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繁殖蜜蜂不能养殖弱群
2023-12-08张春明
张春明│文
山东德州市农业农村局,253000
养蜂的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蜜蜂养殖的核心要义,就能养好蜂,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蜜蜂养殖的核心要义有以下几点:首先,为蜜蜂创造最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比如,适宜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健康无病的蜂群,给与蜂群足够的生活空间,适时加脾等;第二,在非流蜜期充分利用蜜蜂哺育力,加速繁殖,快速壮大蜂群和增加蜂群,不使蜜蜂有剩余哺育力。如果蜂群已足够大,不能再扩大蜂群,也没有计划增加蜂群,则利用剩余哺育力生产蜂王浆、雄蜂蛹等蜂产品;第三,在流蜜期要有强大的蜂群,要限制蜜蜂哺育(不是完全无子,否则积极性不高),集中精力采集,尽量多获得蜂蜜、蜂花粉等蜂产品。蜜蜂养殖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怎样优质高效的繁殖蜂群,没有健康强大的蜂群,不可能获得各种蜂产品,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益。
“充分利用蜜蜂哺育力,加速繁殖,快速壮大蜂群和增加蜂群”,道理很简单,在具体的实践中怎样操作?养蜂生产中经常有人提出“早育王,早分蜂”,“弱群繁殖,强群取蜜”。他们认为蜂王多,产卵就多,蜂王产卵多,繁殖就快,弱群也不易发生分蜂热,好管理,而强群取蜜多,那么平时饲养弱群,利用弱群繁殖,流蜜时合并弱群取蜜,这样操作科学吗?很多养蜂人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弱群合并成的强群,群势下降快,采集力赶不上自繁的强群,貌似强大的蜂群,产蜜量就是赶不上自繁的强群,这里面有何奥秘?在给与蜂群充足的营养、蜂群健康无病、气候良好的情况下,蜂群保持怎样的群势能健康快速繁殖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前苏联养蜂专家塔兰诺夫在《蜂群生物学》中提到,群势大采蜜较多的蜂群,其蜜蜂的体重、吻长和蜜囊容积都比较大。塔兰诺夫还做过试验:6月8日,强群飞回的蜜蜂平均采运花蜜量为38.7mg,而弱群的则只有13mg,在7月初,当弱群已壮大时,蜜蜂所采运的花蜜的重量差便逐渐缩小了,强群蜜蜂采运花蜜平均为38mg,而弱群为30mg,说明弱群蜜蜂体躯小,能影响到蜜蜂的工作量。弱群蜜蜂的飞行生产效能较低,虽然蜜蜂的飞行强度很大,但是这些蜂群在春季仍然不能在蜂巢中积累蜜蜂,而且还经常需要给它们补充饲料[1]。
在《蜂群生物学》中还提到,马拉申科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蜂群分成两组,强群组每群各有10.7框蜂,而弱群组则每群各有3.7框蜂,此后每12天检查一次,同时采用从弱群提出一部分蜂子的方法,使弱群的群势保持在5~5.5框蜂的水平,也就是弱群始终处于弱小状态下。在大流蜜期开始前,把每4个弱群合并成一群,并使之与强群的蜂数相等。通过观察,强群的蜜蜂与群势相同,但由弱群在流蜜期前培育的蜜蜂相比,前者的飞行强度大大超过后者。称量飞出和飞回的蜜蜂的蜜囊也获得证实:强群的蜜蜂具有巨大的优势。例如,强群蜜蜂样本的蜜囊重28.1mg,而弱群的只重16.7mg,在再度测量时,蜜囊的重量相应为29.1mg和20.1mg。通过着色试验观察,强群的蜜蜂在春季平均能活30~34天,而弱群蜜蜂在春季平均能活26.6天,平均少活4.8天,弱群蜜蜂的寿命较短[1]。
