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冶金》转型为智库期刊的内在可行性研究
2023-12-07高藤瑜窦莎莎刘思阳
卢 辰,高藤瑜,窦莎莎,刘思阳,高 姝
(1.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四川冶金》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期刊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是与智库和期刊工作相关的两项重要国家战略。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工信院”)作为四川省工信智库建设的主导单位,其主办的《四川冶金》期刊作为原四川省冶金情报标准研究所创办的行业科技学术期刊,在事业单位改革和期刊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内外环境的多重变革中,为打破传统行业期刊同质化发展的弊病,更好地将期刊工作融入工信科研和工信智库建设之中,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期刊创新发展出路。结合《四川冶金》期刊特点及其主办单位核心宗旨,将期刊向智库化方向做特色转型,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本研究的核心议题即是对《四川冶金》做智库化特色转型的可行性做初步的内在逻辑分析,为《四川冶金》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为相似情况的行业期刊转型提供思路借鉴。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智库研究的深入和智库建设的普及,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智库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论述和思想所形成的智库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方法[1]。相应地,地方或省级智库也应当为其政策研究和决策实施提供知识服务支持。
科技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结合点,就是智库期刊。科技学术期刊处于“文化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其智库服务功能拓展,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必由之路,亦不啻期刊高质量发展之钥[2]。作为对内与对外传播的媒介、参与决策和咨询的服务主体、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智库期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3]当然,期刊工作的根本性质属于文化传播,所以其首要义务是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站位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1.2 研究意义
1.2.1 《四川冶金》期刊的转型发展需要
向智库期刊转型,是《四川冶金》适应时代、迎向未来的主动创新选择。《四川冶金》1979年3月创刊,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作为典型的产生于特殊时代、服务于具体行业的科技学术期刊,在当今新型智库建设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四川冶金》希望通过向智库化转型,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期刊的服务水平,发展成为具有前沿性、战略性、实用性的新型智库期刊。
1.2.2 主办单位科研工作的统筹整合的必然要求
《四川冶金》的办刊工作,需要支撑服务主办单位的科研业务。因事业单位改革,《四川冶金》由原主办单位四川省冶金情报标准研究所变更为省工信院,其战略定位为“开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等工作”。为了与其职能职责、战略定位相匹配,必然要求《四川冶金》期刊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发展规划,发展智库期刊,搭建学术研讨交流平台,推出理论问题和学术前沿动态结合、重大实践问题专题化深度研究等咨政建言方面的新成果。
1.2.3 我省工信领域的学术平台建设的现实需求
《四川冶金》作为智库期刊,需发挥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的职能,要主动参与我省工信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推动和建设工作。为加速我省制造业由“四川制造”向“四川智造”迈进,汇聚工信力量,提升四川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省已开始启动加快建设四川工业学术创新智造体系,作为智库期刊,需充分发挥学术平台作用,在智库建设、学科培育、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发力,更好地服务全省制造强省战略,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支撑全国一流、西部最强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智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2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下文“3.2经验分析”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均来自于《四川冶金》编辑部的历史工作记录,辅助以中国知网的期刊统计数据,以及其协同期刊采编平台的后台工作日志;“3.3机制分析”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均来自于《四川冶金》及其主办单位的合法性认证资料与工作管理制度。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优势,进行背景分析;统计分析法,对《四川冶金》过去10年(2013~2023)在智库或智库服务功能方面的成绩,进行可视化分析;资料分析法,对《四川冶金》期刊与其主办单位核心业务之间的融合与协同,进行逻辑分析。
3 分析研究
3.1 理论分析
2015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立“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成果转化渠道”。这为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提供了可能。
3.1.1 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
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是在其原有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学术期刊在传播和交流学术知识产品的同时,也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因此可以拓展为新型智库建设的资源平台,优秀学术期刊具有“旗帜引领”“学术论坛”“社会智库”和“文献精粹”等功能。[4]
