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演进分析

2023-12-06于洪洋巴鼎元

东北亚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军国主义实业日本

于洪洋 巴鼎元

内容提要:明治时期,日本全面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实业兴教”的目标得以实现,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争不可或缺的内容。大正时期,民主主义的思潮席卷各个领域,初等职业教育开始建立产学制度,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军国主义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进入昭和初期,战时经济的刺激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策改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的革新,日本迎来军国主义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但这种改革最终导致军国主义职业教育面临危机甚至瓦解。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启动了“教育兴国”战略,开启了日本的“洋为日用”发展历程。早期的日本职业教育吸收了欧美国家的职业教育元素,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在大正时期,日本建立了初等职业教育产学制度,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军国主义职业教育观念得到不断强化,职业教育被滥用为侵略战争的工具而逐步扭曲。到了昭和初期,战时经济的刺激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旨在实现战时体制下极端军事化职业教育综合化。最终,军国主义职业教育面临危机直至瓦解。

一、明治时期日本职业教育的起步

1868 年,明治天皇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一)明治时期职业教育的初创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日本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1879年,文部省颁布《教育令》,规定学校的种类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①参见王川:《西方近代职业教育史稿》,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1880年12月公布的《改正教育令》,明确了文部省对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改正教育令》中规定:“农业学校教授农耕知识,商业学校教授商业买卖知识,职工学校教授职业技术”,“各府县应根据当地情况设置中学、专门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职工学校等”。②转引自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1881 年经参议院审议通过,除商船学校外,其他职业学校均由文部省管辖。为了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文部省于1883 年颁布了《农业学校通则》,1884年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为日本形成统一完整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兴办产业,需要技术人才。为了满足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明治政府主要采取三项措施:聘请外国专家;移植欧美职业教育模式;向欧美国家学习,广派留学生。

1886 年森有礼任文部省大臣,他强调:“一国之富国资本,是增进人民品性之教育标准。”③森有礼:《关于国民教育之意见书》,转引自《海后宗臣著作集》,讲谈社1967 年版,第628页。1893 年井上毅任文部省大臣,主张实业教育乃富国的基本条件,“实业教育和陆海军一起构成富强的两个车轮”。④井上毅伝記編纂委員会『井上毅伝史料篇(五)』、国学院大学図書館、1975年、452頁。1893—1894年,井上毅组织专家赴德国柏林职工学校、普鲁士补习学校、法国中等职业学校和纽约职工学校等欧美职业学校进行考察,以期加强日本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明治时期“殖产兴业”工作由大藏省、工部省、内务省等部门负责,文部省侧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主要由各产业管理部门负责。1871 年工部省在东京设立工学寮,1886 年3 月明治政府发布《帝国大学令》,由东京大学工艺学部与工部大学校(前身为工学寮)合并建立工科大学(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此外,还开设了中等工业学校,如东京开成学校(冶炼、制造专业)、新潟学校(物品制造、化工、化学等专业)。

在农牧业职业教育方面,1872 年京都府开办畜牧场,1874 年在东京内藤新宿开设了农事修学场。在地方农校建设方面,1872年,开拓使①开拓使是负责北海道开发事业的政府机构,设立于1869年,1872年开拓使在东京设立了开拓使临时学校,随着北海道的开发,1975年迁移到札幌。在东京创建了农业学校,于1875 年迁至北海道札幌,改名为札幌农业学校(北海道大学前身)。在商业职业教育方面,大藏省于1874 年开设了银行学局,1875 年森有礼创立了商法讲习所(一桥大学前身)。此外,日本还创建了一些商船学校。1875 年日本政府协助三菱船厂成立三菱商船学校,当时只设运输科,以满足军事海运之急。1884年全体学员均被编入海军兵籍。随后,函馆商船学校、大阪商学院等也纷纷成立。由此,明治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建立。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在产业革命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推动下,日本职业教育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成为维护天皇制度的工具。

