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人才培育对高职机械类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

2023-12-07陈玉梅

装备制造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技能工匠

陈 丹,陈玉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0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但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仍需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大国工匠的不断涌现。当前,无论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加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高水平、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1]。

1 工匠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1 工匠人才在机械大类的行业中十分紧缺

通过对机械大类行业企业如模具企业、汽车企业等调查发现,目前生产线上的大部分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较低,工匠精神意识薄弱,大部分企业缺乏高知识水平的科研创新研究人员,更缺乏高技能高素质的工匠型实践人才。人才市场和学校应届生的应聘人员,进入企业往往要从零开始学起,企业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自己的员工。很多刚毕业的应届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不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吃不了学徒的苦,眼高手低,跳槽率和离职率很高。同样,没有什么专业理论知识的生产一线的员工,由于学历水平太低,很难进行专业上的提升,只能做没有难度的重复性的工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机械类行业对专业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2]。

1.2 工匠技能和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中的地位

由于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参差不齐,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基础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大学的管理又不像初高中那样严格,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较低,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只求及格,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上机械类的课程大都枯燥乏味、难懂,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学起来比较费劲,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再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就没有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就只停留在课堂表面,而不能真正应用到企业里。另外,高职院校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培养[3]。机械类生产企业的一线往往脏累险,还要三班倒,而学生在象牙塔里长大,不愿吃苦受累,脚踏实地做事,眼高手低。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虚心求教,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 高职机械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精神意识缺乏

当前的高职生大都是年轻的一代,这一代人从小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在学习上,也不同于他们的前辈学长,大都没有刻苦钻研和拼搏奋进的精神,也没有强烈的学好专业或者是达到某一高度的愿望。毕业时,又期待企业给予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不错的安逸岗位,不愿意吃苦。机械类的行业大都需要一线的工作经历及实践的操作能力,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方能成为专业技能人才。如果没有日复一日从基层做起,没有虚心求教的态度和熟悉每个工作环节的敬业精神,遇到问题敷衍了事,不求上进,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很难在技术行业成为真正的工匠人才。另外,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倾听和理解,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处理好各个层级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作用[4]。

2.2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学虽然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理论基础同样也是学好专业所不可或缺的,然而机械类课程大都枯燥乏味,对思维逻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而本来应该高职生擅长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却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高职生由于学习态度的投机取巧,抱着只混个毕业证的心态,没有好好珍惜大学三年里的实践操作锻炼机会,没有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丧失了实践技能这个核心竞争力。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设备也往往比较贵,通常上课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这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时长没有得到充分保证。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2.3 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学习机械类的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高职机械类学生只适合在工厂一线做没有难度的重复性工作,和没有学历的学徒没啥区别。因为缺乏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认识,很多家长也并不支持孩子学习机械类相关专业,认为去工厂车间又脏又累,且没有前途。同样,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生既没有本科生及研究生那样的扎实理论基础,也没有学徒工多年累积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并不重视对高职毕业生的系统完善培养,只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学徒对待,没有充分发挥高职生的潜在优势。由于社会没有给予机械类高职生相应的人才待遇和尊重,甚至忽视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导致了机械类高职生在毕业时找不到真正合适的专业岗位,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职业能力。

3 以工匠人才培育促进就业的对策

3.1 弘扬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塑造中,加大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的宣传力度,将校园文化和一些企业文化相融合,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可以对学校的相关网站,校园走廊窗口等进行相关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举办工匠精神相关的团学活动,比如书画展、短视频宣传、辩论赛、征文等;可以增加工匠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素质考核内容项,通过各方各面的活动真正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就业内容等,逐步培养其职业素养。

教师应该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可以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教学的每个单元,在授课或者实践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奋斗上进的精神。例如机械制图课程,要向学生展现精益求精的绘图精神,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重要影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以及对待教学育人的态度和热情也将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学生对待学习以及毕业后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要做到爱岗爱生、严谨学术,上好每一节课,育好每一位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的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通过教学课堂的正面传达和自己课下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及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提高专业技能,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3.2 拓展岗课赛证,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载体,邀请企业工匠协同高校专家共同论证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统一,将高校课程和企业岗位相联系,侧重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基础也需扎实。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往届学生技能大赛的获奖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全面积极参赛。例如将塑料模具设计大赛与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相结合,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和各个高职院校交流技能经验,促进了学生课余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相关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挑战难度、解决困境的勇气[5]。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专业能力的证明,更是学生求职的敲门砖,鼓励学生考取专业相关的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努力提高等级认证。将至少获得一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的一项要求,促使所有学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考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3.3 校企协同工匠育人,全面提升专业技能

3.3.1 学徒制

毕业顶岗、跟岗实习等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践锻炼为主,持续时间几周、半年、一年不等。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主力作用,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院校联系校企合作企业,以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为基础,分配顶岗企业。合作企业推选内部相关岗位上优秀的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以一带一,或者以一带多的模式形成师傅学徒制。企业师傅需要每天给学生分配相应的岗位任务,指导相关岗位的相关技能以及企业工匠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企业实战经验和职业精神素养。同时,校内老师也需要每周走访企业,关怀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指导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协同企业工匠育人,全面提升专业技能。

3.3.2 工匠班

本校的机电与模具工程学院于2018 年开始开设专业技能工匠班,有机械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五轴数控加工、工业设计、无人机飞手等工匠班,涵盖下属的每一个专业。学生进校半年到一年,学完基础课程后,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工匠班。工匠班由当地小有名气的杰出工匠或者是有丰富企业实战经验的大师进行晚间课余时间授课,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主。自愿自觉的学生加上经验丰富的企业大师,经过几期的进阶培训,无疑让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大提升,在毕业的时候,工匠班的学生受到当地企业的争抢,甚者有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在工匠班期间就被合作的企业预定。专业技能工匠班大大提升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

3.3.3 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新的办学形态,对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本校机电与模具工程学院已经建立了凯华模具产业学院和北京精雕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及组织教学实训,实现校企共同育人[6]。学生对于在校内的企业工厂也不会有抵触心理,而且可以和平时的理论课程交叉进行,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的时间,方便且高效。另外,产业学院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打通了企业和学校的“旋转门”,实现了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教师更专业的技能,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工匠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术,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满足国家技能人才需求及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技能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工匠神形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工匠赞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