智库咨政建言的功能体系需要期刊在学术上提供深度知识支撑。学术期刊以发表学术研究为主,其研究成果几乎不可能直接以可操作的方式作用于政府决策,但能够参与智库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决策优化提供科学性保障,在为智库研究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判、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知识资源,是当前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的最普遍做法。[5]
3.1.2 学术期刊的智库化优势
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承载着智库功能,学术期刊对智库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根据智库的职能性质和发展历程来看,智库是管理科学及其科研机构主导的产物,事实上,目前智库研究和发展的实情也大致如此。但是,根据顾艳[6]的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内容、人才资源、传播渠道等方面具有智库化功能拓展的天然优势,其智库化转型发展兼具科技智库与媒体型智库的双重属性,集专业性、独立性优势于一身,从而更易于形成“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的科技智库媒体传播核心。
3.2 经验分析
3.2.1 《四川冶金》的办刊历史
《四川冶金》创刊于1979年3月,创刊初期由四川省冶金情报站联合四川省金属学会共同主办。2001年,为适应国资机构改革形势需要,期刊主办方变更为四川省冶金情报标准研究所,四川省金属学会成为期刊协办单位。自创刊以来,期刊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中,树立科技繁荣是企业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四川钢铁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深耕于冶金领域的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多年以来,期刊笃定前行,与时俱进,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冶金行业涌现的科研理论、实践成果以及冶金新技术、新发现、新知识,在四川冶金行业科技人员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期刊现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管,省工信院主办,四川省金属学会协办。期刊长期致力于不断完善学术交流平台,以开发、务实、共享办刊思想为省内外冶金行业科研人员的做好知识传播服务。新形势下,期刊将以省工信院为依托,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度报道冶金及相关领域产业经济研究成果,助力省工信院打造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智库。
地方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初期以提供文献服务、实施科技信息专题检索等为主要服务内容;随后,为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了科技统计、数据开发应用等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目前,全国各级综合性科技情报机构主要运用原有人才团队、信息资源基础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信息搜集整理和战略情报研究作为核心工作,通过搜集、加工、研究国内外科技政策信息,为各级政府和领导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为企事业单位科研和生产提供综合性情报服务,以提高地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成为科技信息领域的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宣传推广中心。[7]
3.2.2 《四川冶金》的历史总结
3.2.2.1 办刊宗旨
《四川冶金》历来的办刊理念都是,坚守科技期刊出版遵循知识价值导向和冶金工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探究冶金领域科技发展的视角,深度报道冶金理论创新和相关领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以开放、包容、共享、服务的理念,集聚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共同构建四川冶金领域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这一基本理念,虽然没有明确包含“智库功能”的声明,但是实质上与智库期刊的功能内核定位是相匹配的。所以,以智库期刊的立场重申办刊宗旨——聚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服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打造产学研用科研交流平台,服务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全符合当前的理念。
3.2.2.2 研究层次与特色栏目
智库期刊相较于一般性学术期刊,更注重实践和应用面向,以应用研究为主要业务领域,以理论研究为学术根本支撑。综合统计分析《四川冶金》10年来刊发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层次和发文量,可以看到“综合评述”“产业经济”“行业动态”“行业管理”“技术交流”“技术改造”等综合应用性栏目的文章保持稳定,《四川冶金》一直注重行业技术发展、技术改进和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应用型研究。
表1 《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栏目发文量分阶段统计表
图1 《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文献所属栏目统计分布
统计《四川冶金》近10年来的栏目设置情况,可以看出期刊的栏目在不断优化,“贸易经济”“企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综合评述”“技术交流”等栏目的比重逐步提升。其中,“技术交流”一直是发文量第一的栏目。“技术交流”“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栏目,着重于工业领域内先进技术普及推广,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战略布局及行业技术热点组稿,已初步体现智库期刊引领学术建设的智库功能。而“产业经济”栏目,10年来稿源较为稳定,为期刊智库化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稿源基础。
图2 《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文献学科分布
3.2.2.3 基金文章
图3 《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年度基金资助文献量
