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局”与“破局”

2023-12-07张伟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困局美术艺术

也许人们对艺术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但普遍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艺术具有超越功利、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教育课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美课程来不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其中美术类公共课程普遍被公认为是提升学生综合审美素养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当今大学生吸收精神养料的重要源泉。然而,今天高校的审美教育和培养方式,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或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一个被构造的“第二世界”,生活周围充满了各式各样“艺术化”的设计审美,并且能够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今日艺术,非往昔之艺术。美术类艺术创造“美”的功能逐渐由设计所替代。设计关注“美”的规律,侧重运用。这不禁令人追问:今天高校的艺术类公共课程是否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今天的审美教育是否“高高在上”还是“平易近人”?面对这些问题,笔者立足当今高校审美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局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一些自省与反思,以期与高校及艺术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促进审美教育的真正发展。

1 高校美术类公共课程之“困局”

仔细环顾周围,你会发现身旁充满了一件件“艺术质”的造物,如手机、电脑、建筑、汽车,甚至水杯、纸巾等都被进行了审美化处理[1]。同时,这些精心美化的造物也正在塑造和构建大众生活的审美与品味。然而,面对这些变化,高校的审美教育特别是美术类公共课程却显得有些滞后,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过于传统,更新不足

今天的美术类艺术表现形式、审美追求已然不同往日,这也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方法等要有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然而在实际的审美培养中,却并非如此。比如,教学过程一味沉浸于艺术历史、艺术作品的普遍性介绍和乏味的陈述之中,教学内容传统老旧;或者单纯开设素描、油画以及各种工艺课程,仅仅强调技能学习和掌握等。审美教育不是单纯艺术史、技能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艺术这种浓缩的审美形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创造力以及审美鉴赏的能力。

1.2 割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最终都要回归到日常之中,应用于具体生活。但在实际的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关于审美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涉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无法对所学进行生活转化。这不禁令人追问,学习艺术为了什么,仅仅就是为了追求“玄而又玄”审美体验?这些现行的审美培养体系能否满足当今学生及时代的需求?所以,这些问题也都将是高校美育教学日后所要面临的“真问题”。

1.3 缺乏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认知

在今天高校的审美教育中,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顽疾”,那就是对艺术的认知问题。如艺术“无用论”“工具论”等在高校仍有一定的市场。又如近些年来的“审美卡通化”“审美妖娆化”“审美泛化”等现象在高校也是司空见惯。这些不良现象显然都是对艺术和审美了解甚少的表现,因此,面对这些认知“困局”,也许只有通过完整有效的审美教育才能加以改善。

2 高校美术类公共课程之“破局”

面对美术类公共教育错综复杂的“困局”,如何进行“破局”,将是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和直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打破目前存在的这些 “困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学本体的总“根子”上来,尤其是从理念、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重构,建立真正符合时代变化、学生特点以及满足未来需要的审美培养体系。首先,清晰把握在时代背景的美术演变与发展;其次,在新的时代审美风尚中,充分认识和理解设计学科特点;最后,创建闭环的课程架构体系,将设计引入课程之中,提升审美“学以致用”的能力。

2.1 理论梳理美术类艺术发展与演变,把握当今审美之变化

理解美术类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许可以从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他在《美学》一书中提到,人类艺术发展需要经历 “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2]。黑格尔认为象征艺术是人类“艺术前”的艺术。“艺术前”的艺术很大特征就是在“人的精神還没充分觉醒”的状态下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十分模糊的状态。对于古典艺术阶段,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已经达到完美的契合,如希腊雕塑《维纳斯》《大卫》《拉奥孔》等,无不是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明确的内容,从而展现出那种崇高之美感。最后,浪漫艺术阶段是黑格尔对当时艺术发展过程的预言,并且在他去世后的今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验。他认为,浪漫艺术是一种最高级的艺术阶段,虽然如同象征艺术一样,内容和形式表现得十分模糊和不确定,但浪漫艺术的内容超越物质,溢出形式。如法国著名艺术家杜尚的小便池《泉》,装置艺术家博伊斯的《一群》,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的《等价物8》等作品都已冲破传统形式的束缚,直接地表达某种观念或哲学上的深思。这也就是黑格尔著名的“艺术终结论”,即艺术发展最终走向哲学,由此完成艺术的使命。因此,也可以从中看出,“美”不再是艺术的专利和代言。既然艺术不再对“美”负责,那么生活周围的“美”又从何而来呢?那就是需要设计来创造生活之美。

