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分享
2023-12-09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知用中学的演讲稿。在鲁迅先生看来,读书可以区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职业的读书者,学生读升学之书,教师读教学之书,医生读医疗之书……这样的读书在鲁迅看来是一种“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读书,是为了生计而读书。
在鲁迅先生看来,“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先生是倡导“泛览”的,也就是说读书要广博一些。我们经常说“博览全书”,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功利性的读书仍然普遍存在。
在这篇演讲稿中,鲁迅先生对“文学和文章”“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关于批评”等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演讲稿的最后,他讲道:“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反观当下,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对我们开展校园阅读有几点启示:一是要开展基于学生兴趣的泛读,让学生读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个“泛读”也应该有“范”,不是完全漫无目的的阅读,毕竟中小学生对读物的鉴别力还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学校可以给学生推荐读物,只不过推荐的范围可以大一些,学生选择的机会可以多一些,引导学生在更多优秀读物中泛读,获取精神的营养。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读的书活起来”。读以致用,要为学生创造用语言的机会,让他们所读的书能和生活关联起来,在生活中派上用场,进而指导和影响学生的生活。这其中离不开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书是读不完的,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生命用来读优秀的书籍,更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思考、观察,乃至批判的习惯,不是一味地吸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汲取书中的营养。
总之,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阅读的重要性日益清晰。对学校阅读而言,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思考、读出人生,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