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朔妙诙谐

2023-12-06周子强

中华瑰宝 2023年12期
关键词:矮子丑角吉安

丑角在中国戏曲中的历史源远流长,吉安采茶戏的丑角表演艺术以诙谐幽默的艺术风貌,表达乐观豁达的思想主旨,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吉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中部地区,是以花鼓灯、三脚班表演为基础,结合其他戏曲形式而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丑角表演正是这种地方特色的表现之一。

戏曲中的丑角表演经历了秦代的俳优时期和宋金的副净时期,在元杂剧时期趋于成熟。丑角表演以滑稽幽默的语言、插科打诨的技巧、个性独特的脸谱在戏曲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在吉安采茶戏中,丑角的作用尤为突出,它是吉安采茶戏喜剧性与艺术性的重要来源。

源流的派别化

吉安采茶戏由民间艺术孕育而来。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表演流派,称为吉安采茶戏“三路”—永丰路、吉水路与吉安路,这三路表演流派有着各自的丑角表演特色。

永丰路以永丰县郭銮龙为肇始,他借鉴宜黄戏的艺术样式,兼收并蓄,从灯彩、花鼓戏、汉调中汲取丑角表演元素,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转化,并组织了全县第一个三脚班,带徒授艺,渐成规模,形成了表演细腻、情感丰富的流派特色。

把永丰路的丑角表演发扬光大的是姚本发,当地人把他尊为吉安采茶戏的第一代祖师爷。他出身贫寒农家,未进学堂,却粗通文墨。十六岁时,他师从郭銮龙学艺。姚本发智力超群,记忆力惊人,学习力强,过目不忘,学艺进步神速。学成之后,他又遍访名师,精研技艺。姚本发善于模仿各地方言,能以方言用于道白以加强喜剧效果。在《张三卖肉》的表演中,他能做到两指落地倒立,屹然不动;在《鬼打贼》中,他一跃而上台梁,在顶端倒挂金钩,接着倒翻下来,一个小翻落地,毫无声响:这一身的功夫让人叫绝。姚本发演丑角以武带丑,出神入化,他的代表作《张三卖肉》常演不衰,成为永丰路的经典剧目。

吉水路以清代道光年间的吉水县艺人罗洪春的表演为发端,他在丑角演唱中吸收花鼓小调和道教音乐中的音乐元素,弥补了采茶戏曲调之不足。其丑角表演吐字清晰,声腔交融,委婉动听,富有地方韵味。后来的邓庆周、邓庆松与邓庆爱组建了“三庆班”,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其丑角表演渐渐成熟。三庆班在台步上,要求丑角走“眼镜圈”;在身段上,要求丑角举手齐眉不过头;在唱腔曲调上,大胆革新,让剧中角色与音乐曲调相吻合。这一流派在唱腔与道白上让丑角表演更加细腻动人。

吉安路以吉安市青原区人罗贵林为代表。罗贵林艺名“俚麻子”,其丑角表演以绝活见长。其绝活“顶烛怕妻”,头上顶着碗和蜡烛,跳台钻凳,跳跃腾挪,灵活自如,动作优美,令人拍案叫绝,当时一些戏迷经常点名要看他的戏。吉安路的表演把杂耍带入丑角表演,结合剧情需要,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吉安采茶戏形成于田间地头,演出于街巷茶坊,演出场地十分灵活。吉安采茶戏艺人们游走于乡间,给乡民们带去欢乐,往往以村头村尾的空地作为表演的场所。场地的开放性决定了丑角表演的开放性,艺人们就地取材,结合自身禀赋形成了不同的表演特色。吉安采茶戏发展初期形成的丑角表演特色,正是民间戏曲草根性的产物。

程式的标准化

随着吉安采茶戏的发展,各路的丑角表演渐成合流之势,丑角表演程式的标准化成为吉安采茶戏发展的必经之路。吉安采茶戏程式化过程中借鉴了赣南采茶戏的丑角表演程式—矮子步。矮子步是采茶戏丑行所特有,这种动作来源于茶民上山担茶的动作姿态,表演时演员前俯后仰,左右晃动,搞笑风趣,被称为“东方的芭蕾”。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矮子步的表演得以细化,分成高桩、中桩和矮桩三种形式。表演时,演员可根据不同的表演情境选择不同的形式,以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营造不同的戏曲情境。

表演高桩步时,演员上身端直,肩膀稍摆动,微蹲,大小腿间形成140度至160度的夹角,双足用前脚掌着地,足跟悬空,臀部自然摇摆,幅度不大,举步均匀向前。高桩步还可以结合动物的动作,增加变化,如高桩步动作“小猴洗澡”,演员双臂夹肘抬小臂,手心向下,随身体摆动小臂,向里画圆弧形,头随之左右摇摆作得意状。此动作需要与扇子相配合,丑角右手持扇,用大拇指、食指夹着扇柄。

表演中樁步时,演员下蹲,大、小腿间形成100度到120度的夹角,同时臀部摆动的幅度更大些,双肩的摆动也相应更大些。如中桩步动作“牛轱耸肩”,演员右手拿扇,双肩下垂,向前弯腰,双肩交替,上下耸动。