在初等职业教育方面,文部省于1893 年颁布《实业补习学校规程》,1894 年颁布《简易农学校规程》《徒工学校章程》《工业教员养成规程》。这些章程条例规范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设置、修业年限等,日本初等职业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阶段。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彼此促进,1894 年文部省还颁布《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施行规则》,制定了对职业学校的补贴制度。实业补习学校多以农业培训教育为主,农业培训机构数量快速增多。至1911 年,日本农业职业学校多达5061 所,远远多于商业学校、工业学校等,可见早期日本初等职业教育发展侧重农业教育(参见表1)。

表1 1895—1911年日本各类实业补习学校年度统计表 (单位:所)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日本政府主要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1899年明治政府颁布《实业学校令》,此后制定了农业、工业、商业、水产业、商船业等相关学校章程,规定了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制及管理办法。1899—1911年,中等职业学校从125 所增至527 所。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类的学校数量仍居首位,其次是工业。该阶段职业教育涉及的各类行业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方面,社会的工业化发展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因此创办高等职业学校的需求愈加强烈。1903年,文部省颁布《专门学校令》,规定实业专门学校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据此,东京工业学校改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大阪工业学校升格为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随后各种专门学校逐年增多,1903—1913 年全国高等职业专门学校从7 所增加至19所。①『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卷)』、国立教育研究所、1974年、22頁。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侧重农业学校的发展方式相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更侧重工业类学校,其次为商业,最后为农业。

(三)军国主义思想的初显

值得关注的是,在日本明治时期的职业教育中,军国主义思想不断渗透其中。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致使军国主义国民教育法制化,该敕语由元田永孚和井上毅(时任枢密顾问官,即天皇政治顾问)起草,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都是日本教育的指导大纲。敕语中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灌输服从长辈、勇于奉献、忠君爱国、扶翼天皇等思想观念。为了服务国家发动战争的需要,1894 年日本政府制定《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提出每年由国库支出15 万日元补助各公立实业补习学校、徒工学校、简易农校等。①参见谷峪、姚树伟:《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井上毅把职业教育分成高、中、初级三个等级,提出“职业教育应有三个等级组成,正如军队一样,一是训练将军和高级将军,二是低级军官,三是训练普通士兵”②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日本教育的现代化》,张渭城、徐禾夫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意图建立所谓护国忠武、强固国本的国家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寻找“富国强兵”的途径。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时,1886年明治政府设置普通中学实业科,专门成立大阪工业学校,为“富国强兵”储备人才。③参见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日本学刊》1997年第6期,第132页。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阵营,侵略战争推动了日本工业革命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职业教育在此时起步,“富国强兵”的职业教育政策初见成效。

明治时期日本职业教育全盘西化,且军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培养民众忠于天皇的国家主义职业观,成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大正时期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

大正时期,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飞跃发展,政治经济的需要促进了大正时期日本职业教育改革。

(一)推进初等职业教育产学制度建立

为了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日本开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制度改革。1919年文部省设置实业学务局作为统管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政府给予初等职业教育政策支持。1920 年,日本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教员养成所令》,对教员养成所的设置者、入学资格、学习科目、教员资格及待遇等做出规定。同年,日本修改了1894 年颁布的《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为提高实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对初等职业学校给予每年30 万日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大正时期的初等职业学校仍是以农业教育为主,其次是商业,之后是工业和水产业,但与明治时期不同的是,商业学校增加速度远快于工业学校。①『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卷)』、国立教育研究所、1974年、30頁。早在1884年颁布的《商业学校通则》中就规定:商业学校以培养商业经营者和商业管理者为目的,教学科目包括习字、算数、簿记、外语、银行、运输、保险、商业法规等。但此时的实业补习学校仍以农业教育为主,农业教育机构得到长足发展,其数量从1912 年的5530 所增至1926 年的12945 所,而商业教育机构也从1912 年的197 所增至549 所,工业教育机构则由199 所降至135 所。②同上。可见,工业教育对初等职业学校而言并不是重点发展内容。

