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08杨寅红王剑宏张帅
杨寅红 王剑宏 张帅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踐等多个环节,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全程育人方面,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实现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在全体育人方面,发挥教师、辅导员、家长等各类主体的作用,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环境。通过以上创新路径,可以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本文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等十项育人工作长效机制。这种教育理念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全育人”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这一理念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一)强化全员育人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挖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
(二)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入学、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部门、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设计,构建办学治校各领域、各层面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政工作具体举措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按要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制定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开设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相关专题讲座。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培育选树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培育建设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文化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文化艺术成果,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广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支持师生原创话剧、歌曲、舞蹈、音乐、影视、美术和设计作品等文化艺术作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给予分类立项和资金支持,推选展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網络平台,发挥融媒体矩阵作用。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制作和推广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配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开展心理教育专项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完善工作保障,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和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垃圾分类宣传”等主题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源信息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发挥信息资源和专业服务优势,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师生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爱护馆藏文献。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示范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上。加强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培育精品项目。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三全育人”工作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价,各学院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落实。
(二)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引导,选树典型人物、案例,使“三全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师生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主动参与、协同配合的生动局面。
(三)围绕重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要准确把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重要意义,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落实“三全育人”各项重点工作,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成效,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