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助力 乡村人才培养

2023-12-09赵娥魏籽琦

公关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人才

文/赵娥 魏籽琦

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无疑是落实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理应实现融学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潜移默化的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语文》为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会学生为人处世,落实人文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基于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战略,促进乡村振兴。

高职《语文》助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如何发展产业,人才是关键。乡村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要求在技能方面有所引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语文》课程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思想等方面大有裨益。如人文精神三要素是爱他人、敬天地、严自己,与《语文》教材中“仁义礼智信”不谋而合。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肩负起育人重任,充分开发学科教育资源,遵循课程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培养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的重任落到实处。

高职《语文》教学功能符合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培养需求。语文承载了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使命,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力求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做贡献。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正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乡村产业文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具有干于奉献,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正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如教材中一些以身殉国、甘于奉献的品质都是培育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将这些内容牢记于心、身体力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地。如现当代作家鲁迅、朱自清等文人作品都在为国家发展谋求出路,在学习这些作品时,需要将其中家国情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在知行合一中可确保高职生走出校门迅速适应乡村产业建设大环境,进而以自己的能力为乡村发展谋福祉。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浓厚乡情,与国家倡导的返乡发展理念相互协调。语文承载了乡土民情,是激发学生民族情感的主要学科。例如教材中收编了大量的描写故乡的文章,如《故都的秋》,以五幅秋景图描写了作者对于北国之秋的热爱,同时蕴含了作者浓厚的爱国之情。诸如此类文章学习中,学生的故乡情将有效开启,此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在双向融合中激发学生贡献家乡产业的情感。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知识,可以促使青年群体返乡创业这一目标落实。加之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输出,更是坚定了青年群体奋斗的决心。由此可见,将人才培养理念融入高职《语文》学科教育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高职《语文》助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教学策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产业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必须视为教育首位,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人才培养重任。高职作为育人主要基地,教师应站好教育岗位,借助学科知识融入育人资源,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笔者以《语文》为例,详细论述如何以这一学科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希望对相关人员有参考价值。

挖掘教材知识,突出浓厚乡情,培养学生民族情感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料,以教材为载体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高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大量的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为充分发挥教材教育价值,高职教师应开发教材有利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构建师生互动桥梁。在师生双向奔赴中为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可能性。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情境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直观性,以丰富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乡之情。抑或者鼓励班级绘画较好的学生将其中的五幅秋景图生动的展示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在教学本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老舍的《想北平》,并鼓励学生模仿老舍的文笔描述自己故乡的人、事、景、物,在文章描写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唤醒学生的乡情之后,教师应借助学生的“热爱”尝试向“奉献”转换。学生在描述了自己的家乡之后,其对于家乡的特色风情多了一重认识,自然足够清楚自己家乡的优势与不足。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试析未来的自己能对家乡做些什么,或者想对家乡做些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此时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规划出家乡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则结合学生的文章筛选出优秀作品适当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在乡土民情类文章的教学中,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更具优势,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这一类文章,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传承民俗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保护意识

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是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又是夯实立德树人基础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师更应结合语文教材实现民俗文化传承重任,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其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提高其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意识。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科学利用这一群体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全面落实。如大家熟知“关中皮影”“安塞腰鼓”“宜君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社火脸谱”正是陕西的传统民俗文化。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深挖思政元素,把教材内容很好地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还是国家文化产业的代表。民俗文化涉及广泛,这些文化都需要吾辈去传承,教育的目的一则是为了提升保护意识,二则是鼓励感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辅助乡村产业振兴。关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鼓励班级不同地区的学生围绕当地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如音乐会、舞蹈活动、话剧、小品、相声、雕塑、舞狮、油纸伞制作等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在节目表演中,学生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更强。青年群体作为乡村发展的主要继承人,只有在教育中强化青年群体的民俗文化传承意识,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践行意识,知行合一实现教育

