力”②《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1 年8 月25 日。为主要目标。

2015 年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五类科技计划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在此次改革中,“863”计划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该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③《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5 年1 月7 日。2016 年2 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863”计划完成其历史使命。④参见叶乐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光明日报》2016 年2 月17 日。

(二)“863”计划的主要成果

1986 年至2016 年,“863”计划的实施历时30 年。在此期间,“863”计划面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需求进行部署,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缩小我国在高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了中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由跟随研究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1986 年至2000 年,“863”计划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例如:生物技术领域,中国成功实现二系法杂交水稻研制,⑤参见白春礼:《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25-127 页。以重组人α1b 型干扰素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出重要贡献;⑥参见李鸣生:《中国863》,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163-164 页。自动化技术领域,成功完成潜深6000 米水下机器人海底调查任务,使我国在即将到来的21 世纪海洋开发中,率先取得主动权;⑦参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4-385 页。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发“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并实现产业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道路;⑧参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6-357、373-374 页;付向核:《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创新历程与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 年第3 期。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中国实验快堆工程立项,高温气冷堆开工建造,为中国未来核反应堆技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⑨参见赵仁恺、阮可强、石定寰:《八六三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研究工作进展(1986-2000)》,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 年版,第35、161 页。航天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工作者提出了成熟的方案和技术途径,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辟了道路;⑩参见陈芳、董瑞丰:《巨变:中国科技70 年的历史跨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0-142 页。新材料技术领域,中国在人工晶体、先进陶瓷等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一大批新材料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已形成产业;⑪参见《光辉的十年——863 计划实施10 周年成果巡礼》,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版,第84 页。海洋技术领域,开展了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研发,促进了中国海洋开发与经济发展。①参见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 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79 页。

2001 年至2005 年,“863”计划从重点跟踪到突出跨越转变,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 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国产高性能64 位通用CPU 芯片从无到有的突破;超级稻育种理论、技术及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育成超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21个,其中,“中浙优1 号”亩产达818.88 千克,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大豆“杂交豆1 号”;一大批创新疫苗和药物进入临床和被批准上市,为战胜 SARS、禽流感疫情,缓解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化样车,并逐步向产业化延伸;500MPa 碳素钢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在国内十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得到应用,累计生产超级钢约340 万吨,产值达100 亿元;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温堆蒸汽透平循环发电进入商业化示范建设阶段;资源环境方面,突破了一批渤海大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为渤海油田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增探明储量6.3 亿吨、年产能力2100 万吨以上和采收率提高1.5%。②参见金振蓉:《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光明日报》2006 年5 月1 日;《“十五”期间863 计划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6 年4 月30 日。

2006 年至2016 年,“863”计划的任务是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引领未来发展。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发展,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重点突破。例如: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国在水稻、家蚕基因组学、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在动植物分子育种、农业生物药物创制、食品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种质创制等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③参见张秀海等:《“十一五”国家863 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年第6 期。信息技术领域,中国高效能计算机研究、高性能商用服务器开发以及网格环境建设与应用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曙光6000”系统在超并行结构、高密度低功耗技术和通用CPU 与GPU 混合协同计算方面获得了创新,“天河一号”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前列;海洋技术领域,中国突破了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技术、高能量密度深海动力技术、水声通信与探测技术、海试方法等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悬停定位、近底自动驾驶功能和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功能是世界独创,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人类认识深海、开发深海发挥了重要作用。④参见《面向前沿,前瞻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25 周年回顾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2 年6 月21 日。

30 年来,“863”计划取得了一大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了我国科学家抢占世界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自信心,有力推动中国高技术发展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强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二、“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经验