应用研究领域的基金项目,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战略布局的风向标,是国家和地方的关注点所在,或者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所以,期刊论文中基金论文的占比不断提高,是期刊发挥其智库功能的一项表征。《四川冶金》2013、2014年基金资助文献数量为0,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顶峰为19篇,2023年截止目前10篇(还有两期未出),虽然总体来说,虽然目前基金论文的数量仍旧较少,但是,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期刊稿源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对象也逐渐将政策制定者纳入其中,初具追踪国家及省内工信经济研究的智库功能选题意识。
3.2.2.4 智库功能
统计分析近十年来发文量前6栏目的下载量第一的文章,其中4篇为近3年发布的文章。“工业技术”栏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的集体文章《不锈钢金相腐蚀剂的选择》,下载量为1925;“企业经济”栏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吕茜的《完善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下载量为1450;“综合述评”栏目,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小兰等的《高强镁合金的制备及研究进展综述》,下载量为1345。工业技术革新、前沿技术普及和企业制度改善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方便落实于应用领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其下载量可以从某种侧面反应其影响力,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四川冶金》在智库服务功能上的作用,即便届时《四川冶金》并未明确意识到期刊向智库化方向转型。
表2 《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智库功能影响力较大的文献信息
3.3 机制分析
科技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中面临着很多机制上的困难。根据顾艳[6]的研究,智库一般通过承担政府课题、定向报送成果、内部交流等方式发挥其智库服务功能。但是,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很难申报到政府课题;从学术论文到智库建言的信息提炼,也不是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擅场;科技学术技期刊在宣传报道方面普遍较弱,难以持续产出序列化的高质量智库成果;科技学术期刊与决策部门对接不畅,不能建立常态化的成果报送渠道和咨政参与机制,期刊智库成果无法及时触达决策层。上述问题是科技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四川冶金》具有面对上述问题的机制资源与制度优势。
3.3.1 成果的生产与流通
智库要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省工信院的基础核心业务即在于此,因此,《四川冶金》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省工信院作为四川省工信领域的智库机构,一直积极开展热点重点问题研究,增强学术前沿洞察力。目前,除《四川冶金》外,院内还有《四川工信智库专报》(以下简称《工信专报》)《研究所研报》作为内部交流刊物。特别是《工信专报》,作为省工信院向厅领导、厅相关处室以及各市州经信主管部门呈报院研究成果的信息交流载体,建报以来已顺利刊发21期。对于优秀的《工信专报》《研究所研报》成果,将推荐至《四川冶金》发表,提升四川工信智库的影响力。在此模式下,省工信院提供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四川冶金》作为智库期刊,代表智库的品牌形象,两者互相依托、互为支撑,是智库与智库期刊协同共建的基础。
此外,产业经济是四川工信智库的主要着力点,先进材料是《四川冶金》关注的重点领域,先进材料产业是科技和产业的汇聚点。依托院内成果,《四川冶金》着力打造“产业经济”“先进材料产业”等特色专栏或专刊,使期刊的定位与我院主要职责高度匹配和契合。
3.3.2 人才的聚集与交流
编辑、作者、专家是期刊和智库共同的核心人才资源。智库期刊有助于组建“小核心、大外围”人才队伍,发挥人才聚集优势。一方面,科技学术期刊可在编委会中纳入政府官员担任咨询专家;另一方面,期刊可选派编辑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带培、跨学科调训等途径接近或进入决策层,与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作者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公共决策需求信息等。[6]《四川冶金》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人才聚集方面,《四川冶金》依托四川省工信智库的专家智囊团,形成期刊编委会,不仅参与审稿、组稿、推荐高水平稿件和作者,还可以亲自向期刊投稿;《四川冶金》的外审专家、作者、读者资源,也可以转化为四川省工信智库的专家智囊成员。
人才交流方面,省工信院注重人才培养,鼓励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对外交流。鼓励《四川冶金》期刊编辑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编辑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同时,依托省工信智库,我院青年人才有多种途径进心综合性实践锻炼。
3.3.3 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智库服务功能的基础。建设选题库、项目库、资料(数据)库、成果库、专家库,及时汇总整理决策咨询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成果和数据资源,建立咨政成果发布共享平台,是省工信智库建设的当务工作;完善服务决策成果推送渠道,让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库建言进入决策部门和领导的视野,实现智库与政府供需有效对接,是省工信院与主管部门的主要沟通事项。构建跨界协同的科技创新枢纽,推动科技资源聚合优化,增强期刊的智库服务功能,也是《四川冶金》智库化转型的首要思考方向。
4 研究结论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氛围之下,《四川冶金》结合期刊自身特点、主办单位以及主管单位的核心业务、工作机制,主动探寻创新发展的出路,思考智库转型的方向和方法。从智库的发展理论看,除了期刊本身的智库性因素之外,科技学术期刊转型智库期刊,还具有技术领域上的天然优势。从历史办刊经验看,《四川冶金》近10年(2013~2023)在办刊宗旨、栏目设计、特色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积累,对期刊智库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探索价值。从工作内容看,《四川冶金》当前的主办单位以及主管单位在核心业务定位和省工信智库建设等诸多工作内容上,都可以与《四川冶金》智库化转型后的智库期刊形成配合。从工作机制看,《四川冶金》主办与主管单位所形成的人才管理、科研管理等诸多机制,都自然蕴涵了与智库期刊的发展和期刊智库服务功能的实现相应的环境条件。《四川冶金》向智库期刊的转型发展,从内在逻辑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当然,本研究仅是从智库与期刊的发展原理、《四川冶金》的历史出版经验和《四川冶金》上游管理机制等内在逻辑层面,对《四川冶金》智库化转型创新发展出路做的理论分析。期刊转型发展的落实,还需要综合环境、资源、风险等其他多维度做全面的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