实践活动是与理论知识教学相对的一种形式,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成果。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感,改变了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性,以实践活动为窗口实现乡村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多了一重保障。在实践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围绕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创设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例如讲到《故乡的榕树》《乡土情结》这两篇课文时,在分析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乡土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带至示范村,引导学生实地感受乡村的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落后景象早已消失不见,随之而来的是新乡村,是给予了每一个青年人发展机会的乡村。如乡村养殖业、种植业等等。在观看乡村变化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学生的心力埋下了一颗种子。随后教师的教育正是促进这一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料。教师可倡导学生回村观察,同时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乡村的变化,在图文结合中介绍自己的乡村,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辅助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调研活动,即对于不同群体展开随机调研,主题则是“乡村振兴”,在调研过程中将获取的结果整理成报告的形式,并在班级与学生积极讨论自己的调研成果。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更加坚定了学生对于乡村文化产业贡献的意识,同时为学生贡献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长此以往,在知行合一中,乡村振兴目标将会在人才质量的提升中逐步落实,如此既实现了高职《语文》教育目标,又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兴盛,可谓是一举两得。

加强文学宣传,实现人才培养,巩固乡村振兴基础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高职语文教师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时,应善于运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各种文化,从精神层面富足学生,增强其乡村振兴意识。陕西遗留的古代建筑不计其数,如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成的古代垣;兵马俑、秦始皇陵是秦朝时期的遗址。还有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中陈仓就是现如今的宝鸡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古代建筑、乡土民情的解说、宣传等能力,使其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乡村振兴的路径是丰富多样的,解说可以为家乡争取更多的游客,使外省朋友了解陕西。或者将陕西的一些建筑、民间艺术等素材拍摄成短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宣传,再融入自己的解说词。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语言运用各有差异,有学生崇尚简洁式表达,认为直观的讲解可以不占用倾听者的时间;有学生要求言辞优美、引人入胜。因此教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落实的主要力量,实现人才培养无疑是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建设目标的落实。基于此,现阶段高职教师应注重解说、宣传人才的培养,力求落实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辅助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的实现。

高职《语文》助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现实意义

结合上述分析的高职《语文》助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实施策略分析,以《语文》为窗口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具有可行性。基于此,接下来笔者主要论述高职《语文》助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现实意义,以期加强现阶段全体教师对于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视。

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的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自提出以来就在各个乡村展开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人才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培养人才成为这一目标落实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应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理念,将其融入教育始末,潜移默化地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语文》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尝试挖掘其中教育资源,夯筑教学基石,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科教育中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从上述《语文》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策略可以发现,二者融合正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落实的根本。基于高职《语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意义,全体高职教师应站好教育岗位,力求将教育目标全面落实,为构建新农村提供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的落实,国家贫富差距将会逐渐减小,文化层面的差异将会在乡村提升中逐步完善。加之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目标将会循序渐进地实现。

实现了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为主,传统教育侧重于知识培养,实践指导稍显不足。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项目。尤其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教师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乡村建设靠实干,而实干则要求青年群体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语文》学科重在树立学生的实干意识,加之实践活动的组织,无疑是为学生的意识与行动提供了保障。在理论与实践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将会循序渐进地提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驱使下,高职《语文》教学或更具影响力。传统知识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政策要求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无疑是改变了传统教育常态。上述实践活动的组织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应用型人才正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见,高职《语文》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国家倡导职业院校输出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教育需求相适应。

推动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必须提升乡村经济,而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正是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宗旨[8]。高职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分支,应肩负起教育担子,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视为教育宗旨。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传统教育战略应尝试改变,融入新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为乡村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与文化是“五位一体”中的主要项目,其发展难以与人才脱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其教育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作为诸多学科教育之首,是推动乡村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举例来讲,语言文化正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又如当地的艺术文化,无疑是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语文》学科记载了不同时期的传承文化,将其作为学习资源,开发其中教育项目,无疑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推动力。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性背景下,高职教师更应注重人才培养,同时在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同时辅助乡村振兴目标落地,实现十九大会议倡导的发展目标。结合上述高职《语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可推断出高职《语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如何以高职《语文》助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从挖掘教材知识,突出浓厚乡情,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传承民俗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保护意识;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践行意识,知行合一实现教育;培养乡村工匠,实现人才培养,巩固乡村振兴基础四方面详细论述了《语文》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云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