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机制

2023-12-09范智强

公关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素质教育文明

文/范智强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中,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研发高新科技研发的摇篮、在引领生态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能,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高校生涯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阶段,把握好这几年时光,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一定会显著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浪费”现象严重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论述,其中提倡“俭朴”的品质,抵制“奢侈”的行为。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困境。尽管我们拥有着如此多的资源和财富,但“超前消费,过度浪费”却成为一种常态。与此同时,厉行节约的美德似乎在慢慢消失。超前消费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在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潮流,经常进行大宗购物,购买高档品牌服装、数码产品等,追求自由与浪漫,经常选择进行短期或长期旅游,超前消费购买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有时候甚至借贷旅游,增加经济负担。过度浪费更是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食物、水、能源等宝贵资源被大量浪费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在外就餐或者购买外卖,习惯于一次性用品,随手丢弃;追求时尚和潮流,衣柜里的旧衣服却被遗忘。这种过度浪费不仅让资源减少,还加重了环境负担。这些短暂的快感直接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从而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环境保护素养不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庞大。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中间不少人存在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问题。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和舒适度,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例如,水资源的浪费、食物的浪费、纸张的浪费、宿舍里开着空调却打开窗户通风,或者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打游戏等等。这些行为无疑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负担。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于环保知识掌握不足,理解不到位。虽然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这并没有激发起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和参与保护行动的热情。缺乏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校学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和实践,并未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理念落后

部分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为主的阶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单个问题或者学科,缺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的纵向深入了解,这让学生难以形成对生态问题的全面认知。并且存在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偏重于功利的现象,缺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给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将生态文明素养作为评价标准纳入到教育体系,这也间接地导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理念落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实验室设备、实地考察场所和环境教育基地等。这也限制了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生态环境的实践性保护活动的机会。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产生能力不足问题。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贯穿人、社会甚至人类发展的始终,是一项终身而全面的教育[4]。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发展模式,它不但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环境和社会有机融合起来, 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非凡。

(一)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需要

虽然当前人类文明步入了较高的发展阶段,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仍然存在缺憾[5]。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的公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类社会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通过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不断升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解决,各国应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6]。通过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和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说,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拓宽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了解环保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动态。同时,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环保实践的难度和复杂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环境问题需要最优的解决方案,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思考和提出新的创意。学生通过参与环保项目和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这些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流派的思想,其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等理念,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具有时代价值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全局意识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格物致知”等思想不谋而合,主张人们应该以和谐的心态与自然相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持久共生,讲求以人为本、循环利用等,也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同时,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注重全局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格物致知”“万物皆有用”等思想,强调人们应该把握大局,关注全局,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天共生、和谐文明等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被视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为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四)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和美丽中国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方式,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环保科技人才,进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建造美丽中国。

三、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现如今,对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探索迫在眉睫,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理念查找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对当代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体系,保证生态教育的良好运行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要明确生态文明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要求,保证生态教育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其中,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节约、低碳生活、环境伦理、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结合多样化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方式和方法,保证大学生具备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在大学内部组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制定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高校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多方合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并且不断加强师生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参与度和认识度,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确保生态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二)激发生态文明课堂教育的活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

目前,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进行强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实践为基础,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建立师生互动的社交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一方面,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符合学生实际,丰富多彩。在生态文明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课堂中,注重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利用互联网平台或者课堂平台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社交平台,以便更好地交流、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加大学生课外实践力度,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通过学习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需要开设生态文明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过程,如参观环保设施、野外考察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技能和实践能力。其次,加大学生课外实践力度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环境保护企业等。最后,建立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给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通过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

(四)保障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制约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7]。针对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并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保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围绕“生态文明”“生态科学”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知识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敬业爱岗”“关爱自然”的“生态人”。与此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通过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和科研基金的资助力度,吸引和激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和研究,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8]。加强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有效降低资产闲置率和浪费现象,以此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

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避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将对认知、情感、意志的教育要求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做到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观念,良好的生态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素质教育文明
环境保护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文明歌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