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

2023-12-09田苗

公关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质量

文/田苗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导致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结构性失衡,许多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减员的问题,新兴行业与专业的对口情况不尽如人意。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外,部分学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导致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下降,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众多影响的交错作用之下,探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也就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大学就业质量的基本内涵及审视维度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的评判及其影响因素

就业质量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所收获的工作条件和就业机遇的质量,就业质量的内容较为宽泛,从工作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再到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无所不包。也正因如此,对就业质量的评判往往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就业状况,形成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分析[1]。高质量就业的薪资水平往往较高,在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形成积蓄、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等一系列经济保障。与此同时,就业岗位本身所提供的社保、医保、退休金等保障也能够为就业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而低质量的就业往往需要就业者自行缴纳这些保险,缺少了企业的支持。在岗位方面,低质量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差别同样明显,高质量的就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也就会更加适宜,能够在身体安全、心理健康方面为员工带来最大限度的保障,而低质量的就业也就意味着,员工可能需要在没有保障,抑或是保障不全面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也有可能对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损耗[2]。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质量的就业并不会对就业者的生涯规划作出太多限定,反而会为其提供更多用于自我提升或转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低质量的就业表面上可能对就业者充满了“宽容”,实则不利于就业者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知识,也就势必会丧失一定的发展与晋升空间。

而大学生就业质量指的是,在既有的就业质量评判的标准上,更多考虑大学生作出初入社会的个体,在“应届”“无经验”“无资历”等标签之下的判断。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就业相较于其他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而言,劣势也就更加明显,但也正因如此,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就更加值得被社会关注。

(二)审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两重维度

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审视,不能仅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也应当关注每一位青年学生的未来,对其个人发展作出考量,也正因如此,审视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应当从社会以及个人两个维度进行。

在个人维度,考量大学生就业质量侧重于倾向对就业岗位适配度、薪资福利、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评判;在社会维度,则需要评判就业率、稳定性、社会贡献价值以及对行业地区平衡发展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个人角度,现阶段社会上常见的“应届生歧视”应当是重点关注目标,这种要求应届生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不合理要求,显然限制了应届毕业生的择业[3]。同时,部分企业对应届生所开出的薪资待遇也往往有失公允,部分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只能够向企业所妥协,最终其个人的薪资待遇提升、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社会方面,就业率仅仅是一个“指标”数字,它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现状作出反馈,但这并不意味片面追求就业率是正确的选项。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大学生会面临实习期转正的“门槛”,抑或是在事业上升期受到打压、限制,直接拉低了就业质量的稳定性,更无法使个人对社会经济贡献足够的价值。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教育质量与专业选择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专业划分的影响之下,高校教育的质量和专业选择也就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起到关键影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更为全面,更会看重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这种教育显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就更有希望争取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4]。需要注意的是,高质量的教学只是其中一环,学生主观的专业选择同样也会为其日后的就业埋下伏笔,选择与个人兴趣、潜力匹配的专业,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某个领域建立更加持久的优势与先发优势,选择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热点”专业也能够帮助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薪资水平,也正因如此,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就更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实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程度

高校是对接社会的重要一站,高校教育本身也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验累积。对于就业招聘而言,出于利益考量,企业也会更加侧重于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上手就能用”的应届毕业生,这样就能够为企业节约在人员培训方面的支出,更快地为企业带来效益。从经验获取渠道来看,校内所提供的实习、实践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从效果来看,这些经验不仅丰富了个人简历,也向雇主展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与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方便大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人脉”,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直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遇。

(三)就业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

就业向来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客观约束,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将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质量并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已经锁定了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潜力专业”,能够了解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和岗位,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毕业后这些学生也就更容易获得就业优势[6]。当然,对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捕捉也是可以通过后期“弥补”的,在求职季,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行业协会、职业展览、网络资源等途径了解行业及企业的就业要求和招聘信息,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同样会受到来自网络的“杂音”的影响,学生也就需要具备更强大的鉴别能力对信息的准确性及实效性进行鉴别,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质量。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实路径

(一)推动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尤其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积极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两个方面作为抓手,为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足准备。具体而言,改革教育体制需要优化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推行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抑或是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将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制学习和在线教育等前沿模式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7]。需要注意的是,改革课程设置不应当是“闭门造车”,反而需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建设与新兴领域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和实习机会,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实践教育与实习教学的效果

高校教育是以理论教学为起点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教育同样需要将理论教学作为“终点”,在就业形势的驱动之下,高校实践教育和其所能够提供实习机会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及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机会,促成其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高校还可以借助学校企业的帮助,开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实现实践技能的醇化。

(三)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重塑

有效的课程自然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为了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当与专业需求、岗位要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整合理论与实践内容、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以问题导向的教学锁定学生能力发展的薄弱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需要引入真实存在的教学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并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与实践,从而达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教学阶段过程中,为了提高导师的指导作用,高校应当设计有效的“职业导师”制度,当师资力量出现缺口时,可以向合作中的社会机构求助,通过引入职业教师兼任导师的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与经验交流的结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更能够高效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在校教师执导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优秀的样板。

(四)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资源、信息、渠道以及“人脉”是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优势的重要抓手,高校应当正式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以其为锚点,推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需要具备参与社团组织、学术研讨会和行业活动的积极性,并懂得如何借助这些活动扩大“人脉”资源,与同行、专家和企业建立联系。抑或是选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更加广泛的行业交流会议,与业内专业人士“交朋友”,从而得以捕捉行业动态及就业信息,进而收获更多、更专业的就业指导以及发展机遇。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校方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来校招聘,抑或是开展主题交流会,鼓励学生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实践项目、短期实习的方式,方便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实现个人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双赢”。

(五)优化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考评机制

如何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优劣,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高校首先应当设计更加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具体而言,评价标准与指标应当与学生针对就业市场的能力发展要求相匹配,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提供更加明确的描述与细分指标,方便教师准确、客观地进行评估。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具有开创性地使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的方式,从不同视角审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改变单一的档案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并且,在产学合作的视角下,校方也可以调动社会机构的力量,从资深从业者的视角审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提供更具价值的意见,以及更切实际、更具实践性的提升办法,从而提升评价的整体效果,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结语

高校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直接对接社会的窗口,自然需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本身的去向。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当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完成基本的育人工作的同时,解决好人才的流向问题,从而纾解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具体而言,高校应当推动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实践教育与实习教学的效果,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重塑,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弥合。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