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的法治和道德教育功能探索
2023-12-09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杨祺锐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杨祺锐
道德作为社会现象之一,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出历史教育的法治与道德教育功能,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发展的道德品质。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法治和道德教育功能进行探索,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中学历史教育融合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主要诉求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国历史的沉淀,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时间的洗礼、筛选,有着不可多得的教育价值,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就有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展示。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学会将其中的历史人物品质挖掘出来,在无形中熏陶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氛围与环境,推动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发挥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从此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地把历史教学与德行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这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点,还能在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准备
道德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优良的道德素养可以促使社会各界和睦友爱发展,同样也规范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及时、有效地通过道德层面的教育来制约与限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动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学校是学生人格形成、三观养成的重要基地,还是沟通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纽带,教师一旦在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会直接导致学生欲望不断增长,严重影响到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借助优质的道德教育可以消除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的源头,有理有法地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在此过程中,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则可以使道德教育从根上把位置摆正、使其正向发展,从而大力稳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顺应了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需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能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属于常态化教学模式,同样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目的之一。对历史学科来说,从情感层面介入,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能高效地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之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地刺激着学生对知识与新事物的探索与掌握,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法治与道德教育顺应了整个教学中方式方法革新的需求。
二、中学历史法治和道德教育功能融合方法
(一)深入历史教材中的法治与道德素材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诸多知识点能联系到法治与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只需要教师细心研究,即可发现其中的关联。例如,在“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课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将民主和法治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正确认识到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又如,教师还可以从对刘青山、张子善的贪腐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贪腐的危害之处,以及贪污腐败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犯罪等,危害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通过对横向与纵向历史事件的比较,并对不同国家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事件进行对比,学生能在了解、认识、学习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指向。
(二)在品评历史人物中进行道德教育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体系来看,对历史人物进行品评是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方法模式。学生不断地对历史人物进行点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与公正,所以学生的道德行为会受到科学客观的制约。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时,除了要掌握丰富的评价材料外,还需要将其中较为正面与典型的道德形象挖掘出来,对人物实施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分析,从而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以此来让学生了解与认识道德评价标准。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多英雄人物,为民族尊严的维护和国家统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如黄海战役邓世昌、虎门销烟林则徐,邓世昌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与保卫国家,最终牺牲自己;林则徐因为认识到鸦片对人民的危害,才会毅然决然地进行虎门销烟。借助这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实施评价,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促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历史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教材知识,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东京审判》,此影片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包含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战胜国,针对日本法西斯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审判的过程。在观看影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影片中的中国律师是如何捍卫国家权利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想维护祖国的利益,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而不是一味地采取极端的行为。这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爱国也需要运用正确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法治与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四)以生为本重视法治道德情感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并不是只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还需要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身心健康发展层面。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学会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中有关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不能将自身对林则徐的主观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学会运用引导的方式,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对林则徐进行评价。与此同时,还要从“鸦片战争”的历史层面,让学生能认识到吸毒的危害之处,使学生懂得吸毒不仅在法律层面属于违法行为,从道德层面看来还违背了正常的道德规范。此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践行了新课标发展需求的核心理念。在现代化教学中,将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融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地掌握课本知识,从而将传统的抽象化知识转变为具体化与主观化的新型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实现内化兼修,推动其全面发展。
(五)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反思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会涉及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时,会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只让学生将孔子的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等相关知识点作为考点来进行背诵,还需要使学生发散思维去不断思考中华文化经典儒家思想是否具有合理性。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学会在交流与探讨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超越时空的问题,即德法悖论的问题。如《论语·子路第十三卷》中的叶公向孔子询问:“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本段对话有什么样的想法。学生的回答涉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人伦”方面,叶公所述的正直是在维持社会治安、进行依法治理层面的逻辑论述,将父子相告的行为视为大义灭亲、维系正义之举。在孔子的观念中,正直指代的是血亲关系的父子,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伦理关系,父子相隐是人伦关系中正直的存在。从孔子的观点可以看出,只要不违背人伦道德,社会就可以拥有良好的环境,从而能够稳定发展。从根本上来看,道德与法律皆是修葺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不过也会有悖论的存在:道德僭越法律,又或者是法律违背道德。
与学生针对此问题开展讨论研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捋清法律与道德两者间的关系,再加上对历史学科中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能直面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从正面进行学习探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法治与道德教育渗透其中,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现对中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