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地理深度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3-12-06裘建闽
武 韬 裘建闽
(1.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2.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学)
2023年是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首届高中生参加高考的第一年,也是福建省新高考地理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三年。回顾新课改于2013年开始启动,以能力导向型的考试评价逐渐向核心素养过渡,显著标志就是大量的新情境,甚至是学术情境的试题在试卷中出现。全国卷走在了最前列,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地理高考命题风格已基本形成,而福建省地理高考自主命题风格也紧跟全国卷步伐。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越是临近高考,师生的底气越是不足。为何新课改已进行十年,广大师生还是如此焦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单一,上课过程平淡,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地理知识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从而无法将理论转换成实践能力,很难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都成为学生素养进阶的阻力,如何让高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高效备考是必要条件。深度教学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内涵价值,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教学,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深层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并进行迁移应用。如何在高三阶段开展深度教学,本文尝试从教学设计层面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精心挑选教学专题
针对高考的学习基本上从高二已经全面开始,高二下学期高中地理知识已基本讲授完毕,高三地理教学应该如何组织实施,每个学校的做法都不尽相同。高三教学的整体设计很重要,首先就应有所取舍,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校老师的做法就很符合当前实际情况。旧教材知识结构比较严谨,新教材案例和理念较新颖,一轮复习就顺势新老教材融合,以旧教材知识为框架,将新教材的案例融合其中,简化相对简单的部分,剃除冗繁的部分,重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这也是大部分老师在一轮复习中常用的整合地理知识的方法。也有部分老师结合区域地理内容,将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不同区域中逐一落实。无论哪种做法,都一定要将相关内容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针对高考进行大胆整合。依据地理学基本原理精选专题,比如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这些大专题可以进一步细分,但是细分并不是越细越好,而是根据高考要求适可而止,同时还要注意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此外,针对一些关键内容,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适当深入挖掘。例如,大气循环中的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部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都可适当拓展,逐步达到高考要求。
高三复习最不可取的方法是照着教材重复教学,这会让学生厌烦不已。每一轮的复习都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学生才会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轮复习对专题的选择不应该求全,应该求精、求准。选择专题时,可以从两方面确定,一是动态生成,根据每次的测试,特别是重大测试,充分发挥这些考试的诊断功能,根据学生的薄弱点,选择相应的专题用以查漏补缺。二是预设生成,根据高考的高频考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需求,精选专题。
二、巧妙设计课堂思路
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内在逻辑,将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设计教学思路,这是一节优质高效的高三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收集到的优秀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思路简要总结发现,高三地理教学常见的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类:
(一)张网—抽丝—剥茧型
这种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有交叉重合的知识点。因为地理学科有综合性特点,知识点重合的部分比重较大。复习时如果每个知识点都重复一遍,高三复习的效率将大打折扣。该结构模型需要先搭起框架,将该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梳理,理出头绪、抽出线索、挑出核心知识,在重点处突出,难点处突破。以“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在新教材中没有完整陈述,但该知识点的核心部分在新教材中以案例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建议在一轮复习当中,将该知识点的教学放在“城市化”之后,可以作为对“城镇化”知识点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该知识点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重要结合部分,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成链、结网”。整个教学设计遵循“先张网后重点突破”的思路设计(图1),首先提出问题“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在没有教材参考的情况下,尝试让学生回答,这样更能显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接下来找几个有典型代表的学生作品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去点评,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这个问题本身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找几个典例供学生分析,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答题水平处于何种层级。通过订正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往利和弊两方面进行回答。合理的城镇化能够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绿化环境、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水平,让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然而,过快的城镇化会破坏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产生危害,导致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对人文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比如,对交通、就业、社会秩序都会产生影响。简单交代之后,重点落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核心落在城市热岛和城市内涝的现象、成因、影响、措施四个方面来分析。至此,整个教学设计从张网开始,理出线索,重点突破结束。
