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蜀道研究

2023-12-06彭敏佳

百花 2023年10期
关键词:蜀道栈道

彭敏佳

提到蜀道,我们自然会想起著名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但真正的蜀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蜀道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狭义蜀道是指汉唐长安城通往四川的道路。关于蜀道的意义,著名学者王子今指出,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天府”,为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1]

我们今天所说的蜀道一般有七条:翻越秦岭自西向东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此四条道路被称为北栈;翻越巴山自西向东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此三条道路被称为南栈。

文献中最早提及“蜀道”一词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2]但因为断句问题,这里的“蜀道”应该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蜀道”。其实首次真正提及“蜀道”是在《后汉书·张霸列传》中:“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3]。

关于几条著名的蜀道,在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在《史记·河渠书》中提到过褒斜道等:“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4]而在《汉书·王莽传》中,曾最早提及子午道:“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5]在《华阳国志》中曾提及金牛道:“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6]

那么蜀道是何时形成的呢?

有人认为在史前时期已经有蜀道,虽然当时的道路只是山间小路,仅仅可以供人们行走。从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新石器时代,秦岭南北的重要遗址已经表现出共同的文化面貌:汉水上游和嘉陵江上游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前仰韶时期的汉中西乡李家村遗址,仰韶时期的汉中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遗址,这说明距今7000年前,关中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人群已翻越秦岭来到汉中等陕南地区。这种人群迁徙必须要翻越秦岭,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蜀道”。

也有人認为蜀道开通时间较晚。商代三星堆出土的早蜀文化遗存、湖北武汉盘龙城的商早期典型青铜容器,以及汉中城洋青铜器的发现,明确表明当时文化传播的路径不是翻越秦岭的,而是沿汉江传播的,这说明夏商时期蜀道还没有开通。

到了周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关中地区与巴蜀已经有了交往。《尚书·牧誓》中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7],这是周武王伐纣有“蜀”人从行的明确表述。而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伯服,幽王欲废太子。《索隐》:‘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其女是龙漦妖子,为人所收,褒人纳之于王,故曰褒姒。《正义》括地志云:‘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8]这表明在西周时期陕南的褒姒已经可以翻越秦岭到达西周都城镐京,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蜀道”,只不过是山间小路,有学者称其为原始谷道。[9]

春秋战国时期,蜀道由原始谷道发展为官修栈道。在《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10]这里提到金牛道最早是由蜀国开辟的,是官方首次修建栈道。如果认为官方蜀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蜀道,那蜀道的开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

“栈道”也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在秦昭襄王时,当时的相国范雎修筑过栈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11]栈道是对蜀道最大的改造,它的出现减轻了古人翻山越岭的艰辛,减少了绕道而行的里程,让来往行旅得以由捷径、平道而进,并具备了通行车辆的条件。

蜀道的维修和复建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栈道是蜀道上的一个重要设施,栈道一定是在铁工具普遍使用后才出现的,因为要用到铁制工具才能开凿壁孔和底孔。栈道都是在山势险绝、无法开辟道路的地方出现,因此,工程难度大。加上战争频繁,栈道经常被损毁,因此历史上经常整修栈道,秦汉时期是栈道屡兴屡废的重要时期。这不仅在史料中有所记载,在蜀道上发现的摩崖石刻上也有相关记载。

《汉书·高帝纪》中记载:“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张良辞归韩,汉王送至褒中,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示项羽无东意。”[12]这是蜀道第一次被人为破坏。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修复褒斜道,《史记·河渠书》记载:“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13]

东汉时期,政府对蜀道交通的整修不减前朝,这在蜀道石刻中有详细记载。

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大[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太□□□汉□显□□□□,始作桥格□百□□□,大桥五,为道二百□□□□,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成。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瓦六万九千八百四∕……”[14]这是东汉永平六年修复蜀道并开通石门隧道的记载。因为原石是云母片岩材质,所以十分容易风化侵蚀,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经查阅《金石萃编》得知其完整内容,从全文来看,经过这次修路,“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

同样藏于汉中市博物馆的《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记述了东汉建和二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帝上书请求重修褒斜道,后来褒斜道得以畅通无阻的事迹。

另外还有一方摩崖石刻《李君通阁道记》记载:“右扶风丞□□武阳李君讳∕禹字杰,以永寿元年中□∕解大台政,由其□□□□□□∕欢喜,行人蒙福,君□□州从∕事,再举孝廉尚□□□∕□郡朐忍令,换汉□□□□宜∕禾都尉。∕”[15]这方摩崖也藏于汉中市博物馆,记述了东汉永寿元年,右扶风丞李君“始解大台”,即修建蜀道之事。

蜀道作为连接秦岭和巴山的交通大动脉,留下了很多重要遗迹,自古至今都有多次关于蜀道的调研。清代是金石学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有不少学者来到蜀道踏寻古碑,并留下相关著述。比较著名的有清嘉庆年间汉中府略阳县知县王森文的《石门碑释》以及清同治年间罗秀书的《褒谷古迹辑略》。这两部著作主要是作者考察蜀道石刻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蜀道研究兴起,陆续有学者考察蜀道形制、走向的调查报告面世。比如1962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附近4公里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报告主要侧重对栈道进行类型学划分,以及石门隧道及其附近摩崖石刻的考察。[16]

1979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汉中市博物馆进行对褒斜道的考察,从留坝县武关驿出发,沿褒、斜二水,一直走到眉县斜峪关,行程两百余公里。沿途发现了栈道遗迹22处,桥梁遗迹3处,唐代造像1处,古城址1处。

通过实地考古调查,工作人员复原出古代栈道形制,确定了古蜀道走向,并对蜀道沿途的文物古迹,特别是石刻进行了梳理,这对蜀道的进一步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秦汉时期蜀道研究的部分内容,但实际上相关研究涉及面很广,还包括蜀道形制研究、蜀道文献、蜀道石刻、蜀道图画等。这些研究揭示出的蜀道全景图,对我们了解蜀道、发展蜀道经济具有一定意义。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子今.秦人的蜀道经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7-11.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同[2].

[5] 班固.漢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同[2].

[9] 高大仑.蜀道研究三题[J].四川文物,2012(3):68-71.

[10] 同[6].

[11] 同[2].

[12] 同[5].

[13] 同[2].

[14] 冯岁平.蜀道宝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15] 同[14].

[16] 韩伟,王世和.褒斜石门附近栈道遗迹及剔刻的调查[J].文物,1964(11):25-42,56-59.

猜你喜欢

蜀道栈道
栈道暮色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蜀道雄魂
栈道
西班牙开通“世界最危险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