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12-06黄婷
黄婷
摘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对于推动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广东药学院围绕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体系构建,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夯实教学条件,深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医药经济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1 “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 1/10。2014 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 377 家,行业资产总额近 2000 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 41 个。
2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 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 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 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 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 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 498 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 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1 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7 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2)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學,提高教学质量;(3)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 10 ~ 2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 10 ~ 2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
(5)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 2 期 45 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 200 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藥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 semi-nar 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29%。
4.2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
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84%。
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 2013 级起该学院内 5 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 段式”培养,前 2 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43%。
4.3就业导向人才培养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11%。
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 IT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IT 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 6 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 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2%。
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 2 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 GAP 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 5 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9%。
“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 3 年在校内培养,最后 1 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37%。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 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 4%)。
5 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学校有 28 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 73.3%。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 100% 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 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 98% 以上,部分专业达 100%。
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斷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
(4):5-8.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Huang T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Abstract: Training high-quality applied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Centering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g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has optim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strengthene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deepened the diversified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