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儿节目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的功能表达

2023-12-07姜文锦

西部学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昵称主持人儿童

姜文锦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喀什 844000)

李宇明教授指出:儿童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用能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与儿童常有接触者,可称为“涉儿人群”,包括家庭成员和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社会其他有关职业,儿童的语言能力就是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1]。本文现就少儿节目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的功能表达作一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少儿节目主持人是暴露在公众视野的“幼儿教师”,作为具有双重社会角色的涉儿群体,其言行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母语子系统的发育,也引导陪同观看节目的家长和教师学习其话语风格、提问方式、语用移情策略。人称系统是儿童母语子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观察发现,少儿节目主持人在自我指示时常使用昵称,这是一种指示投射现象,目的是通过语用移情增强表达效果:

(1)小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金龟子,今天金龟子要带大家看的动画片是《成龙历险记》。(节目《大风车》主持人开场白)

(2)嘘!夜深了,月亮姐姐提醒大家,该睡觉了。(少儿频道零点报时)

例(1)中,主持人原本应该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我”进行自我指示,却用了第三人称性质的拟物昵称“金龟子”,指示中心从主持人个人视点转移到同时包含主持人和观众的群体“大家”视点,主持人通过语用移情缩短了自己与观众尤其是与儿童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例(2)中主持人用昵称“月亮姐姐”指称自己,是为了削弱话语表达的祈使语气,委婉地向儿童发出“该睡觉了”的请求。

可以看出,自我昵称指示语在成人与儿童的交际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反映出极强的人际功能。张云秋、李若凡从儿童早期语言的情态量级着手测试儿童对世界认识的推理能力,结论是“此时的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可能世界的常识性认知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2]。李建涛对幼儿教师使用的儿向语言进行了多维考察,认为“幼儿教师对儿向语言词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

本文从少儿节目主持人自我指示语昵称化现象入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主持人既是儿童媒体从业者,又兼具幼儿教师的社会角色,其使用的儿向语言更为典型。另一方面,对儿童人称代词出现顺序目前仍有争议,如陈长辉认为“儿童单数人称代词的出现顺序是我→你→他”[4],朱永生通过对儿童“宁宁”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人称子系统中,第三人称先于第一和第二人称”[5]。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在儿童语言习得及认知功能发育中的支架式辅助作用,拓宽儿童人称系统的研究视野,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

二、少儿节目主持人昵称的类型与特征

本文选取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的21名主持人,分析他们自我指示时的昵称使用情况。选择央视少儿频道,是因为作为专为青少年儿童服务的电视频道,其专业化程度最高,基本可以反映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的典范情况。

(一)昵称使用类型

1.本名+亲属称谓词。共有“董浩叔叔、鞠萍姐姐/阿姨、黄炜哥哥、周洲姐姐、徐柳姐姐、严艺姐姐”等7个,其中前一部分是主持人的本名,后一部分是晚辈对长辈的亲属称谓词泛化,昵称使用类型是家族式昵称。汉语称谓原则有两条,一条是等差原则,一条是情感原则。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6]。主持人使用亲属称谓语进行自我指示,表明其注重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表达出亲昵的感情色彩。

2.拟物昵称。共有“金龟子、金豆、哆来咪、红果果、绿泡泡、小时、一天、毛毛虫、阿偶”9个,是确定性描述语的归属用法,本质是概念隐喻。儿童在识解昵称的语义时,主持人的外在形象成为基体,拟物昵称带有的某种特质成为加于基体之上的侧显。如“红果果”,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主持人的荧幕形象,在心智空间中将由“红果果”激活的“[+可爱]、[+热情]”等语义特征投射到该荧幕形象上,完成概念域的投射。

3.拟物昵称+亲属称谓词。共有“小鹿姐姐、月亮姐姐、阳光姐姐、花姐姐、芝麻哥哥”5个。前一部分是包含某种性格特征的物质隐喻词,后一部分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整体是拟物昵称与家族式昵称的融合。

(二)主持人昵称的语法特征

1.双音节、三音节或四音节。主持人自我昵称指示语在音节长度上不低于两个音节且不高于四个音节,原因有二。一是为了音韵节奏上的协调,现代汉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单音节词双音化,双音节和四音节的昵称符合现代汉语的口语习惯,三音节的昵称要么是凝固结构,如“哆来咪”“毛毛虫”,要么可以按照韵律节奏分化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的组合,如“红果果”可以分化为单音节词“红”和双音节词“果果”。二是适应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儿童母语习得遵循独词句→双词句→完整句的学习顺序,主持人昵称音节不超过四个,符合儿童语言系统发育的客观规律。