大正时期,日本政府在发展初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向“产学”相互合作方向推进。1915年,神户市川崎造船厂与当地工商学校合作,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川崎造船厂为参加培训的职工支付学费并提高薪资,鼓励职工进学校参加培训。大阪市原工业补习学校派学生到社区工厂实习,以掌握相关实际操作知识。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大正时期,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了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得以扩展。

1920 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实业学校令》。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重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科目,提升职业学校资格,将其纳入正规中等学校范畴。二是明确小学毕业生升入实业学校基本条件,实业学校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专门学校。三是修改实业学校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认定其与中学校或修业年限为四年的高等女子学校为同等学历。此后,相继修改了《农业学校规程》《水产学校规程》《商业学校规程》《工业学校规程》。1921年,文部省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这里的“职业学校”,与实业学校有所不同,被称为“职业学校”的机构,入学资格较低,一般为小学毕业,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教育对象多为女性。除既有的职业学校,政府对新创办的职业学校也予以承认。上述措施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但随着一战结束,日本“军需”骤然下降,1921—1926年,日本中等工业职业教育机构从183 所降至118 所,中等工业职业教育机构下滑,而商业职业教育机构从165所升至251所,呈持续上升态势。①『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卷)』、国立教育研究所、1974年、30頁。

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增多。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日本政府为适应产业急速发展,加大对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出台了许多推进政策。继文部省1894 年颁布《高等学校令》之后,于1918 年制定了《高等诸学校创设及扩充计划》,计划1919—1924 年增建17 所专门学校。该计划实施后,实业专门学校激增,1919—1930 年实业专门学校从24 所增至51 所,其中农业学校12 所、工业学校19所、商业学校18所、商船学校2所。②同上书,第22页。随着大正时期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工业学校明显增加,但仍满足不了产业急速发展的需要,于是促进了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如1919 年宇部铁工所创办长门工业学校、三菱造船厂建立三菱职工学校、幸袋工作所建立幸袋职工学校,这类学校修业多为二至三年,紧密结合各工厂实际,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三)军国主义职业意识的强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刻意将维护天皇专制的思想意识融入职业教育,军国主义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早已显现。大正时期这种军国主义思想意识进一步强化。1913年,山本权兵卫内阁设置了教育调查会,研究教育的思想意识问题。1916年寺内正毅上台组阁,设置直属于内阁的临时教育会议,提出强化国家主义意识,进一步改革教育制度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1917 年临时教育会提出《关于振兴军事体操的建议》,规定“国立大学和其他公立大学预科的男生,以及备案的私立大学、高等学校、专科学院、中学和师范学校的男生,都必须按照步兵操典进行训练”。③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日本教育的现代化》,张渭城、徐禾夫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此时,军国主义教育色彩已经很浓厚。1919 年3月,原敬内阁修订《小学校令实施规则》,增加地理和日本历史的教学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家意识。同年,商船学校的学生作为海军预备生被编为海军预备军。1920年12 月,文部省修订《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向实业者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着力涵养其德行为目的”,表明教育目的已经不只是对实业者传授技能,也包括道德思想的传授。1924年加藤高明组阁,全面实施中等以上学校“军事预备教育”。1925年,文部省与陆军省签署《陆军省、文部省有关军事训练的协议备忘录》,颁布《陆军现役将校学校配属令》《教练教授要目》,公布1183 名“学校配属将校名单”,即对中学、实业学习、大学和专门学校派出现役军官,强化学校军事训练。①八本木浄『両大戦間の日本における教育改革の研究』、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2年、55頁。1926年,若槻内阁修订《小学校令实施规则》,细化了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内容,将图画、手工、实业、珠算定为必修课,裁缝、家政为女生的必修课,加强服务于国家的劳动教育,从小开始灌输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思想。