“863”计划是中国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在30 年的实施中,“863”计划成为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其制定和实施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总结。笔者尝试从“863”计划制定和实施的历史中总结经验,以求对当今科技事业的建设有所裨益。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3 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建设呈现整体性重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科技事业建设开始启航并逐步步入正轨,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研发出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86 页。,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74 页。的重要论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制定与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为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20 世纪80 年代,在国际高技术竞争的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基于对发展高技术战略意义的充分认识,果断作出决策,决定集中资金,选择重点领域,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就这样,“863”计划走上历史舞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单位、各部门投入到“863”计划的制定中,经过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绘制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高技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需要国家财政稳定的支持。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安排100 个亿的经费支持“863”计划,确保了计划的顺利出台。此后,中央财政持续支持“863”计划,推动中国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863”计划管理机制,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863”计划的实施构建良好的环境。

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中共中央立足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聚焦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对“863”计划的定位及目标进行调整:20 世纪90 年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邓小平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指明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将面向产业化方向;进入21 世纪,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开展,中共中央明确了“86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服务”;④《科学技术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1 年12 月25 日。2006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用15 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⑤参见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 页。这一阶段,“863”计划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①参见《关于印发〈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 年1 月27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863”计划面向各个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术成果,使中国在现代高科技领域获得了话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强化政治引领,才能形成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正确处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建设的法宝,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举国体制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如何合理应用举国体制与市场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是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关键问题。从“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中看,举国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顶层设计和协同攻关两大方面。在“863”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全国数百名专家参与讨论,综合考虑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现状、国家紧迫需求和中国的研发基础,最终选择了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国防实力有重要意义的若干战略高技术领域作为研发重点。科技部通过设立领域专家委员会来确立课题,专家委员会和专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主攻目标、技术路线和经费投入。③参见梅宏、钱跃良:《计算30 年:国家863 计划计算机主题30 年回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26、26 页。在党中央集中统一下,全国上下各单位共同参与,科学专家之间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从20 世纪延续到21 世纪,具体到各领域、主题的研究工作亦是如此。应该说,“863”计划之所以能够在各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正是发挥了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

然而,高技术的研发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计划的组织。事实上,科研机构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与企业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合作关系,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够真正调动企业和科研双方的积极性,推动预期目标与经济效益更好结合。“863”计划建立了公平的竞争机制: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及团队提交课题申请书,参加专家组组织的答辩和评议,采用票决的方式获得课题,即获得科研资源。这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研究所、企业参与高技术研发的积极性。④参见梅宏、钱跃良:《计算30 年:国家863 计划计算机主题30 年回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26、26 页。在“863”计划的实施中,各领域、主题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召开联合工作会议、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成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努力建立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以求更好地理解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难点,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企业提供技术扶持,行之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例如:机器人主题的工作自始至终瞄准实用化方向。在研制机器人型号样机时,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提出与用户“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提出研究过程要注意“沿途下蛋”,积极扶植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专家组进一步加深了对高技术产业化的认识,从一般的机器人应用发展到面向市场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积极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①参见谈大龙主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机器人——国家863 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6 页。如:计算机主题在科技部、原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推动下,以“曙光1 号”的2000 万元知识产权为基础,于1995 年组建成立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曙光公司”)。曙光公司从集成创新做起,几年后开始自己设计开发主板,使用国产CPU 芯片。依托于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曙光公司的密切合作,曙光系列计算机真正走向市场。②参见付向核:《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创新历程与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 年第3 期。

