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价值、问题与机制
2023-12-09李淼磊
李 明 李淼磊
(1.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2.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课程教学既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其中,“概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湖湘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通过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深入推广和实践[1]。
一、价值:湖湘红色文化为“概论”课教学注入新能量
湖湘红色文化是指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湖南、湖北等地形成的革命文化,具有浓郁的革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于当下的“概论”课教学而言,湖湘红色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入价值。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湘军文化、湘绣文化、湘剧文化等中均有体现,表现出湖湘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湖湘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概论”课教学中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而主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还能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其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脆弱性,明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
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湖湘红色文化中的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思想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宽视野的平台,帮助他们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中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等,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认同。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湖湘红色文化代表着湖南和湖北地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湖湘地区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湖湘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和信念。学生通过感受湖湘红色文化所传递的爱国情怀,能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不仅如此,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件可以认识到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培养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他们将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从而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
湖湘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入“概论”课教学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习湖湘红色文化的背景、内涵和发展,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于常规课程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观念。湖湘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革命精神,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理念。不仅如此,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湖湘红色文化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学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特点。学习湖湘红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分析和评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等,使其具备更全面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现实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湖湘红色文化在“概论”课教学中注入新能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实现湖湘红色文化与“概论”课教学的融合,目前还面对着一些挑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湖湘红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体系,需要“概论”课教师具备相关知识和深入研究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将其融入。然而,现实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许多“概论”课教师的学科专业与湖湘红色文化的跨学科性质不匹配,只具备对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于其更深层次内涵和特点了解不足,甚至存在片面理解和误解。第二,忙于教学和科研的“概论”课教师对湖湘红色文化的研究价值等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第三,有的“概论”课教师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不知如何深入研究湖湘红色文化,同时也缺乏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以上因素导致“概论”课教师无法深入挖掘和传承湖湘红色文化的精髓,难以将湖湘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教学,学生也就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该文化。
(二)教材资源不足
全面、深入和多样化的“概论”课教学材料,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湖湘红色文化。然而,当前的“概论”课教材在介绍和探究湖湘红色文化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当前的“概论”课教材对湖湘红色文化的介绍和探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零散地呈现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第二,当前的“概论”课教材对于如何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缺乏具体指导。除此之外,当前的“概论”课教材缺乏相关案例和实践活动的支持,教师往往需要自行探索,缺乏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指导。第三,当前的“概论”课教材对于湖湘红色文化的介绍和探究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多元视角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现有的“概论”课教材内容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当前的“概论”课教材资源不足,这导致学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支持,对湖湘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降低;“概论”课教师难以有效地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限制了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学生接受度偏低
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偏低会限制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涉及到的特定概念和词语不熟悉,缺乏对湖湘红色文化相关的革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了解,难以理解湖湘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学生缺乏对湖湘红色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解。第三,湖湘红色文化产生于湖南和湖北地区,学生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难以理解湖湘红色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和价值。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概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对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情况考核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同时降低了湖湘红色文化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概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当前的“概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湖湘红色文化学习情况的考核相对较少,缺乏对其重要性和学习成果的充分体现。第二,由于湖湘红色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不高,“概论”课教师认识不到其对于教学和考核的重要性,从而缺乏教学积极性。第三,由于湖湘红色文化在评价体系中的较低权重,学生会感到其并非主要考核内容,从而缺乏学习和理解的积极性,导致“概论”课教师更关注能够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和学生能力上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湖湘红色文化对学生情感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可能将学习重点放在能够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上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学习,对湖湘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进而影响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机制: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机制创新
面对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现实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支持体系,以确保湖湘红色文化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师资培育机制
在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师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具备足够的湖湘红色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激发他们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师资培育机制,以确保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学任务。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机构应加大对“概论”课师资培育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鼓励学校和“概论”课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研究活动。高校应建立湖湘红色文化的教师培训机制,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促进“概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概论”课师资培训计划,组织专家授课、研讨交流和实践指导等活动,提供“概论”课教师培训的支持和指导。各高校应建立湖湘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促进“概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组织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研讨会、研修班等活动,提供专门的教学教材和案例,为“概论”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增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第三,“概论”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的师资培育活动,提升自身的湖湘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高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应加强对“概论”课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鼓励“概论”课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的资源建设机制
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众多英勇革命者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这一丰富的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然而,这需要一个全面、有机的资源建设机制来支撑。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机构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将湖湘红色文化纳入“概论”课教学内容,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第二,高校应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将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对“概论”课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设立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研究中心或课程发展中心,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推动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高校应与湖南、湖北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拓宽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的实践基础。[3]高校教务部门和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与教材编写组合作,及时修订和补充“概论”课教材的湖湘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概论”课教研室应积极组织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和创新,促进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第三,“概论”课教师应积极搜集和整理湖湘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文献、图片、视频等,建立个人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质量。学生应通过学校提供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充分利用资源库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对湖湘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的兴趣提升机制
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材和师资,还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深刻理解和感受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兴趣提升机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其乐于深入探索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机构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强调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支持和资源,以激发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兴趣。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应开展湖湘红色文化教学研究,提供教学资源和案例,为“概论”课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推动兴趣提升机制的实施。第二,高校应制定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将湖湘红色文化知识融入“概论”课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概论”课教研室应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湖湘红色文化知识水平,运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三,“概论”课教师应灵活运用情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湖湘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应积极参与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活动,参观实地,参与讨论和互动,通过体验式学习感受湖湘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优化机制
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需要师资培育,教学的资源建设和学习兴趣的提升,还需要有效的评价优化机制,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持续改进。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衡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其不断调整和创新。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湖湘红色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支持和指导。第二,高校应制定湖湘红色文化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将湖湘红色文化的知识、思想、价值观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使其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教研室应开展“概论”课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深化教师对湖湘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教师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推动评价体系的优化。第三,“概论”课教师应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悟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为评价提供具体的表现和材料。学生应积极参与湖湘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活动,表达对湖湘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对湖湘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四、结语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机制和方法,充分发挥湖湘红色文化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