2.2 认识与把握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

著名的设计师保罗·兰德认为:“设计可以是艺术,设计可以是美学。”对于今天的审美来讲,设计美学的价值愈加凸显。如前文所提,在当今生活中,大到建筑外观、林园布局、房屋室内,小到手机电脑、水杯纸巾等无不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美学价值。笔者认为,如何将设计的方法和原理融到美术类公共教学之中,应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设计具有明确的审美原理,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学生入门学习。比如设计美学中往往根据测量、数据、实验等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客观的、符合大众的审美系统。如重复、对称、对比、比例等形式语言;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以及搭配原理等均是设计美学中所要表达的重要法则。因此,设计学科的审美理论与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比较容易掌握和驾驭,更重要的是也能够为后期的审美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注重技能及审美转化。比如,在平面设计中需要进行色彩搭配、版式布局等原理的学习,从而能够进行平面相关的设计技能;在环藝设计中能够掌握一定的空间布局、软装改造与鉴赏的能力;工艺美术能够了解不同材料和工艺,体验“造物”之美;摄影、数字媒体能够具备拍摄与剪辑相关技能,从而也能够把握和感受一定的时空艺术等。因此,将这种技能性学科运用到美术类艺术课程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内在感知力,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审美应用的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把设计美学融入高校美术类公共教学体系之中,可能是改变未来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

2.3 实行“美术+设计”课程模式,完成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笔者认为,无论审美教育改革的措施、政策多么完美,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否则都将沦为空谈。因此,本文大胆地对传统美术课程进行重组,建立一种“美术+设计”的模式。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能够把朦胧的审美变得容易、明确和直接;另一方面,增加学习深度,将美的学问转化为美化生活的学问,拉近审美与生活的距离。

(1)课程框架。首先根据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的专业目录设置,对每个专业进行统筹规划与整理,组建绘画艺术模块、空间艺术模块、平面艺术模块、传统工艺模块、多媒体模块等并行框架结构。如图1课程模块及内容示意图。

(2)课程环节。打破原来传统课程的单一性,建构“内容+理论+技能+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环节。 其中“内容”主要涉及横向相似不同专业,如包含美术学的素描、油画、创意绘画、抽象绘画以及设计学中的招贴设计、标识设计、版式设计等专业的核心内容;“理论”主要是包含历史背景、美学、设计学等相关知识,比如对著名艺术家作品、设计师经典案例等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技能”部分主要为绘画技巧、设计规律的介绍等,比如形式美法则、构图、色彩搭配、造型方法等;“实践”部分主要进行课题的设计与制作,主要考察和锻炼学生审美转化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1课程模块及内容示意图。

(3)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共同开展研讨和制定课题,采取联合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可根据每位教师专业、擅长等,进行分时段、分内容、分任务的交叉联合授课。这种教师团队的组合形式不但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领域,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

总的来说,该课程框架是对普通高校美术类公共课程体系的一次创新尝试,其核心要义就是把审美能力具体化、明确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转化与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以此形成审美教育的真正闭环。如图1课程模块及内容示意图。

3 结语

著名美学家蒋勋先生认为,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尤其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审美素养和能力往往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我国的普通高校来讲,提升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也是推进全面育人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审美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审美鉴赏上,还应包括审美应用与转化的培养,这样才得以达成教与学整个过程的闭环。同时,本文另辟蹊径,放弃从艺术价值层面来探讨审美教育,而是从学以致用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美术类公共课程所面临的各种“困局”出发,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破局”之道,因此本文对当代高校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是笔者对高校美育路径所进行的一次理论探索和尝试,其中必有不妥之处,也望前辈、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引用

[1]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2] [英]B.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1.

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1年教改项目“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校区文化建设为导向的美术类课程实践探索”研究成果(JG2021034)

作者简介:张伟(1984—),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猜你喜欢

困局美术艺术
创意美术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Trouble I’m In
纸的艺术
三株直销困局
文一波的困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