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你的“静”争力
2023-12-07梧桐
梧桐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古德曼经过研究发现:当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暂停发言、适当沉默时,会更关心自我与他人内心的感受,并重新获得大脑所需的能量。
有时候,学会适时沉默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提升你的“静”争力,反而会事半功倍。
第1式:隔岸观火
关键词:放空。
口诀:我就听听,不说话。
情景模拟:又到办公室的聊天时间。除了大部分无伤大雅的嬉笑怒骂,也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人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流言蜚语、八卦中伤、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当这些“伤人品”的话题被开启,你是该义愤填膺呢?是该沦陷“失节”呢?还是,有更巧妙的方式去应对?
招数解析:与人交谈,难免会出现你认为不适宜、不恰当或完全不喜欢的话题。此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闭嘴、放空、不接茬、不表态。这种态度温和而有原则,且完全不必多费唇舌。
第2式:不怒自威
关键词:肢体语言。
口诀:于无声处听惊雷。
情景模拟:与合作客户共进晚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人脸上飞起红云。客户老总的谈吐仪态也随着场面的热络而变得愈发“豪放”起来。尤其对在座女同僚,从彬彬有礼地“劝酒”到说一不二地“逼酒”,直至闪烁其词间开始有失礼仪……让人渐渐招架不得。此时,往往你越是费尽口舌百般推辞,对方越是情绪高涨——该怎样做,才能得体而有力量?
招数解析: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一部分国会议员始终反对对日宣战。一次国会中主和派再次激烈阻挠,几乎使尽招数。这时,双腿残疾的罗斯福总统突然挣扎着从椅子中起身——他推开上前搀扶的侍者,在众人震惊的眼光中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一言不发地用悲愤而坚决的目光环视四周。全场霎时寂静,人人都被他的眼神慑服,停止了喋喋不休的争论。
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目光、表情、身体运动、触碰、手势……所有这一切非词语性的肢体符号,都可以“静”而有力地替我们传情达意。只要态度坦然、行事大方,请相信,社交中身体语言在“无声”中所传递的效果,往往比口头语言更强烈。
第3式:以柔克刚
关键词:沉住气。
口诀:小不忍则乱大谋。
情景模拟:你一定与这样的人打过交道。Ta很专横,以“老子说了算”为个性特征,對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或嗤之以鼻,很难听进别人的见解;Ta很激愤,阐述意见时总是情绪激昂,言辞猛烈,滔滔不绝,别人想插进一句半句话都难上加难;Ta很固执,常让人遭遇有理说不清的苦恼。无论你怎样试图化解误会、阐明事实,都仿佛对牛弹琴般无济于事……在这些令人苦恼的社交时刻,你该怎么办?
招数解析:一位哲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面红耳赤都想说服对方的两个人,最终往往不欢而散;而假如此时一方能适时沉默,可能比声嘶力竭的演说更具有威慑力,沉默后的发言也更容易得到重视。“沉住气”并非简单指一味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面对不明事理或有意不买你账的人,说得越多越容易暴露漏洞,且会令你因情绪急躁而难以掌控大局;但假如你拿出充分耐心倾听、沉默,反而会令对方泄下气来,变得冷静,无理骄横的话不仅无法兜售,你还可乘隙陈述己见,常有反客为主的功效。
“静”争力社交攻略注意事项
1.社交中沉默的时机并不固定,它可以出现在谈话的开始、中间或最后时刻。总的原则是“避其锋芒”,让对方说够,为他人营造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倾听和思考,保持沉着冷静的姿态。
2.社交中的“静”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分寸和火候,不能滥用无度。不要把沉默当作逃避问题的借口,更不能以牺牲原则、懦弱忍让为代价。“静”争力更是一种策略,比如在意见受到孤立时,你可以先陈说后沉默;而在别人激愤时你最好先不回应,充分倾听。总之,“静”争力不是消极的社交行为,而是后发制人的交际策略。
3.要把握沉默的时间。积极的沉默只是暂时性的,根据交际的需要它应当见好就收。若沉默时间过长让双方都觉得尴尬,则要赶快找些话题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