矮桩步比中桩步蹲得更低,演员下蹲,大、小腿间形成60度左右夹角,走台步时,用脚尖点地,否则就会向后仰翻,臀部摆动幅度要大,肩部的摆动幅度也相应加大。如矮桩步动作“饿狼寻食”,在寻人、找物、遮阳、行路等场景均可应用,演员身子向前探出,右手执扇在头部前方稍微抖动。在演出《闹五更》《补背褡》等戏中,丑角还使用一种“野鸡进笼”的矮子步步法,开始时,丑角上窜下跳,面对旦角,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步伐越来越快,手持扇在胸前摇扇花,这种由高到低、由慢到快的台步,浑似野鸡钻笼。丑角走到旦角身边后,站立时用“丁”字步,右脚前脚掌轻轻点地。

在运用矮子步时,丑角表演一般会结合扇子花的动作。表演者手拿扇子,可以模拟生活中的任何用具。扇子成为演员表演的延伸与辅助,有“采茶没扇子,等于吃饭没筷子”一说。举扇舞花时,丑角侧着头双眼看观众,在演对子戏时,男女相遇时则“放斜眼”。演员上身端直,肩膀自然,稍稍摆动,走高桩步。扇子花与矮子步相互配合,营造出一种滑稽的气氛,往往丑角演员走起矮子步,抖起扇子花,观众就掌声雷动。

意趣的自然化

吉安采茶戏丑角的表演非常讲究意趣。如果僵硬地套用程式,表演就会流于呆滞,寡然无味。只有把艺术家的创造与表演程式有机结合,才能带来表演的生动意趣。这种意趣,可分为生活之趣、劳动之趣与生命之趣。

吉安采茶戏的丑角表演来源于生活。艺人罗贵林的“顶烛怕妻”的表演构思来自生活中的“妻管严”,一位丈夫因为犯错被妻子惩罚头顶蜡烛,此表演表面上看是丈夫对妻子的惧怕,实际表达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意。罗贵林细心地捕捉了生活中这种动人的场景,将其进行艺术的加工,把一位丈夫对妻子又爱又怕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吉安采茶戏是劳动者的艺术,劳动的场面是丑角着力表现的。吉安采茶戏以“采茶”命名,茶园的摘茶与炒茶是采茶戏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此外,上山砍柴、下河划船、推磨豆腐等农村的劳动场景,在采茶戏中皆有所呈现。在《磨豆腐》中,丑角的豆腐坊小哥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不同的桩步,动作衔接自然,把磨豆腐、卖豆腐的过程演绎得自然有趣。

丑角模拟劳动场面的表演,重点在于传达劳动的趣味,让人感受劳动之美,这需要演员有生活体验与劳动经验。吉安采茶戏原初的丑角艺人皆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家,他们既是每日耕作的农民,也是提炼劳动动作的艺术家,所以他们能抓住劳动中最为动人的瞬间,传达劳动的趣味。

吉安采茶戏的丑角表演充满着生命的豁达。吉安采茶艺人来自民间,底层的艰辛,谋生的艰难,生活的不易,在吉安采茶戏剧目中都有表现。而丑角的表演,除了有艰辛的底色之外,还赋予了吉安采茶戏不一样的样貌,那就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真诚的礼赞和对自然的敬畏。吉安采茶戏丑角摹仿最多的是动物。在吉安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圈养家禽家畜,田园山林鸟兽众多,它们成了吉安采茶戏艺人模仿与表现的对象,家中伸着懒腰的看门黄狗,夜里行走的猫儿,花丛间采蜜的蝴蝶,田园里跳跃的青蛙,树梢上歌唱的画眉,空中飞翔的蜻蜓,林中攀爬的小猴……吉安采茶戏的丑角艺人从动物的动作中取材,细心揣摩,用心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使之虚拟化、艺术化,既不失灵动,又有艺术的美感。“飞禽走兽老虎猴,采茶动作它都有”,生命之趣,全在其中。

吉安采茶戏中的丑角,不惜利用夸张、变形的动作,丑化与矮化舞台形象,呈现喜剧效果,体现了诙谐与庄严、荒诞与真实的艺术关系。丑角的表演类似于“自嘲”,可以让整个剧的艺术氛围轻松幽默,表现出了谦逊的生活态度和包容乐观的心态。

吉安采茶戏的丑角表演源自民间艺人的自发性创造,学习借鉴了其他采茶戏的程式化动作,经过长期的发展,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它以诙谐幽默的表演,表达乐观豁达的态度。诙谐,成为吉安采茶戏丑角表演追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生命的沉重得以消解,乐观愉悦得以滋长,生命的意趣在观众的会心一笑里得以传达。

周子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剧照由梁群提供)

猜你喜欢

矮子丑角吉安
丑角的“通知”
“矮”字歇后语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白牙(短篇小说)
京剧中的丑角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妈妈,我回来了
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