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12-07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沈小平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 沈小平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着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这一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一、准确把握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丰富内涵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明晰其中的逻辑前提、基本路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及使命担当。
2023年9月23日,演员在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图:杨磊/新华社
(一)深刻把握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因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思维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说,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前提。
(二)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思想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对中华传统精神价值进行拓展、重构和超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二者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古老文明传统赋能,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可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三)正确处理三种文化形态关系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没有这个来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失去丰厚的资源、缺乏养料的滋润;而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没有这个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发展壮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处理好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用好唯物辩证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准确把握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既要坚决抵制文化复古主义,反对不加以分析和辨别,一味地厚古薄今,甚至把传统的糟粕当作精华;又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一种极端批判的态度,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企图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坚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法。
(五)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需要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示其蕴涵的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还要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
二、深刻认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肩负党的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辉煌的一百多年,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历史责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一百多年。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迎来变革性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使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是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的题中之义
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爬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并继续弘扬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党百年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信、中国自信、中华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更是“四个自信”的核心密码。
(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背景下,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也就丧失了中国特色的巨大优势,一旦没有了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就会很容易在世界文化交流和交融中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事实表明,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越是有世界意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四)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需要
2020年10月16日,演员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演出上表演《唐宫夜宴》。图:李嘉南/新华社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就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从文化中寻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深层次精神支撑。
三、抓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不断取得实际成效。
(一)构建传承发展新格局
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发展改革等有关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要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要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城乡基层,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推动学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对其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学理研究是重要基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充分吸收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考古、调查等实践,挖掘文物和遗址的丰富内涵,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工作,更深刻地理解其永恒魅力,更完整地汲取其思想精华,更立体地展示其深厚价值,更科学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023 年6 月27 日,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的孔庙,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诵读《论语》。图:郭绪雷/新华社
(三)不断拓展实践新路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不断丰富完善转化发展的路径,依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把握时代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相适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找到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之有效融入现实生产生活。
(四)力促重点任务抓出新成效
要坚持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为支点,坚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进一步夯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深走细走实。要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研究成果。要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梳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帮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家情怀。要稳步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复核、数据补充完善和动态调整工作,分级分类进行科学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和转化利用。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进而使其焕发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五)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新平台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要深化人文领域国际合作,健全中外交流机制,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全球布局,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要围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促进文化传播方法、路径、形式、机制、体制、业态的创新发展,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既要坚定文化自信,系统梳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文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又要秉持开放包容,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搭建文化交流、文化传播载体,助力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走出去、传得远。
1.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