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2022 年CSSCI 期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3-12-07李嘉睿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发文文化遗产物质

李嘉睿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4)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非遗的保护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体育非遗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在传承中华文明、文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全面了解某一领域对解决该领域的问题有重要作用,知识图谱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复杂的数据信息,突出了研究领域的焦点和发展方向。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了解该领域近10年的研究进程,从发文量、高载文期刊等角度总结近10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特征;通过关键词聚类归纳,分析研究的热点领域;从高产作者、作者合作以及研究机构这三个角度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主体分析;借助知识图谱节点及关键词频次,分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演化路径;结合热点领域、演化路径,归纳体育非遗未来研究热点方向,以期为推进我国体育非遗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近10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特征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发文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对2013-2022 年我国体育学研究总量及体育非遗研究发文量、趋势变化进行了统计,如图1 所示。

图1 近10 年我国 CSSCI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体育学研究发文量

根据2013-2022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体育学研究的发文量(图1)可以发现,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发文数量处于波动发展的状态,于2017 年达到近10 年发文数量峰值,当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发文数量为28 篇,随后相关研究发文数量呈下降趋势,2022 年体育非遗研究的发文数量明显提高,与体育学研究发文总量对比可以发现,2013-201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颁布实施,体育学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一时期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且只是发表了个人见解,并未深入研究。2016-2017 年体育非遗研究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2016 年、2017年这两年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CSSCI 核心期刊发表量迅速增长,随着2018 年教育部加强对科研文章质量的要求,2018-2019 年体育非遗文献发表量下降,但文献学术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2020 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CSSCI 核心期刊发表量变化幅度较小,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提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的新要求,体育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相关研究发文数量有所回升,根据研究发展的稳定性,推测未来体育非遗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将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体育非遗研究将产生新的分支研究领域,实现知识的迭代与创新。

3、近10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高度浓缩,关键词出现频次能够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动态,揭示知识的内在关联。图2 展示了一个以关键词作为节点的体育非遗共现知识图谱。在这个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呈正相关,具体来说,节点数量(N=194)、节点连线(E=253)和密度(0.0135),这些都代表了关键词的共现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领域的高频次关键词为: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传承人、传承、保护。

图2 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根据表1关键词中心度高低排序,去掉非遗、体育非遗、非物质文化等核心检索词后,排名靠前的20 个关键词分别为:群众体育、体育文化、武术、传承人、保护、传承模式、数字化、传统体育、传统武术、摆手舞、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空间、学校传承、体育、体育教育、朝鲜族、安塞腰鼓、文化传承、价值,结合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可以分析出 2013-2022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是: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权力主体、体育非遗研究现状分析、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体育非遗的传承、发展、传承人,体育非遗的保护路径等。

表1 关键词中心度排序

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领域的研究分为8 个主要方向,如图3 所示,“#”后边的数字代表关键词的聚类的集群大小,其数值与类聚的集群成反比。#0 保护聚类的集群最大,即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较为丰富。#1 群众体育聚类表明群众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力主体,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引导群众整合、开发、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 传承聚类中代表我国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把传承人研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范式,并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发 展路径进行探索。#3 #4 体育文化聚类中综合体育非遗的民族文化属性与体育精神内涵。#5 非遗聚类中则重点梳理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的关系。#6体育旅游聚类代表着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趋向于体育旅游资源的融合、整合、开发、保护和传承,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7 传统武术聚类表明传统武术作为体育非遗的重要部分,较多学者从武术的发展、特点、传承等角度出发,对武术展开深层次研究。

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4、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体分析

4.1、作者共现分析

科研作者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自身擅长的某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发文作者进行研究,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核心力量,运行作者共线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得到242个节点(Nodes)和194 条连线(Links),密度为0.0067。节点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量成正态分布,各个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作者间的合作程度,连线数量说明作者的合作次数。根据图4作者共线知识谱图可以直观看出,陈小蓉、崔家宝、宋智梁、何嫚、殷鼎、彭迪、周爱光等作者的节点较大,说明这些作者是我国体育非遗研究的高产作者及权威专家,他们的研究在体育非遗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影响力。

图4 作者共线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 分析软件中设置参数“author”为节点类型进行数据统计,呈现出2013-2022 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作者信息,如表2 所示。在参考普莱斯定律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至今,我国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且高产的作者群体。然而,以陈小蓉、汤立许和白晋湘为主要作者的小型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一个主要是以陈小蓉为核心,专注于传统体育研究的学术团队;其次,以汤立许为核心的学术团队主要致力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研究;第三,以白晋湘和博士生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湘西体育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的继承和保护。但这三个核心集团作者与其他作者群缺乏紧密合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非遗研究的交叉发展,体育非遗研究领域的作者核心地位、总体学术交流与研究水平亟待提升。

表2 作者发文数量排名

4.2、发文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发文量能够反映机构在体育非遗领域的主要贡献及影响。将节点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运行软件得到图5。体育非遗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广泛,且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为缺乏,多为独立封闭的研究,缺乏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分享。

图5 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根据表3 统计,深圳大学体育部是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其发文数量为13 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次之,发表了10 篇,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7 篇,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5 篇,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5 篇。

表3 发文机构发文数量排名

5、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5.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属性等本质理论研究

随着体育非遗概念的提出,诸多学者从体育非遗的内涵、特征等方面展开了理论研究,对体育非遗的分类、认定体系、文化空间进行了价值定位,因此,体育文化、文化空间、文化生态等关键词节点较大,在网络中的中心性较强。由于体育非遗具备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体育价值等多重价值,在该类研究中学者基于体育非遗的属性和特征,从多角度分析其内涵,未来针对体育非遗本质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的完善和标准化。

5.2、多重视角下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体育非遗的丰富与发展,对于体育非遗的传承保护成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效发展的关键,“策略、问题、传承路径、活态传承、传承体系、静态保护”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也较多,这部分研究主要针对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但目前对于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的研究过于理论化,加之,由于体育非遗具有地域性,因此,对于体育非遗的保护应当从民俗、发展背景、文化等多重角度全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趋势。未来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将通过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地域体育非遗、口述史、民俗体育,并结合“互联网+”、大众传播视域下等研究体育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5.3、体育非物质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国家对体育非遗的重视程度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发挥体育非遗的经济价值,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学者们主要研究了体育非遗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和路径。例如,通过让民众以参观游览的方式,从个人视角感受体育非遗的内涵,体验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可以在传播体育非遗的同时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体育非遗产业的开发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体育非遗的经济价值,实现其活态传承,因此,体育非遗产业的开发利用成为研究的核心趋势。

5.4、数字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研究

体育非遗的传承保护历来便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我国诸多学者针对体育非遗保护展开研究,如建立非遗内容的立法保护、非遗的原生态保护、分级保护体系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播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该主题下,学者聚焦以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体育非遗,体育非遗信息形态的研究成为研究重点趋势。如体育非遗的数字化保存、虚拟现实展示系统的开发、基于新媒体传播体育非遗等。

猜你喜欢

发文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