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2023-12-09王鑫霞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育人

王鑫霞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新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比较

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时需要清楚明确其价值取向,探究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将新旧课程标准进行对比,揭示发生的变化。对比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简称“2011 版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2022版课程标准”)的异同,明确两版课程标准的变化,为准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从宏观上来看,课程标准的框架发生了显著变化,内容实现了增量,目录框架中增加了学业质量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研教学能力的重视。从微观上来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具体内容也产生了变化。

(一)课程目标

2011 版课程标准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目标最终定位在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上。2022 版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入手确立课程目标,明确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侧重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融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在学科知识与能力运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导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

(二)课程内容

2011 版课程标准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从三维目标入手进行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科知识本位,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是学科逻辑,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学习的立场。2022 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包含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以及结果性内容等方面,形成了一种复合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2022 版课程标准还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结,将学科知识与学科大观念学习和跨学科主题活动融为一体,促进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课程实施

2011 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最终落脚在学生能力的运用上,课程实施依旧是围绕三维目标开展的,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方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2022 版课程标准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教学,以实践的方式开展学习任务,侧重解决本学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学科实践。

(四)学业质量

2022 版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就是将学业质量单列出来,使得课程标准更加完善。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标准的规范性要求。学业质量描述的是学生在某学段学科内容学习结束后所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成就表现,也就是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后核心素养的发展变化和个人收获。核心素养是无法直接观测的,因此将其具象化,转换成可见可测的学业表现,即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详尽具体,为衡量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要求与课程评价联结在一起,在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中融入核心素养,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育评价活动,也为考试命题和教材编写提供了依据。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科育人

“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词,落实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虽然“核心素养”的提法已经在教育领域中流传多年,但是从未真正落地,此次修订以落实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核心素养导向是其显著特征。它不仅是一个理念口号,而且真正落实到具象的教学目标中、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和学生动态发展成长中。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以及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等。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看作整个学校课程的核心,从根本上保障了育人方向,即课程建设、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目标。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精选、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以及教育评价变革等方面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立意进行的。第一,课程目标的确立体现了素养导向。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将 “核心素养内涵”列为课程目标中的一个单独板块,详细展示出了本学科能够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本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从核心素养的立场对2011 版课程标准中隐含的学生能力、品格、价值观进行具体化表述。[1]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换变为学生发展本位,从教学实施到教育评价都注重从核心素养角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依据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在课程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媒介,所以课程内容沿着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方向加以构建。2022 版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甄选并组织各学科知识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以发挥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功能。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学科大观念都是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指用主题、项目、任务等方式组织课程内容。这样的设计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强调教学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侧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知识、方法、品质的积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动态生成。第三,教育评价依据核心素养进行。核心素养不仅蕴含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中,还表现在教育评价中。教育评价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业质量,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表现在学业质量上,学业质量是核心素养在具体课程内容上的体现,即学生学科课程学习成就的具体体现。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描述,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核心素养的细化评价,有助于建立有序进阶的教育评价标准。

(二)顺应学科融合趋势,凸显课程综合

当前我国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更加强调的是学科本身的独立性。分科课程学习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联系、调动、整合所学的体系化知识并将其学以致用。从世界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学校教育中学科融合的产生和实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2]在当今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我们不应过于追求“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和纯粹完备的学科体系,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未来发展,引导学生构筑起联结各个独立知识体系的纽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多视角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和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习惯,能够主动调度和综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的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走向,两者在新课程标准中均有体现。一方面是建设综合课程。将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课程设置为单独的综合课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将艺术课程综合化;建议七至九年级可选择开设综合的科学课程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另一方面是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具体体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原则上,各门课程要设计不少于总课时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3],也有一些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具体举措。例如物理学科有针对性地设置了 “跨学科实践”这个一级主题,强调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以本学科为立足点,主动和其他的学科建立联系。一切的跨学科主题活动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其根本导向。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真正从学生的个人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让学生构建、运用的过程,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注重学科实践,指向实践性学习

