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绣谱湘色

2023-12-06忍冬

中华瑰宝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艳湘绣针法

忍冬

观赏李艳的湘绣作品,总会惊叹于其对画面及色彩的精细把握,她用斑斓的绣线寄存情感,张扬生命,感颂湖湘,赋予作品中的万象生灵以逼真灵动之感,生命之鲜活跃然眼前。

李艳,1962年生,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在继承传统湘绣技艺的基础上,将西方油画技法糅合于中国传统绘画之中,从针法、工具材料、题材表现对当代湘绣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增强了湘绣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由其设计创作和指导绣制的湘绣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行业展会中获奖。代表作品有《张家界》《冬雪北国》《山兽之君》等。

过去的两个月对年逾耳顺的李艳而言,是收获的时节,朝暮的辛劳化作芳芬,香溢绣架。其湘绣作品先后亮相于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的国际展会,向世界展现湘绣的魅力。在2023年11月刚刚结束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发展峰会上,她又被授予了亚太地区手工艺人最高国际级别的荣誉称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在湘绣领域,李艳的作品鲜活而灵动,细腻而逼真。绣线的斑斓、针脚的致密、油画的肌理,勾勒出她对美、对生命的独到感知。中西合璧、画绣合一,是她对自我艺术特征的描述,也是她对自我持续创新的冀许。

传统之上别开新枝

从新的视角、用新的形式诠释传统,是当代手工艺非遗人共同探索的主题。湘绣以色彩富有层次、刺绣形象生动而闻名,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传统的湘绣技法,带有鲜明的荆楚特色,用色鲜明,风格热烈,针法多变,构图精丽。19世纪末以来,湘绣在吸取苏绣、粤绣精粹的基础之上,持续创新针法,致力于提升画面的空间感。20世纪60年代,作为湘绣针法精髓的鬅毛针日臻成熟,此后少有改变。

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油画专业的李艳,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初识刺绣,一色即有几十个色阶的绣线吸引了她的目光,它们恰如油画颜料,蕴含无限的可能,可自在描绘,随心写就。在系统学习传统湘绣设计与针法后,李艳活用所学,将西方油画技法和理念糅入湘绣图案设计之中,融贯中西绘法,作品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要和时代接轨,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李艳坚定地说。她主张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倡湘绣设计师一方面要在绘画技巧的表达上层层出新,另一方面要思考怎样将绘画语言更好地转化为刺绣语言,“运用多种方法和工艺把刺绣语言表达到极致”。“不同部位用的针法不一样,表达的东西才有层次,才会有视觉冲击力。”她进一步阐释道。面对学生,李艳始终强调绘与绣要兼备、联通,如此,无论是设计还是绣制都能有的放矢。

“传统的湘绣在针法上是拘谨的、简单的,承袭于固定的传统造型,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对传统,李艳保持敬畏,但并不盲从。近现代的许多湘绣艺人都在尝试打破传统的窠臼,李艳也不例外。她通过对西方油画理念的深入研究,将明暗、虚实等对比和透视关系融入湘绣设计之中,并借鉴苏绣的乱针绣法,将画作的笔触转变成针法,使作品在虚与实的转换之间随形赋意、自在生动,既保存了画稿的笔墨神韵,又富于独特的立体质感和光影效果。

在中西合璧理念的指引下,李艳领导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三件巨幅湘绣作品《张家界》《荷塘清趣》《冬雪北国》的设计和绣制工作。冬去春来,李艳站在几米高的梯子上穿针引线,使张家界的峻秀、荷塘的沉静、北国的冷寂,得以在几米长的刺绣长卷上鲜活且畅达地显现,苍岚壮阔,流水潋滟。气象的宏大、光影的融合、色彩的对比,赋予物象、生命以无穷的动感和韵律。三件作品皆构图严谨,色调丰富,针法精密,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在细节的把握上,如对雾凇的处理,李艳用尽巧思,反复提炼,综合运用掺针、乱针、游针、小米粒针等针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白雪世界中雾凇包裹松枝的放射凌乱之感。层层叠叠的蓝与白,交错成茫茫雪域,远山、土石、冰层、冷湖、枯树都被雪覆盖,与白云相接,宛若一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步便可踏入北国风雪之中。

为生命找寻艺术的语言

在中国刺绣界,有苏猫、湘虎之说,即言苏绣多绣猫,湘绣则以狮虎题材为多。傳统的湘绣狮虎是以湘绣独有的鬅毛针技法绣制而成,绣制时,针呈放射状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较粗、较疏,另一头用线较细、较密,视觉上看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一头则刚劲竖立,毛发错综排列而富于条理,逼真自然。长期以来,鬅毛针在表现动物骨骼处的毛发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其他部位毛发的质感表现上有所不足。