总结一下上面所引证的各次试验,可以得出结论:0.4~0.8kg重的弱群,按活重单位计算,培育蜂子较多,但是这种蜂群的蜜蜂寿命较短,采蜜的载运量较小。
杨多福在《数控养蜂法》中也提到,“养弱群是错误的,强群繁蜂也是错误的,应保持最佳群势繁蜂”,认为弱群蜂少育子率高,幼虫哺喂不足,育出的蜂体质差,抗病力与采集力都很低。同时每只蜂的工作负担又很重,所以寿命短。因此弱群群势增长很慢。“强群繁蜂”的实质是育子数量多,而不是育子率高。既要育子多又要质量好,数控养蜂法的繁蜂群,要求保持最佳群势,多余的蜂用来分群。这样既充分利用哺育力,又充分利用产卵力,能多繁蜂,育出的蜂又健壮[2]。
表1 数控养蜂法最佳群势(黑龙江)
养蜂专家陈盛禄等在《王蜂指数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目前人工育王、贮备蜂王并不困难的条件下,寻找多少蜜蜂配备1只蜂王使其单位蜜蜂达到繁殖速度最快和最经济,是一个既有应用价值又有理论意义的课题。王蜂指数是蜂学的新概念,它是指一群蜂以只为单位的蜂王数量和以千克为单位的工蜂数量绝对值之比。
王蜂指数实际上是蜂群中蜂王和工蜂这两个非季节性蜜蜂的配比。配比合理就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能力和工蜂的哺育能力,配比不合理就会造成要么蜂王无法发挥产卵能力,要么工蜂的哺育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都会影响蜂群的繁殖速度。实验证明,在浙江的条件下,王蜂指数处在1.23±0.20时,单位蜜蜂的繁殖速度最快。既然找到了这个理想的指数,就应加以运用。复壮阶段繁殖时,应组成1只蜂王和0.81kg工蜂的群势进行繁殖,才能充分调动蜂群中蜂王和每只工蜂的繁殖能力,加速蜂群发展,提早进入生产阶段,夺取蜂产品丰收。
实验表明,王蜂指数大于1.23±0.20的蜂群,单位工蜂的繁殖速度反而减慢。这是蜂群群势偏弱,保温、哺育、防卫能力较差所致。蜂王产卵能力出现过剩,可调出卵虫脾补助它群,加入空脾让蜂王产卵。王蜂指数小于1.23而又大于0.66时,繁殖速度虽然变慢,但由于蜂王具有较强的产卵能力,蜂群增长速度仍然较快。直至王蜂指数下降到0.25上下,蜂群才度过繁殖期,进入强盛阶段,蜂场应积极开展各种生产活动[3]。
国内外养蜂学者专家,在繁蜂试验研究中发现弱群繁蜂的缺点,而且都提到一个弱群界定的数字0.8kg蜜蜂,无论何时蜂群在0.8kg以下就是弱群,按照蜜蜂的重量,0.8kg蜜蜂就是大约8000只蜜蜂。巢脾上附着的蜜蜂只有一层而不露巢房,称作“蜂脾相称”。蜂的密度低于此标准,称作“脾多于蜂”。蜂的密度超过此标准,称作“蜂多于脾”。1只工蜂能覆盖3个巢房,标准箱1张脾有6000个巢房,所以蜂脾相称时有2000只蜂,称作“1脾蜂”。0.8kg蜜蜂就是4脾蜂,低于4脾蜂就是弱群。
最佳繁蜂群势是蜂王发挥最大的产卵能力,而与其搭配的工蜂正好能把它们全部培育成健康的幼蜂,这时,蜂王发挥了最大的产卵力,蜂群也没有剩余的哺育力,《数控养蜂法》中提到“黑意杂交蜂的繁蜂最佳群势为10脾蜂。据莫允功、沈育初蜂友的经验,浆蜂的繁蜂最佳群势为6.5脾蜂,中蜂的繁蜂最佳群势为6脾蜂”。在具体的养蜂实践中,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最佳繁蜂群势,虽然4~10脾的蜂群中,蜂王在有限的巢脾中产卵,没有发挥最大的产卵力,蜂群却把蜂王产的卵,全部哺育成了健康的幼蜂,这时,蜂群发展速度最快。在繁蜂阶段不浪费蜜蜂的哺育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蜂群中,不停地有幼蜂出房,老蜂也逐渐死亡,群势增长取决于幼蜂出生率和老蜂死亡率之间的差值。