我国之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强调过实践性,新课程标准延续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践取向,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加具体。新课程标准展示出了增强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明确了学科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有机结合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课程设计,引领学生走进现实世界和真实情境,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2022 版课程标准以项目、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关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观察、实验、调研等实践性活动,要求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参与中进行学习,强化学科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总之,各学科的实践活动将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方式上注重行动、运用、创造,在活动中培养素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转变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科实践。所谓学科实践,是在学习各学科时分别用各学科特殊的方式,也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4]这种新型育人方式可以解决之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即没有目标、为了探究而探究的 “虚探究”和套用探究模式的 “假探究”,不具有学科特性千篇一律的探究方式等问题。学科实践是引导学生去做与学科性质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下的活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科实践突出运用学科的特殊性,如特有的概念、思想和特别的学习方式等,用独特的学科视角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科新理念、发展学科新思维,突出实践的学科性。另一方面,学科实践是一种新型育人、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强调在探究活动中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学科知识、方法、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关注学科的实践性。[5]学科实践是集学科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建构性为一体的育人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建构和核心素养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价值。所以,为了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我们需要构建实践性的新型育人方式。[6]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2022 版课程标准跳出了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基于核心素养,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精选设计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杂。强化课程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真正从学生的主观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课程实施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自身认识基于自身实践,且通过实践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结合,克服 “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调整更加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更加突出课程育人的实践性,为课程内容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同时强化了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和方式变革教学。

(四)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教育本质上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高度重视人的培养的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使立德树人的观念变成现实,各类教育主体需要自觉践行,保障立德树人落实的措施也需建立。2022 版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作为修订依据和根本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转化到了各个学科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在教育目标上集中体现这一观念。2022 版课程标准中,“立德树人”基调下的培养目标是“三有”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教育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刻画,也是党和国家对于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期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分别对应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能力体系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素养要求,构成了人的发展“三维一体”的框架,体现了时代新人培养目标方向的明确性。总的来看,2022 版课程标准高度关注人的培养、成长问题,教育正趋向于回归到人的成长当中去,在立德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造就其品德素养。

相比2011 版课程标准来说,2022 版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具体来看,之前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学科逻辑较强,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立场和课程的育人价值。2022 版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落实课程的育人价值。2022 版课程标准正在从关注学科转变到关注学生发展,找回了知识学习是为人发展服务的初心,沿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推进。课程内容、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是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人的发展的具体化,人的发展与课程实施建立了有机统一的联系。核心素养要有实质性的落地,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中心,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教育评价。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学生素养本位的根本转型。[7]具体来看,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课堂。课程内容结构化一改之前过度重视知识点讲解和单项技能训练的问题,引导教师从关注知识点和技能的割裂教学自觉转变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运用,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一)教学全程贯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022 版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应该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基本方向和最终目标。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从三维目标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积极应对教学目标的转型,以素养发展定位育人目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以核心素养为起讫的课堂教学必然不是以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而是需要运用项目式、体验式等以探究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展现机会,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发展核心素养。最后,在教学评价上突出评价育人导向,进行素养测评。综合运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对学生学科内容掌握、核心素养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二)统合课程知识,开展大单元教学

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为依据对学科教材进行整体规划,统整知识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每个大单元的主题,安排单元教学课时。打破以往课堂中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和零碎的技能训练的常规操作,变之为按照单元整体原则进行设计组织的课堂教学。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就要规划大单元,提炼大概念,对单元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将单元作为整体,认真解读教材内容,把具有内在关联的单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提炼主题。其次,教师根据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明确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再次,教师优选教学资源,将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搭建知识框架体系。最后,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出有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谋划探究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深化其对单元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握具象的知识,训练抽象思维,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三)强调学科实践,变革育人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将育人方式从传统的学科认知转变为学科实践,构建实践性的学科育人方式。[8]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大量实践活动的要求,分别为不同学科设计了不同类型实践性活动,例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设置的观察实验活动,语文学科中的创作、创意表达等活动。学科实践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建构的育人方式。要想促进学科实践,不能局限于课堂空间这一隅之地,需要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科实践还强调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亲身经历,有切实的体验感。教学要基于情境、问题、任务等。知识不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在学科实践中,学生不仅构建起了以问题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首先,教师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真正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对学生做好细致的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心智水平、知识储备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根据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找好教学的出发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环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要眼中有学生,通过语言、眼神、肢体动作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点。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知识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手握学习主动权,保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机制。简而言之,课堂教学要逐步从教师教学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中心,发挥学习主体的力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因为只有能动、独立自主的学习才可能是内化的、建构性的、发展性的学习,即能促进知识内化和素养形成的学习。[9]

四、结语

总体来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对以往旧版课标的继承与创新,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向导,通过课程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课程内容整体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顺利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学科实践实现活动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学习观念;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构建学生中心的育人体系。2022版课程标准在未来会继续发挥作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的优越发展与完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