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外销瓷构图中的人物来源及其意义研究*

2023-12-07刘立煌汪美霞

陶瓷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外销景德镇瓷器

刘立煌 汪美霞

(1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2 珠山区实验学校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随着古代中国和西方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相距万里的中国与西方通过陶瓷这一载体联系在了一起。外销瓷上的中外文化元素,就是这种交流与融合的典型体现。景德镇的先辈们借鉴中外文化元素,在陶瓷载体上呈现出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向世界输出了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国人了解了西方文化。景德镇外销瓷的构图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各类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作品中的人物、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也有西方宗教和政治人物,甚至还有中西融合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承载文化,代表价值追求,反映社会生活。景德镇外销瓷的这些创作元素对现阶段的陶瓷创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当代的外销瓷文化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对这些人物形象来源的文化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外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瓷器贸易背景,也有利于为当代的陶瓷创作打开思路,提供创作源泉。时值景德镇陶瓷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我们很有必要把景德镇的先辈们以人物形象的方式向世界输出了哪些文化元素,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影响力加以归纳总结并加以借鉴。

1 人物形象来源研究

1.1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首先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戏剧中的人物。《水浒》《西厢记》等是中国古代文学、戏剧作品之集大成者。其中的人物常被工匠想象并描绘在外销瓷上。例如说,法国吉美博物馆所收藏的康熙五彩盘上就绘了三个水浒人物,宋清、阮小二和混江龙。在《水浒》里,宋江之弟宋清做人低调,代表着隐忍。“立地太岁”阮小二武艺高强,多次率领水军大破高俅的进攻,代表勇敢和忠义。混江龙李俊懂得急流勇退,代表着智慧。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追求。现存于英国V&A 博物馆的道光五彩水浒故事花瓶,瓶身绘制的是梁山大本营,及大量的水浒英雄人物。外销瓷上出现中国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学故事深入人心,也将中国的英雄形象传播到国外。我国的古典戏剧《西厢记》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的人物也是早期外销瓷上常客。比利时华裔收藏家吴培的古洋斋收藏的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盘和乾隆青花西厢记人物盘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元杂剧的代表之作《西厢记》影响了众多民众,甚至清代的顺治帝也酷爱该剧,因此《西厢记》对爱情题材的陶瓷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外销瓷上的人物故事中,《西厢记》占比很大,体现了中国人对忠贞爱情的追求。

其次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物。这里的社会生活包括宫廷生活、官员文人生活和普通民间生活。在古洋斋藏品里有一个雍正青花粉彩宫廷乐师瓷盘,该盘中心位置绘有五位中国古代女性乐师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画面。她们服饰艳丽华贵,动作优雅飘逸,极具古代宫廷女子的特征。古洋斋藏品里还有一个雍正粉彩庭院人物大盘。盘心绘有3位官员欣赏四位女骑手骑马表演的画面。画中的官员身着褐红绿袍服,高居楼台俯瞰四女策马奔腾,将官员的庭院生活展现得惟妙惟肖。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是最重要的官员选聘制度,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科举题材的人物也在外销瓷中得到了展现。“教子折桂”就是比较典型的画面。画面周围绘有侍女和装饰树枝,画中绘有母亲摘一枝桂花递给一孩童的图样,寓意就是预祝来日高中状元。另外,孩童手捧喜鹊奔向手持书卷的牧牛老者的古洋斋雍正粉彩盘,也是这一题材的作品,寓意是“喜从天降”,突获高中喜讯。明代故事“三娘教子”也是外销瓷的创作人物题材之一,三娘丈夫薛衍衣锦还乡,儿子绮哥高中状元归来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其背后的故事体现了三娘对丈夫的忠,对儿子的严与慈,让中国的故事在世界唱响。平民生活的场景在外销瓷上也有大量表现。乾隆粉彩童子闹春图绘有40位人物,有的在敲锣、打鼓、吹奏、舞狮,有的提灯、赏灯等,把元宵节的欢乐祥和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雍正粉彩采桑养蚕纹盘绘有女子采摘桑页养蚕的画面,正是记录了桑农蚕农劳作场景,让中国的丝绸之名更加响亮。

最后是中国神话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据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擅长吹笙,后与擅长吹箫的年轻人萧史结为夫妻,两人苦练音律,终于凭萧声引来凤凰,最后夫妻双双骑龙乘凤飞升。这就是吹箫引凤的神话传说。古洋斋的藏品雍正粉彩吹箫引凤纹盘把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介绍到了西方。中国二十四孝故事很多都有传说成分。其中的杨香打虎救父讲述了中国奇女子杨香不畏猛虎,勇救父亲的故事。收藏在法国卡纳克·杰博物馆的雍正五彩盖罐描绘的就是这一故事,将中国人崇尚的孝和勇传递到了欧洲。

1.2 源于国外宗教和政治生活

国外的宗教人物是各类订制瓷上常用元素。德国的神学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是西方宗教界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反对宗教界的贪污腐败,以钱赎罪,主张靠信仰释罪,因而为罗马教会所不容,但却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他由天使童子陪伴,吉鸟相随认真讲学的形象多次出现在了乾隆年间外销的青花大瓷盘中。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主神宙斯坐在在鹰背上,身缠龙形动物,手握雷电维持秩序的形象也曾出现在乾隆年间外销的墨彩大罐上。

订制瓷上另一个常用人物元素是政治生活中的人物。如1690年8月发生在荷兰的“鹿特丹起义”是西方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反压迫,对抗不公的政治事件。该起义的场景原来通常刻画在西方的银器上面。随着订制瓷业务的到来,该图样也出现在了景德镇画工的瓷器上。康熙年间的一些青花盘上就复现了愤怒的鹿特丹民众爬上房顶,砸墙、推倒法院大楼的情景。