蜜蜂的寿命对蜂群群势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早春,蜂群往往只有4~6脾的蜂量,主要蜜源通常在春夏两季,在主要流蜜期到来之前,工蜂能不能积累形成强大群势,对全年养蜂生产将产生重大影响。养蜂生产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一环扣一环。养蜂的关键还是养殖健康的蜂群,利用哺育力,提高出生率,提高蜜蜂的寿命,降低死亡率,增加工蜂的快速积累,形成强大的群势,保持蜂群强大的生产力。
我们在养蜂过程中,贪群、贪王、贪脾往往是养蜂新手甚至一些养蜂老手都很容易犯的错误,总以为蜂群数量多产量就高,看到蜂群略微强壮,达到6~7脾蜂就分群,结果是越分越弱,常年饲养弱群。看到蜂王就保留,不管是自然王台,还是别人给的王台,甚至是将要淘汰老王也舍不得丢掉,蜂群越养越弱。盲目给蜂群加脾加础,弄得脾多于蜂,脾面蜂数稀疏,这些都是群势发展的大忌。养殖弱群除了培养的蜜蜂体重小,寿命短,采集力差以外,蜂群整体抗逆性差,白垩病、蜂螨、巢虫极易暴发,蜂病严重极难防治。弱群蜜蜂稀疏,防盗能力差。饲养弱群因幼虫多,采集蜂少,极易缺乏饲料,哺育蜂的缺乏使得蜜蜂幼虫整体营养不良。弱群调节巢温的能力也不足,冬春季节蜜蜂为调节巢温,大量吃进蜂蜜产热,提前早衰,夏季蜜蜂采水扇风不足,造成巢温过高,幼虫死亡,蜜蜂也会早衰。
养蜂生产中,我们要做好养蜂规划,在保持一定的生产群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发展蜂群。要切记,除了组织交尾群外,任何时间都不能养殖小群弱群。正常繁殖蜂群一定要保持4~10脾足蜂,能有效利用蜜蜂的哺育力发展蜂群,超过10脾蜂是否要分群呢?这要根据蜂群后期的任务来确定,比如,下一个时期是大流蜜期,这时,就不能分群,按照蜜蜂的寿命平均30天,从卵到幼蜂出房21天,幼蜂出房第8天可以参加采集,推算,大流蜜开始即第一次摇蜜日(简称首摇日)前第51日至大流蜜结束前第29日,这个时期的卵,将来都能参加采蜜工作,因此这个时期称作“采集蜂培育期”。这个时期,不能再分群或提出蛹脾,否则,将影响流蜜期的收成,可是这时蜂群有很强大的剩余哺育能力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给蜂群再介绍1只产卵王,组成巢箱双王群或巢继箱双王群,巢箱双王群要经常上下调脾,操作起来麻烦一些。到流蜜期开始,关掉1只蜂王,或者同时限制2只蜂王产卵,以发挥蜂群最大采集能力。再比如,我们有意把一部分交尾群发展成生产群,就要从强群提正在出房的蛹脾进行补充,使交尾群快速达到4~5脾蜂,满足正常繁殖需要。假如我们当地需要5脾蜂才能安全越冬,按照秋繁期,1脾蛹出1脾蜂的要求,组织秋繁蜂群必须达到5~6脾蜂,要求越冬蜂不能培育过幼蜂,也不能参加过采集活动,因此,越冬关王前一个月是越冬蜂培育期,这时要组织适当群势的秋繁蜂群进行繁殖,越冬期根据群势强弱,再进行平衡。如果春天第一个大蜜源较早,春繁期较短,正常繁殖,很难培育出适龄采集蜂,我们就应适当增加越冬群势,使用“春蜂秋养”的办法,尽快培育出第一批采集蜂。
总之,不饲养4脾蜂以下的弱群,繁殖期蜂群保持在4~10框蜂,充分利用蜜蜂的哺育力,蜂群能够健康快速发展。采蜜前期,通过组织双王群的方法,不浪费哺育力,能更快速地积累工作蜂。只要我们掌握了蜜蜂繁殖的规律,充分利用蜜蜂繁殖的规律,在蜜蜂养殖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群势,就能少走偏路、弯路,养好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