2.体词性短语居多。主持人昵称多为体词性短语,本名+亲属称谓词的昵称类型中都是同位短语,主持人本名和称谓词“哥哥”“叔叔”“姐姐”等复指同一个荧幕形象。拟物昵称中“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金豆”是定中短语,“小时、一天”是数量短语。

3.物质名词的非范畴化。主持人昵称中的名词几乎都是非范畴化表达,亲属称谓词“哥哥、姐姐”等发生了概念泛化,不再专指具有亲属关系的同龄年长者。“小鹿、月亮”等物质名词不再指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相关性,即“性格像小鹿”“性格像月亮”。

(三)昵称指示语的生成动因

1.遵循儿童语言学习阶段的语言习得规律。Halliday将儿童语言学习分为原型语言阶段、过渡阶段和母语阶段三个,其间儿童逐渐掌握语言三大纯理功能[7]。少儿频道的受众主要是少年儿童,其中既有已进入母语阶段的青少年,也有尚处原型语言阶段的儿童。少儿节目主持人从原型语言阶段儿童识解能力的角度考虑使用昵称进行自我指示,是遵循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进入母语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能够掌握原型语言阶段的七种微观功能。主持人使用昵称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使其主动思考荧幕形象与昵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儿童启发功能和想象功能的掌握,加快微观功能向理性功能和语用功能的转变。

2.少儿节目语体风格的限制。少儿频道的出发点是让儿童在童话与现实的交织地带逐步学习百科知识,打造寓教于乐的线上课堂。因此,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从“教师讲”到“学生听”的语类展开顺序,儿童电视节目语篇首先要保证语言风格上的趣味性,这促使主持人使用带有童话色彩的拟物昵称。同时,因为频道打造的不是纯粹的童话世界,因此必须有与现实生活象似性程度更高的“本名+亲属称谓词”昵称的配合,这能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识解现实世界。

三、少儿节目主持人昵称化的语用功能

(一)基于会话合作原则的话语表达

1.数量原则。数量原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应该既为交谈目的服务又不多于受话者需求。少儿节目主持人昵称不超过四个音节,简单好记,没有歧义,能够满足儿童认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亲属称谓词在昵称中的使用能帮助儿童认知抽象的人称系统,拟物昵称能帮助儿童在掌握词语逻辑真值语义的基础上更关注词义的情感特征。

2.质量原则。质量原则是指所说的话要真实可靠。少儿节目主持人使用昵称指称自己,表面上看似乎说了假话,违反质量原则,但其实遵循儿童节目语篇的内在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亲属称谓词的昵称是基于现实中儿童对年长者的称呼,具有真实性。拟物昵称基于儿童所读的童话故事和家长对孩子的拟物昵称指示现象。例如,很多家长在称呼儿童时,有时不会直呼其名,而是称呼其为“小宝贝”“小甜心”,少儿节目主持人拟物昵称遵循这一语言事实,是具有真实性的。

3.关系准则。关系准则指所说的话是相关的。少儿节目主持人昵称往往与他们所主持节目的内容息息相关,如“红果果”是节目《智慧树》的主持人,树会开花结果是自然现象,主持人以此为昵称,在儿童认知中建立了“树”与“果”的关系,符合该节目的益智属性。

(二)基于关联理论的主观认知识解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前者是指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后者是指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假设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在付出认知努力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儿童在识解少儿节目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现象时,主持人客观存在的荧幕形象是旧信息,主持人所使用的昵称是新信息。首先根据认知原则,儿童识解出主持人的形象为“[+人类]、[+长辈]”,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前提,体现出对最大关联性的读取。其次根据交际原则,儿童假设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具有最佳关联性,即拟物昵称语义特征上的[-人类]、[-长辈]是符合语境的,基于该隐含前提儿童会进行自我思考,探寻拟物昵称与主持人形象之间的不兼容现象的成因,最终注意到词语所具有的主观性情感色彩,完成关联过程。

(三)基于语境顺应的语用变量调控

1.相对权势的弱化。儿童节目必须保证趣味性,为了顺应该语境,主持人在语言选择中倾向于使用充满童趣的言语,这也反映在昵称化指示现象上。主持人使用昵称自我指示,是为了削减自身与儿童之间的相对权势。通常在话语交际中,年长者比年幼者更具强势地位,传授者比学习者权势更大,为了避免因主持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的客观权势差异削弱节目的趣味性,主持人使用带有亲昵性的亲属称谓或拟物昵称指示自己,这样能隐藏自身作为成年人与传授者的强势,激发儿童与之互动交流的欲望。