1.3 源于中外人物的融合

18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对中国瓷器的追捧和大量订制瓷的到来,让聪明的景德镇画工们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他们在尊重欧洲人审美观习惯的前提下,在人物绘画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让西方需求和审美和中国特色完美融合,既宣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满足了西方人对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的猎奇心理,又繁荣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使得景德镇瓷器产品在西方极为畅销。比方说,外销的康熙年间青花瓷盘就曾绘有乐师奏乐图。但有意思的是,画中人物有的穿着外国服饰却长着中国人脸,吹奏的还是中国的传统乐器长笛和琵琶,具有典型的中国山水人物特征,折射的还是中式的文人雅士以乐交友的意境。乾隆五彩欧洲妇人瓷塑中的妇人身着西方女子的服饰,头上戴着的却是古代中国人的帽饰,但作品仍然流畅自然,毫无违和之感。康熙五彩人物瓷塑雕塑的是一对鼻梁高、皮肤白皙、头发金黄的欧洲男女,身上穿着中国明清时期的服装,也体现了中外风格的和谐相融。有的外销瓷把中式画风中的人物与西方纹章瓷风格结合在一起。乾隆年间的一些青花瓷盘四周装饰有来自西方的狮子、徽章等元素,中间绘的却是中式人物牧牛嬉戏图,画中女子持竹枝骑坐牛背,男子握绳牵牛前行,表达了典型的中式田园生活意境。

3 人物形象与贸易背景的关系

外销瓷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交融和适应,也体现了贸易背景的变化,对指引当前背景下的瓷业生产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3.1 人无我有时以文化输出为主

在明代开放海禁前,宋、元时期虽有部分瓷器经漳州沿海一带或经陆上丝绸之路外流,但流入欧洲的瓷器相对较少。这些瓷器为西方世界所追捧,引发了西方贵族中的“中国瓷器热”。当时,西方对中国瓷器的仿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中国来说属于典型的人无我有阶段。这个时期景德镇销往国外的瓷器上体现的是纯纯的中国风。画风、画境、画中人物以及瓷器的造型和尺寸全是中式的。中国古代文学、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直接出现在外销瓷上。很显然,这些瓷器不会全部适应西方人的审美,甚至其用途也不能适应西方人的生活需求,但依然畅销。

现代的瓷业生产很有必要强调产品的唯一性和独创性,在充分了解市场之后应该全力创新。例如说功能创新,西方流行的银器由于其不易碎的特点把实用性发挥得很好。我们可以想办法加强瓷器的硬度让瓷器更实用而又依旧白如玉,美如画。产品的独创性既能让产品更畅销,又能以物载文,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

3.2 人有我精时要注重文化适应性

明代开放海禁之后到清代前期,西方所拥有的中国瓷器存量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与此同时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瓷器仿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仿制瓷的白度及釉色的精美度等方面仍然远不如中国。西方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期的欧洲商人们意识到了前期进口的中国瓷器很多都不符合欧洲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需求,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订烧,自行出图样,设计造型,让瓷器更具西方艺术风格。这时的外销瓷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宗教人物和政治人物形象。虽然这些瓷器上的饰纹和点缀仍然是具有中国风情的花鸟等,但这些外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就是外销瓷被动适应西方文化的证据。

当前出口瓷的生产在很多时候都很难保证唯一性和独创性,那么陶瓷生产企业就要在文化适应性方面多做努力才能保证销量。出口型陶瓷企业可以联合成立协会,负责建立面向全球的文化追踪机制,通过研究西方银制品等艺术作品上的人物、器型、尺寸、纹饰来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和文化偏好,从而针对性地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产品的文化意境。

3.3 强大的产品力离不开文化上的创新

在清朝中期,国外对中国瓷器的仿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国外的一些瓷器品牌,如德国的梅森(MEISSEN)甚至打出了“白色黄金”的美誉。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仍然畅销离不开文化上的创新。中国人物搭配西方服饰,西方人物身着中式服装的奇妙组合,再加上中式庭院、花鸟、意境的加持让这时期的外销瓷既能符合外国人的审美,又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和求知心理。更重要的是,以上元素的融合完美流畅,自然和谐。

现在的陶瓷作品创作者一定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出口产品的创作首先要多从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作品中提炼出人物形象,寻找创作元素和题材。同时还要从国外的宗教和文化艺术作品中吸收借鉴流行元素和典型人物形象。然后在设计中把两者巧妙结合,从而创作出既适应西方审美又独具中国文化特征的精美作品。

4 结语

我国古代的外销瓷的一件件作品就像一本本载着厚重历史、浓郁文化和丰富经验的书。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些书都能对当代的陶瓷创作和文化传播带来启发。古代文学、戏剧作品及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瓷上,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化,让世人了解中国。国外宗教和政治生活中的人物出现在外销瓷上,让古老东方更加熟悉西方,让瓷器更加畅销,让中国随着瓷器之名响彻世界。中西人物形象融汇在外销瓷上,展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通和互动,使瓷器更灵动、典雅、更富吸引力。

不同历史阶段的外销瓷上人物形象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中国当代的外销瓷要达到以器载文、影响世界的境界就要狠抓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要想“瓷动世界”就要追踪世界文化潮流,引入积极元素为我所用;要想独步世界,文化创新和文化融合必不能少。总而言之,当代外销瓷的生产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借力,融汇西方流行文化,走文化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外销景德镇瓷器
问一声,景德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