如何能够更完美地表现狮虎的毛发,进一步提升其写实效果?李艳经过多年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她针对不同部位的毛发,分别创制出合适的刺绣语言:在鼻子处绣制短而纤细的汗毛,凸显厚实;在耳朵上绣制卷曲的、不规律的短毛,显现自然;在下巴处绣制蓬松柔软的绒毛,彰显轻盈,这三处针法分别被她命名为汗毛针、卷毛针、绒毛针,再辅以巧创的毛针将老虎面部的各部分毛发连接融合,自然过渡,使其整体鲜明细腻,栩栩如生。四种针法以更强的艺术张力,提升了湘绣艺术的表现力,这是湘绣传统艺术之树上生长出的一截鲜嫩的新枝,也是李艳交给这个时代的湘绣艺术的一张答卷。由此有了《虎凝》《山兽之君》等精品之作的诞生,绣面上可见虎啸山林的凛凛王者之风。除毛发精微外,为了达到虎目凝神的视觉效果,李艳利用绣线对光的折射和明暗部素描关系的对比,以近百种颜色的丝线,综合游针、旋游针、交叉针等针法来绣制虎眼,传神之程度令人惊叹。

2012年以来,李艳又将新创的针法运用于“爱在家园”系列作品之中。这一系列共有8幅作品,囊括老虎、梅花鹿、北极熊、企鹅、熊猫、海豹、狮子、棕熊8种珍稀动物。艺术的高度在于审视生命,创作的初衷源于李艳对全球环境的担忧。而刺绣语言在捕捉动物情态及展现毛羽细腻等方面,显然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爱在家园”系列中,李艳试图通过艺术的语言,传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诠释“自然界中存在的家庭之爱、亲情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突出“人类和自然这个大家庭是由爱构筑的共同体”的主题,呼吁大众爱护地球这一共同的家园。作品中普遍运用李艳创制的汗毛针、卷毛针、绒毛针、毛针以及传统鬅毛针法,其绣线精微,一根线可劈至两百多丝,绣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生机盎然,意境温馨可人。题材的温情、生命的律动,通过纯熟的湘绣技法传达出来,引人共鸣。

“拥有就是传承”

李艳与其女儿昌妮都曾在采访中反复提及一句话—“拥有就是传承”。非遗技艺若要在当代焕发活力,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市场需求和审美取向。2017年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退休后,李艳与女儿共同创办的李艳刺绣艺术馆和“艷湘绣”品牌,即是非遗焕新的佳例。李艳认为:“只有生活中存在的东西才不会被人所淡忘,也只有深入每个人生活的缝隙,湘绣传承才大有发展前途。”“让刺绣走进千家万户”是母女二人共同的梦想。

李艳刺绣艺术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古色古香的湘绣城内,简约时尚的设计彰显着古老刺绣与时代交融的审美情趣,其中既有适宜艺术收藏的湘绣精品陈列,也有面向大众开发的湘绣文创产品销售。李艳主张湘绣应该走艺术收藏和产业化发展两条路,“一方面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工艺和艺术相结合;另一方面让湘绣走进千家万户,开发多元化的既可欣赏又实用的产品”。非遗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空间,正如业界人员所谈到的,“艷湘绣”品牌“找到了一个生活的连接点,为湘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艳的女儿昌妮在法国学习产品设计多年,她将年轻的、新锐的想法注入湘绣产品开发和传承之中,先后提出“不潮不想绣”“绣生活正年轻”“湘绣艺术生活家”等贴合年轻人喜好的口号,致力于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做深入现代年轻人居家生活的有细节、有温度的产品”。这些产品包括将刺绣与木作结合的首饰盒、茶叶盒,绣有杜甫江阁、爱晚亭、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四处文化地标的城市四季主题绣册“长沙册·策长沙”,使用鬅毛针法手工绣制的皮包,等等。这些产品或进驻商业中心的潮玩商店,或亮相于城市非遗活动,皆反响不俗。

“艷湘绣”品牌的设计师大多是设计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竭力利用“互联网+”的模式,让传统湘绣以更新颖的风貌、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讓湘绣“潮”起来,是这些年轻人和李艳的共同期望。对团队里年轻人的成绩,李艳深感欣慰,她期待他们带着独有的自信、活泼,创造出更加跟随时代的作品,也希望借此将长沙的自然肌理、历史文脉和非遗文化相融合,从而唤醒和活化湖南地域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基因。湘绣是从生活之美中诞生的艺术形式,“回归生活,引领时尚”是李艳理想中的湘绣的时代风貌。

被使用才能可持续,传承与创新相互激荡,共同支撑与延续着湘绣的未来。无论是“艷湘绣”品牌还是李艳,都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世界、与时代相连接,持续将传统湘绣文化和美学精髓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相结合,力求创作出属于时代的湘绣作品,让湘绣被更多人了解、喜爱、拥有和传承。

采访最后,李艳表达出在湘绣领域再做突破的渴求。在她心中,“艺术是有生命的”,守正传承,接续革新,做真正的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实用性、唯一性的“中国创造”,方能不负湘绣,不负时代。

猜你喜欢

李艳湘绣针法
湘绣
欢喜⋯ ⋯
惊蛰,万物复苏萌人懂 ……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6 Things You Must Know about Major Cold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春天的电话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