从“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中可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将攻克具有带动性、瓶颈性、前沿性的关键技术作为目标,由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组织,通过某一项技术的突破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研发路径在今天仍是值得参照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竞争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的力量,加快推动已有的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潜力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和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尽快实现转化应用,才能推动各类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技术引进,扩大外商投资,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创新上获得后发优势。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中国积极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不仅成功转移了先进技术,也为科学技术各领域长远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在“863”计划各领域、主题的工作中都有这样的范例:“曙光1 号”研发中,智能中心选派了一支科研小分队远赴美国硅谷进行封闭式开发,成功设计出“曙光1 号”核心部分,大大缩短了机器研制的周期,迈出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中重要的一步;③参见陈芳、董瑞丰:《巨变:中国科技70 年的历史跨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219 页。水下机器人研发中,中国与俄罗斯签订水下机器人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潜深6000 米水下机器人,在短时间实现了技术的跨越,使中国智能机器人技术达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在即将到来的21 世纪的海洋开发中取得主动权;④参见李鸣生:《中国863》,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9-213 页。生物技术领域,中国跻身人类基因组测序这一核心工程,在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参与这项国际合作,中国分享了历时10 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积累的技术和资料,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全套技术及科学技术队伍,为未来生物资源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⑤参见李白薇:《基因组计划的中国记忆》,《中国科技奖励》,2015 年12 期。能源技术领域,中国与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合作进行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设计和安全研究,与俄罗斯合作开展中国实验快堆技术合作,大大推进了中国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核能技术的国际合作拓宽了渠道。⑥参见赵仁恺等:《八六三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研究工作进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 年版,第39、158 页。

与此同时,参与“863”计划的中国科学家也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跟踪和引进国外技术是没有出路的。在掌握和消化国外高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条件,找到中国独特的发展路线和目标,实现自主创新,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智能机器人”主题和“智能计算机”主题的研究工作为例,20 世纪80 年代,世界正处于人工智能热的高潮,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纷纷制定出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计算机”被纳入中国“863”计划。此后,中国科学家经过充足的调研和分析研判,选择了更适合中国的技术路径和目标:机器人主题专家组在冷静分析国内外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计算机辅助遥控加局部自主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人在系统中的作用,把人机交互作为主题的研究专题之一;①参见谈大龙主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机器人——国家863 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6、6 页。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当时现有的设施状况,预估了经费额度,否定了研发智能机的路线,选择以并行处理技术为基础的高性能计算机为主攻方向。②参见付向核:《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创新历程与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 年第3 期。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选择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发展阶段,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美、日、欧由于当初对人工智能技术期望过高而无法实现预期,相继宣布自己的研究计划没有达到原定目标,③参见谈大龙主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机器人——国家863 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6、6 页。而中国的机器人和计算机则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开辟了未来发展的道路。

应该说,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是“863”计划取得大量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开放创新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交流,才能为自主创新积累能力和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在开放创新中积极培育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④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 页。。2019 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⑤参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4-6 页。从“863”计划的提出、制定到实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取得了大批科学技术成就。应该说,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是“863”计划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内在原因。

20 世纪80 年代,在国际高技术竞争的推动下,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 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事实上,这4 位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提出《建议》,正是源于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赴海外求学或工作,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尖端科学技术研发工作,以自身所学服务于国防建设。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他们充分认识到高技术研发的战略性意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 世纪80 年代,他们分别调任各部门行政管理职务,不仅追求在自身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更着眼于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心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未来发展。正是在这4 位科学家高瞻远瞩的倡导下,“863”计划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努力,在取得大批科研成果的同时,践行和传承了科学家精神:生物技术领域,袁隆平等科学家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进行长期探索,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并向“超级水稻”阶段迈进,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①参见白春礼:《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26 页。自动化领域,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发,集中体现出中国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3 个部门的5 个单位组成总体组,总体组与用户及全国其他单位协作,150 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工作10 余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成功研发了1000 米和6000 米水下无缆机器人;②参见谈大龙主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机器人——中国863 计划只能机器人主题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 页。人才培育方面,“863”计划各领域首席专家学术上开明、开放,鼓励中青年开拓,为杰出的科研人才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天地,大批中青年科研人员从参与项目,到做主题专家,再到做总体组组长,从“863”计划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出中国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③参见苏熹、欧阳雪梅:《“863”计划——新中国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人才》,2022 年第11 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④参见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 页。当前,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工作,讲好“863”计划中的科学家故事,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铸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五)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自“863”计划出台之日起,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就是该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指出:“从现在起,应组织少量精干的科技力量,选择对我国今后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某些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力争有所突破,并造就一批新一代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⑤《辉煌的历程——863 计划大事记》,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30 页。在“863”计划30 年的实施中,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高技术人才队伍,也在改革科技体制机制,培养多层次、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首先,信任人才、尊重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是“863”计划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863”计划人才队伍的建设中,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的作用,国务院、中央科委在借鉴国际高技术管理方法和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863”计划确立“专家决策管理制”,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由政府部门决策管理的体制,专家作为“863”计划管理的主体,进行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决策。在“863”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专家委员会是“863”计划各领域实施计划的技术指挥与行政指挥合一的机构,首席科学家具有直接调配经费的权利。在中央确定的“863”计划框架下,由专家集体通过调研,自主进行技术决策,这一科研体制和机制经过“863”计划实践检验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采用。①参见汝鹏:《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80-81 页。