图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教学设计思路框架图
(二)正向—逆向—特殊—拓展案例多角度检测型
这种结构模型适用于有多个典型案例可以检测应用的知识点。特别是高考题中的高频考点,能够衍生出大量的案例,需将这些案例筛选整合。可以按照正向案例、逆向案例、特殊案例、拓展案例的顺序,全方位环顾知识点。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用问题链将这些案例串联起来,经过多个案例的检测和分析,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会进阶到一个更高水准。如“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是新旧课本同时保留的知识点,其形成过程表述地十分详细,也是高考多次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设计时(图2)可以先呈现教材知识,让学生回顾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并归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首先选取正向案例,以长江和黄河三角洲为例,说明在河流入海口处如何形成三角洲,建议用高考试题“黄河入海口处水深两米,观测点位置变化”来例证;其次提出问题“河流入海口处就一定有三角洲吗?”引出逆向案例——刚果河和亚马孙河口没有三角洲并从中加以分析,同样以高考试题例证;再次提出“三角洲就一定在河流入海口处吗?”引出特殊案例,入湖口处也有三角洲,以罗布泊为例;最后提出“河流入海口处还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类型?”引出拓展案例,给出贝壳堤和潟湖的相关材料供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悟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案例中如何演绎,通过和高考真题的“短兵相接”,也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知识点,掌握到何种程度才算达到高考要求。
图2 三角洲教学设计思路框架图
(三)单核模型
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由浅入深,逐层展开,直面该知识点最核心的问题。以“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分析”为例(图3),工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区位选择相比,工业区位因素一直在变化而且变化速度较快,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分析就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点内容。可通过问题链由浅入深拓展,整节课设计围绕“变化”展开。首先联系已有知识,让学生回顾“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容易变化?”学生很容易可以找到人文因素变化较快,人文因素中最容易变化的应该是地价和劳动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价和劳动力都会有最直接的反映。在总结地价和劳动力的变化规律时,可以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域的异同,如可以将中国和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比较;也可以比较同一地域的不同时刻,以广东省的产业升级为例,人教版旧教材有详细说明。在总结规律时,可以穿插部分高考试题,讲练结合,让学生直面高考,效果更佳。
图3 工业区因素变化分析设计思路框架图
除了劳动力和地价会发生变化,还有哪些工业区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哪个因素变化影响最大?科技的进步会产生连锁反应,使工业区位因素产生“三强三弱”的现象: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信网络水平影响会逐渐增强,原料、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受影响会逐渐下降。最后联系我国工业现状,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单核模型适用于涉及范围相对较窄的考点,但是该考点对学生素养要求较高。单核模式整体设计思路是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逐层推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授课者不要拘泥于某种架构上课,课堂教学架构取决于老师掌握的资料,以及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何种架构,都一定是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易于学生掌握的,不能为了结构的完美,而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成果一定是给学生的认知开了一扇窗,并建立一套该学科应有审视问题的角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以致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科最本质的问题开展。
三、着力优化教学情境
情境选择的标准,首先从该情境及问题设置是否有地理思维价值考虑,其次考虑情境材料和地理问题的契合度,再次考虑设问的难度以及问题的指向性是否符合高考命题要求。材料也并非越新越优,经典的高考试题,也是冲刺复习阶段的首选。整个课堂设计绝非材料简单的拼凑,而是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做好各个情境材料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或者是围绕一个情境采用问题链的形式,一“境”到底,深度挖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使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其在科学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思考。
四、积极引导自主学习
虽然新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十年,但是部分学校和老师“满堂灌”的现象还是较为突出,课堂上有学生互动,但是老师过多的提示会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整节课出现老师“裹挟”学生前进,学生只推不进的现象。地理学科有着严谨的学科体系,而将其转化为课程时,必须考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具体的地理学习需求。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体验知识进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面对新情境时,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结语
深度教学并非教师教的有多深,而是通过“情境—问题—探究”等教学流程构建“以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为基本,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为抓手,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目标”的思维型地理课堂。地理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相融合,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的过程。深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的精妙设计,重在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关键在学生的课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