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九课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3-12-07皖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袁维海

党课参考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明交流

〉〉〉〉〉皖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袁维海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陈术合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中之一,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国际传播是对外宣传工作的核心,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示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意蕴深远,事关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事关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一)面对国际新形势,传播中国新声音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飞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他们渴望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层次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存在着对中国的误读和曲解,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故意抹黑中国形象,宣扬“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习近平主席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还有‘唱衰’,有赞许、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虑、误解。”面对如此情形,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要求。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国际上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增多,这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切实将中国在发展中取得的经验与世界共享,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惠及全世界、惠及各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5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图为习近平夫妇在紫云楼前同贵宾合影留念。图:丁海涛/新华社

(二)符合自身新情况,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掌握了更多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实现从国际话语到国际话语权转化的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能够产生足够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从“能够说”到“有人听”“有人应”,再到“传得开”的国际传播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境地,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话语优势。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持续向中国发动舆论战,如利用争议性话题对我国展开舆论攻势,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和操纵一些可能对我国造成威胁的舆情事件,从而抹黑我国、扰乱人心,甚至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持之以恒地进行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尤其是通过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等理念,不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话语体系,使我国在国际议题的设置、引领、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话语环境中,“西强东弱”的态势仍未改变,一些西方国家仍沉迷于维持“话语霸权”。构建我们自己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任务。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好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它的国际声誉和世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构建了我国国际传播格局,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例如,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包容开放、守望相助的大国风采,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在赢得国际赞誉的同时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国还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减贫治理、全球生态治理等,不断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很多治理议题上实现了由融入者、建设者、推动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十多年来,我国的国际感召力、国际美誉度等都获得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我国国家形象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底气,逐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仅有助于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而且为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应对国际安全挑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为世界勾勒出多元文明发展的前进道路。我国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积极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丰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不断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更好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面对全球性风险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打破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共同营造平等尊重、多元共生的新型全球文明生态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既通过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深切领悟到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又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养分,在对话和交流中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二、新时代新征程继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加强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入手,解决好“传播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不断渗透的形势,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加强国际传播内容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精耕细作,增强国际传播的中华文化底色。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积极探索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共识融通之处,促进相互观照。例如,要用中华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天下为公”等理念,阐释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大倡议,阐释好新时代多边主义的理念和实践。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切实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真实地、生动地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

(二)构建多主体国际传播格局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加快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构建的有机整体,由行动主体和网络结构等要素构成。全面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解决“谁来传播”“站在什么立场上传播”这个首要问题。明确传播主体、树立主人翁意识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要强化主体建设,建设全方位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群众等多元主体力量和作用,多角度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要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使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具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熟练掌握舆论斗争策略和艺术。要立足于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加强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协同整合各方面传播资源,优化国际传播整体布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承担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要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的主体架构,发挥其高效的动员优势,进一步激活国际传播的主体意识。要进一步用好社会传播主体和个体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内容,更好地激活中华文化与海外受众之间的思想共鸣、情感共鸣,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三)探索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方式

2023年7月30日,音乐家为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各代表团成员演奏《瑶族舞曲》。图:沈伯韩/新华社

传播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着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精准度、实效性,必须解决好“怎样传播”的问题。国际传播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要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准确研究和把握不同受众的接受特点,并结合他们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具体信息。要结合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全球广泛应用的新语境,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做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齐头并进,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努力实现传播技术与传播艺术的完美结合,走出“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融媒体平台。要发挥自媒体平台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用户更活跃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做好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工作,把更多优秀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以及开发创造出更多具有全球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实现以文化之、以文共情,让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还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实现全方位、矩阵式、立体化、全景化传播。

(四)创新国际传播叙事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中要避免“自说自话”,就要建立并用好与现代文明相符合、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加强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国际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在国际传播工作中,要灵活运用中国话语增强叙事表达的说服力,把事实、形象、情感、道理贯通于故事之中。要组织各种精彩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在想听爱听的基础上,还能听有所思、听有所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可以讲的故事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五)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传播中,我们既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又要虚心学习,发扬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特性,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文明优秀成果,从而实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在互通共融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互动的过程,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积极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因此,不断增强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自信是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外生动力的体现。要以平等、包容、客观、敬畏的心态看待世界其他文明,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不断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让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此外,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化解未来全球性危机问题,就需要依靠新的具有更大包容性、反映全人类共同诉求的文化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未来文化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全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未来前途的最深层思考和最有力回答,体现了中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要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和彼此信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文明活力,增进全球人民福祉,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1.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明交流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请文明演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说文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