其次,重视“战略科学家”在重大项目中的领军作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决策中发挥知识优势,是重大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战略科学家的特点是他们作为自身领域的行家,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不仅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而且具备组织领导能力。他们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度上,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新见解。在“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战略科学家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蒋新松为例,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蒋新松已经开始密切关注世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相关发展建议。20 世纪80 年代,他基于我国海上石油开发等工程的实际需求,提出将水下机器人研发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具体方向。此后,他基于对世界机器人领域发展动向和中国实际条件的清晰认知,敏锐地发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蒋新松的带领下,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参见徐光荣:《蒋新松传》,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6 年版,第176 页。

最后,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863”计划不断取得成果的关键。“863”计划启动之时,中青年科研人员存在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国际视野不开阔等诸多问题。“863”计划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人才,通过项目、人才和基地的统筹安排与部署,充分解放了科学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造就了一批青年领军人才。以计算机主题的研发工作为例,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初期,员工多数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智能中心建立理论研究小组,发起了不定期的讨论班,聚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前沿问题,各大高校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研究生纷纷集聚智能中心与员工共同参加讨论,极大地调动了青年人才的创造性。③参见梅宏、钱跃良:《计算30 年:国家863 计划计算机主题30 年回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39-40 页。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一大批青年人才在计划所搭建的平台上成长、成熟起来,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三、“863”计划对当今中国科技事业建设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应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面临以科技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有如下启示。

(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中国“863”计划正是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一些项目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我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20 世纪90 年代初,高性能计算机研发被列入“863”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SMP(对称式多处理机)结构计算机——“曙光1 号”计算机,达到1990年代初同类计算机国际先进水平。“曙光1 号”诞生的第三天,西方国家便宣布解除10 亿次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①参见罗亮:《李国杰院士谈“曙光一号”研发收获》,科学网,2013 年12 月23 日。由此可见,布局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可以作为切入点,助推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当前,中国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已刻不容缓。我国应着眼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和关键产业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布局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优势资源配置到国家最紧迫、急需的地方,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早日取得新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②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4 页。在“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根本和长远大计,起到基础和引领作用。在“863”计划的实施中,从老一辈科学家到项目研究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中青年科学家,都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紧推进科技研发,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典范。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我国必须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创新,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提升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的逻辑起点。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研方向,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勇于创新创造,推动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53 页。“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其一,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坚强保障;其二,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瞄准事关国家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其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利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引导,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其四,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在创新体系中不同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其五,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四)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7 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由“863”计划实施的历史可知,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必须走开放与自主并重的道路。首先,中国应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最大限度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其次,中国要多措并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在学习、消化、吸收、借鉴全球科技成果的同时,中国应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共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863”计划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中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如下启示。其一,我国应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其二,重视战略科学家在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以及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作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其三,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其四,吸引和留住顶尖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更要为他们创造专业发展的空间、创新的条件和环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吸引和凝聚全球一流人才,让科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综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猜你喜欢

高技术计划科技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