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探索
2023-12-06程燕
程燕
摘 要:在当前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中,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探索的方式,探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且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思政教育和艺术修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策略;探索
高校声乐课程是传授声乐技能和艺术修养的专业课程,是培养高水平声乐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声乐课程教学中。
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声乐课程的学生主要来自青年群体,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然而,当前高校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并不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声乐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进行探索和研究,探讨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实施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意义。
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其中,政治理论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引人们正确行为、价值取向的基础和标准。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和谐、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可以通过美育、情感教育等方面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声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声乐技能、音乐理论、艺术欣赏等方面,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声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选择、演唱方式的指导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歌曲解析、音乐理论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声乐课程作为音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声乐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性、有意义、有价值的声乐教育,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还是一种有思想内涵、有社会责任感的声乐教育。许多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沉淀,记载着党和人民的光辉历程,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要有坚韧不拔、舍己为人、奋发图强、逆风而上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使用虽然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让一些不良思想和動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并不断蔓延开来。青少年还处于三观未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在一些声乐作品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无限动力。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必要性:
1.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在歌曲的选择、演唱方式的指导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的理论学习、歌曲的歌词分析、曲式结构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让学生在声乐教育中得到全面提高。
3.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年轻人抵御不良思想的诱惑,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思政教育和声乐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思政知识和声乐技能的交流和分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具体实践中以培训、导师制度、科研支持、资源共享、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
1.提供培训机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声乐教师参加思政教育相关培训,提高其思政教育水平。
2.建立导师制度。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为其提供思政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3.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学校可以鼓励声乐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研究能力的同时,为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支撑。
4.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
5.鼓勵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思政教育意识和责任感,也可以将实践经验和成果应用于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中。
(二)歌曲的选择和演唱方式的指导
歌曲的选择和演唱方式的指导是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歌曲的选择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演唱方式的指导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传达,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传递歌曲的思想和价值。教师应该选择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歌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1.选择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歌曲。教师选择旋律优美、表现力强、歌词内容鲜明、思想性强的歌曲,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正确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义,分析歌曲旋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沟通等方式,更好地演绎歌曲中的情感,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理论学习的融合
音乐理论学习是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将音乐理论与思想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加强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传递歌曲的思想和价值。
1.将音乐理论与思想理论相结合。教师可以将音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理论相结合,探讨音乐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音乐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影响等,以此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通过音乐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学生也可以将思想和情感融入音乐创作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音乐体验。倾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帮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施。
4.加强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演唱等实践活动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音乐技能。
(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合唱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好地掌握声乐技能和思想内涵。
1.利用案例教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采用合唱教学方法。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合唱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演唱者的表演技巧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4.实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音色和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运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个性化评价。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而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指导和帮助。
2.综合性的评价。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乐、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表演技巧、音乐素养、思想内涵等进行综合评价。
3.利用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并与同学进行互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演出评价等,从而让评价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声乐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高校声乐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可以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促进声乐技能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开展音乐文化调研活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公益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既具有声乐技能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通过歌声传递文化,用歌声、用心去感染听众的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人才。
1.邀请专业人士做讲座和演出。让学生接触前沿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2.观看音乐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文化意识。
3.开展音乐文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文化背景。
4.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不同社会环境中,了解音乐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5.开展公益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传递爱和温暖,体验音乐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 语
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探索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声乐技能和思想内涵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探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声乐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声乐和思政知识,并能够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思政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次,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探索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音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探索需要注重评价体系建设。声乐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展示声乐技能和思想内涵。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展示比賽等,从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注重将声乐课程和思政课程相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同时,高校也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声乐课程思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校声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号:CSZ22152)。
参考文献
[1] 蒋志兵.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整合与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2):42-44.
[2] 王宏宇.以实施课程思政促进音乐教育人才培养[J].音乐研究,2020(2):68-69.
[3] 张慧敏,王胜.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美育研究,2020(8):97-99.
[4] 胡明.论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探索[J].音乐与艺术教育,2021(3):66-67.
[5] 张栋,张丹丹.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音乐家,2021(2):86-88.
[6] 郝海鹏.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探索[J].美育研究,2021(11):96-98.
[7] 王亚.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美育研究,2021(6):104-106.
[8] 赵凤蕊.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探索[J].教育技术创新,2022(1):92-94.
[9] 李丽.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探索[J].音乐研究,2022(1):76-78.
[10] 刘洋,李斌.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与实践[J].音乐教育研究,2022(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