2.社会距离的拉近。儿童节目要求主持人尽可能和儿童打成一片,主持人会选择仿儿词与儿童进行交际,使他们在心理上将自己当作儿童中的一员,昵称化自我指示语的使用是通过仿儿词拉近社会距离的体现。人类具有因谈话对象不同而自发地调节自己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姑且名之为“趋受话人能力”[8]。儿童由于百科知识不足等原因,在说话时会使用隐喻思维,如:

(3)(幼儿教师指着一张状似兔子的云朵图片)提问:“小鹏,这是什么呀?”

小鹏回答:“这是小兔子。”(《智慧树》节目中教师与儿童对话)

例(3)中,小鹏在云朵形状的提示下得出“云朵是兔子”的隐喻,说明儿童在日常会话中会偏好使用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名词,主持人使用拟物昵称进行自我指示正是基于对这一特点做出的模仿。使用昵称会使自己在身份倾向上趋于儿童,更利于主持人与儿童进行无障碍交际。

3.“尊老爱幼”文化的强加程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因此“哥哥、阿姨”等称谓词具有尊称属性。主持人使用家族式昵称时,一方面体现出自己作为长辈,应该爱护年幼者的意识,另一方面将自身作为装载尊称称谓词的容器,以自称自己为“哥哥、姐姐”的方式教会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年长者,在儿童脑海中形成尊老爱幼的概念。

四、昵称化对儿童识解机制发育的辅助作用

(一)昵称是作为认知参照点的话题主位标记

成人在与儿童进行交际时,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话语策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少儿节目主持人所使用的昵称化自我指示语是其中的一种。主持人在自称时使用昵称,目的是将该昵称作为话语的话题主位标记,以吸引儿童将注意力放在话语中昵称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上,如:

(4)主持人A:毛毛虫,你找到小朋友们丢失的藏宝图了吗?

毛毛虫(主持人B):毛毛虫也不知道藏宝图在哪儿。(节目《七巧板》中主持人之间对话)

例(4)中,主持人A向主持人B发出询问,主持人在回答时,不用“我”进行自称,而是用昵称“毛毛虫”进行自我指示,目的是将“毛毛虫”作为认知参照点,告诉儿童真正需要注意的信息是“也不知道在哪儿”。

昵称作为认知参照点的话题主位标记有独特优势:首先,昵称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识解,比起常规的“你、我、他”更具表达效果,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识解句子的主位与新信息。其次,由于会话中话轮总是在不断转变,第一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总是处在变换的过程中,如提问“你好吗?”,受话人只会回答“我很好”或“我不好”,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混用现象使得儿童在说话时会产生语误,如:

(5)宁宁拿着一块糖,爷爷问:“谁给你的?”宁宁说:“妈妈给你的。”(转引自朱永生《中国儿童早期母语子系统发育的个案研究》)

例(5)中,出现了第二人称的误用,应该为“妈妈给我的”。我们认为,主持人昵称化的自我指示语能够有效规避该问题,作为认知参照点能够对儿童人称系统的习得提供帮助。

(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生成

少儿节目主持人昵称化自我指示语的使用,给儿童带来了丰富的体验性,为儿童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构建生成提供了辅助。

从现实层面看,主持人在昵称中使用亲属称谓词,能帮助儿童构建“指称行为”的事件域模型,每一个家族式昵称都是该模型中的事体。儿童经由主持人的自我指示语教化,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哥哥、阿姨”等称呼不同的年长者。从想象与心理层面看,主持人使用拟物人称能帮助构建儿童内心对“童话故事叙述”的事件域认知模型,每一个主持人都是童话故事中的“社会角色”,是实施行为的事体。

五、结语

少儿节目主持人是特殊的幼儿教师,其儿向语言具有典型性。主持人自我指示昵称化遵循会话合作原则,有助于锻炼儿童的关联原则运用能力。昵称化能通过对语用变量的调控实现对语境的顺应功能。主持人昵称化自我指示语作为认知参照点的使用,能有效规避儿童关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误用,促使儿童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生成。

猜你喜欢

昵称主持人儿童
十二星座专属现代昵称和古代姓名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你爸妈的QQ昵称是什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其他昵称
特殊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