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3-12-09赵亚锋蔺志娟张永清

公关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大学生

文/赵亚锋 蔺志娟 张永清

大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社会环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应有的力量。在这之前,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即高校需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主动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且富裕的社会付诸努力[1]。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它强调了学生需要吸收能够增强自身爱国情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努力实现自己身为国家公民的个人价值[2-3]。教师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教育路线,建构“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质量。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契机

1.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融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借此优势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大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也便捷了许多,其可以从网络上随时随地获取爱国主义信息,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整体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诸如网络上热议的话题,都能激发其爱国的热情,这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2.创新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局面,即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微课、慕课等新形式的教育模式[4-5]。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可通过动漫、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展现,这样不仅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可以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能够及时了解时事,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动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可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源受到更加深刻的影响与感染,强化他们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他们的爱国信念。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信息繁杂导致教育内容真伪难辨

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拓宽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形成了海量信息网,但另一方面也正因此网络中混杂了诸多不良信息,导致教育内容真伪难辨,促使教育环境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6]。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会利用互联网渗透和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大学生辨别真伪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而挫伤到他们的民族自信心[7]。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知识等,这对于教育者的网络媒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其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性、非控性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及意识。尤其是在面临虚拟的网络环境,其难以辨别真伪,思想观念很容易动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网络教育手段,转变灌输性的信息认知方式

以往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更多的是开展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普遍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足以很好地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8]。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心的情感复杂,且摇摆不定。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他们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下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影响了自身理性认知与思辨能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教师应改变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信息认知方式,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知识,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从而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国观。

教师可以围绕“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等话题,开展相应的网络化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教师可搜集网络上歪曲事实、扭曲真相的社会重大事件新闻案例,并且搜集一些运用正确的言论方式来报道社会重大事件新闻的视频资料。之后,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将这些案例资源呈现出来,让大学生两相对比,发现其中的不良信息或者恶意思想,塑造新型的认知方式,从而对“爱国主义”产生新的认知与理解。

教师也可鼓励大学生主动搜集有争议性的社会重大事件新闻案例,让他们自主挖掘这些新闻背后隐藏的真相,学会正确地分析各种复杂多变、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主动提出个人的困惑,在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中解决他们遇到的困惑。若大学生可以养成时常关注社会时事、参与社会问题大讨论的良好习惯,则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个人的公民意识,提高个人的社会参与度,同时还增强了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念。

(二)建构爱国教育网站,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各高校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通过建构专题教育网站的方式,加强网络教育的影响力。为了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范围,并且抢占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制高点,高校应建构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专题的教育网站,让大学生定期登录网站,完成签到、打卡的学习任务,使其养成每天到爱国主义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增强大学生主动登录网站展开线上学习的兴趣,高校可以建立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板块,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比如,高校可开辟“新闻篇”“旅游篇”“活动篇”等等。其中,“新闻篇”涵括的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新闻案例,高校可以筛选、剪辑一些新闻视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旅游篇”,大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革命旧址、战役纪念园等场所的具体信息,让大学生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可以了解这些景点的特色,接受爱国精神的熏陶。

若大学生感兴趣,也可亲自前往这些地方,感受它们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领悟先人们的赤诚爱国情怀。在“活动篇”,高校可搜集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录材料,将其上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网站中,可以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网站上加强宣传教育,无疑可以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作用,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将新媒体作为载体,开展多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互联网与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大学生普遍会通过互联网、手机来进行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交流,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许多信息,并传递各种信息。因此,教师应建立起以新媒体为基础的网络化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以新媒体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爱国情怀。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接受度,高校应组织教师围绕“如何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产品”这个课题展开深入的教育研究。

教师要了解互联网信息呈现方式、互联网信息筛选方式,然后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兴趣爱好,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系列表情包,或者制作爱国主义教育的微视频、微电影。这些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产品能够向大学生全方位地展示具有爱国色彩的内容,这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正面引导教育,让大学生乐于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

教师也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制作电子海报,在海报上可以蕴含各种重要的信息,倡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9]。教师在有需要的前提下,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或者手机移动平台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热门投票的活动中来。

此外,教师也可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一些具有互动性、传播性较强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可通过直播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即时在直播屏幕上发送弹幕,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大学生及时解开心中的学习疑惑。

教师甚至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激趣的游戏,让大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游戏积分的高低,了解自己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学习状况。比如,教师可设计“最强大脑”的游戏,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完成每一道线上题目,然后根据个人的积分来了解自身学习实情。

对于大学生而言,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这样的教育内容贴合大学生这个学生群体的生活实情,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空间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学习其中的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最大限度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四)制定信息监督机制,应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情况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制定信息监督机制,由专门的监督小组对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实时的监督与观察。这个监督小组的主要成员可以包括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的干事、宣传统战部的干事、团委干事、若干名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其职责是实时观察网络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实时观察专题网站、新媒体的日常管理与运行,限制传播不良信息的源头,避免不良信息在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传播,影响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高校可以配备电子识别记录系统,将其装入校园配置的电脑设备中,合理管控大学生登录校园网之后的线上行为。同时,高校也需对大学生的自有电脑网络IP 地址进行有安全保障的实名登记,了解网络上大学生的不同声音,及时了解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发展现状,做好积极引导,使大学生自觉增强正面控制力,从而不断解决大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实效[10]。

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极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渠道增多,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上流传出来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容易对尚未真正巩固价值观念的高校大学生带来冲击。教师要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教育引导工作,疏导他们各自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下,以爱国为出发点,实现自己的理想,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共建和谐、安定、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可获得个体的自我健康发展,在不断创造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大学生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