大正时期,日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始加强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忠于天皇并具备职业技能的臣民,职业教育也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三、昭和前期日本职业教育的瓦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发起侵华战争。自此,日本职业教育完全服务于侵略战争。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军国主义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兴盛至崩溃的历程。

(一)昭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也陷入经济困境,日本政府开始对各类职业教育进行调整。1930 年,政府修订工业、农业、商业等学校的规程:一是缩短学业年限,如初等职业学校最低修业年限由三年改为两年,工业学校、农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初中、高等女子学校修业年限改为一年;二是降低职业教育机构门槛,对修业年限和入学资格没有明确规定的农林渔村等教育机构予以承认,通过初等职业教育缓解农林渔村贫困等问题;三是成立速成职业教育机构,学习时间短则一至两个月,长则一至两年不等,通过初等职业教育手段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尽管如此,仍没有改变职业学校萎缩的局面。

由于农村经济恶化,与之紧密联系的实业补习学校数量也在减少(参见图1)。为此,政府采取措施,扩充初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如设立照相、食品、打字等速成专业,在各地举办讲习会等。

图1 1926—1930年职业教育机构(学校)数据分析图

1931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实施大规模军国主义经济政策。1937年7 月内阁会议决定,为满足战争需要,要培养大量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同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成立“教育审议会”,开始实施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该会由内阁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监督军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全面服务军需生产的职业教育。

第一,初等小学统一改为“国民学校”,开办实业课。1941 年日本颁布《国民学校令》《国民学校令实行规则》,国民学校均为义务教育,学制包括六年制初等课和两年制高等课,初等课程包括:国民课、数理课、体训课、艺能课。《国民学校令》第一条规定“国民学校以皇国之道为准则实施初等普遍教育”①竹下直之『道義の世界観と教育』、青葉書房、1943年、168頁。,一改以往小学时期树立职业观和劳动观的教育目标,转为培养皇国臣民,强制性培养儿童军国主义思想。

第二,缩短实业学校学制,扩展实业专门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军需生产直线上升,急需技术人才。1943 年,日本政府废除1899 年的《实业学校令》,颁布《中等学校令》,将男子初中、女子高中和农业、工业、商业、商船业、水产业等实业学校以及“青年学校”统称为“中等学校”。要求加强军事动员,培养学生产业技能。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专业成为优势专业,工业学校从1940年的221所发展到1944年的262所,许多商业学校改为工业学校。①『日本近代教育百年史(10卷)』、国立教育研究所、1974年、242頁。

第三,日本政府实施高等教育扩展计划,扩充理工科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1943 年,政府颁布新的《专门学校令》,减少文科类,增加理工科类与实业专门学校的招生人数,将大部分商业专门学校改为工业专门学校或工业经营专门学校。

(二)职业教育中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

从1926 年昭和天皇继承皇位到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传播的鼎盛时期,日本政府极力强化对民众的军国主义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一步步迈向军国主义的深渊。文部省于1929 年成立社会教育局,又于1932 年成立民族道德文化研究所,宣传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直至二战结束。1932 年5 月靖国神社举行“满蒙、上海事变阵亡士兵”祭祀,9月文部省宣称学生参拜靖国神社是“爱国心与忠诚之表现”,参拜神社也作为传播军国主义思想的工具纳入职业教育。

1934年,文部省成立思想教育司,提出深入研究日本历史和道德,按照军国主义思想改革学校教育,通过学校的“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军人素质的国民。1937 年5 月31 日,文部省出版发行《国体之本义》一书,在《序言》中指出,该书的目的在于“详肇国之由来,阐明其大精神,同时明示国体在国史中的显现,进而叙及现今之世,以促国民之自觉和努力”。②转引自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2页。其核心即天皇是至尊无上的,是国家永不动摇的根本,故要“亿兆一心奉戴圣旨”。《国体之本义》明确了国民教育要以“讲授符合忠良的日本臣民的道德要旨”“特别是明征国体观念”为基本方针。③同上书,第399页。同年,文部省下发《关于国民学校要纲》,提出“八纮一宇之肇国精神”,强调大学需要把军事训练列为必修课,小学高年级男生把武道列为必修课。

1938 年,《国家总动员法》颁布,动员青少年“勤劳奉仕”,报效天皇。1939 年,日本颁布《国民职业能力申报令》,将职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敕令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同年5 月,天皇在皇宫前广场亲自发布敕语,“国家兴盛,气运永世的重任在(你们)身上”。当天,1800所中等以上学校的32500 名学生举行武装分列式大游行。①尾崎ムゲン『日本の教育改革』、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151頁。1941 年,陆军省教育总监部发布《对国民学校教科书的陆军要求事项》,特别强调服从天皇,遵守武士道精神,将军人的信条变成学生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基本准则,保证其对天皇“忠诚”的纯粹性,将他们“锻炼”成为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忠实的天皇护佑者。

(三)战时军国主义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

1926 年,日本政府颁布《青年训练所令》,同时发布《青年训练所规程》,要求地方政府设立青年训练所。青年训练所的招生对象是没有进入中等以上学校的16—20 岁青少年男性,目的是培养其“国体”观念,提高作为臣民的自觉。青年训练所学制四年,完成学业者在征兵入伍后可以缩短服役年限。学习内容包括修身、军事训练和职业类课程等。其中,修身教育100 课时、职业教育200 课时、其他教育100 课时,而军事训练为400 课时。青年训练所一般由实业补习学校或小学的校长担任主任,学校教师或复员军人担任指导员。这是效仿意大利和德国训练青年的做法。四年内共800 小时课时,军事训练就占了400 小时,可见职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侧重军事操练。青年训练所虽归文部省管辖,但400 小时的军事训练则由陆军省负责,每年进行一次学生军事学习情况检查。由此可见,青年训练所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军队主导下的职业教育,表面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实际是建设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预备军训练营。1926年,日本共开设了15580个青年训练所,受训青年891550人。②文部省『学制百年史』、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72年、533頁。

1935 年政府颁布《青年学校令》,正式将实业补习学校和青年训练所合并,成立青年学校,将在校生及社会青年组织起来,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军事训练,培养后备役军队,为侵略战争提供人力储备。青年学校将军事教育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整合,实现了国民军事全盘化教育。1938年,文部省发布《工矿学科相关学生修业及就职之见》,将相关专业毕业生派遣到陆海军及军需工厂工作,军方实际上完全掌控职业教育。

1944 年,日本政府连续颁布《紧急动员学生参加劳动方案》《决战非常措施纲要》《学生动员实施纲要》,强调“劳动即教育”,延长学生劳动时间。1945 年3 月政府颁布《决战教育措施纲要》,规定除国民学校外,其他学校停课四个月至一年,这无疑是在实施战时军国主义教育制度,明治初期以来的职业教育宣告终结。

昭和初期日本走向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为服从战争需要,政府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实施了战时体制下的极端军事化职业教育,战时经济的需要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措施都是源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因而最终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瘫痪与瓦解。

四、结语

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日本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工业产业的现代化,同时产业规模的升级与扩大也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这一时期,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技术,职业教育被视为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并得到了相应的支持和发展。

随着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得到更多重视和投入,为军工产业和商业贸易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日本工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日本在摆脱沦为殖民地命运后却开始对外侵略,最终加入帝国主义阵营。职业教育并没有因“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而蓬勃发展,也没有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蒸蒸日上。相反,职业教育因为天皇专制统治和军国主义扩张而近乎瓦解。在军国主义统治下,职业教育逐渐被军事需求主导,许多职业学校开始将重心转向军事训练和军工生产,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猜你喜欢

军国主义实业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探寻日本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实业为何盯上了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