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至阳生春又来

2023-12-06李潇

中学生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消寒馄饨阳气

李潇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如期而至。这一天,太阳距离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将逐渐增加,尽管严寒仍在肆虐,但春意已不遥远。

在今天,许多人觉得冬至仅仅是普通的一天,顶多吃顿饺子来表示重视。其实,它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人对它的重视不亚于春节,称之为“亚岁”“冬节”,官府例行放假,百姓祭祀先祖、团聚欢庆。现在,仍有不少地方保留着过冬至的风俗,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

朔旦冬至定纪年

冬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用来确定纪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国家之一,古人是怎么制定的呢?秘密就在“立竿见影”之中。在平地上树立一根直竿,叫做“表”,与表垂直、平铺地面的量尺叫“圭”。一年之中,表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方向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根据规律来划分四季、确定时节。古人根据圭表测影的结果,将正午时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至”的意思是“极”,“日影长至,故曰冬至”。知道了两个夏至或者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确定一个自然年的长度。由于夏至时的影子较短,在缺少精密仪器的古代测量难度较大,观测冬至时的影子相对更为方便。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以此来指导农时。因此,冬至被列为“岁首”,“日发其端,周而为岁”。

由于冬至后白昼愈来愈长,古人认为,这象征着“阴气”渐渐衰竭,“阳气”不断萌生,故有“一阳复始”的说法。古时帝王在冬至举办祭祀天帝和日月星辰的大典,并将冬至列入“官方假日”,《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梅花點遍九九图

民谚“数九寒冬”,指的是从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经历了自寒至暖的转变过程。古人将这段时间划分为九个九日,形容“数九”的歌诀也流传至今:“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天气最冷,等到“七九”“八九”,中原各地已经冰雪融化,大雁归来了。

为了计算“数九”,增加严冬里的乐趣,才子佳人常常会在书房里悬挂“九九消寒图”,画中的梅枝共有81朵花,女子早上梳妆时,就用胭脂染红一朵,等到梅花全部变红时,严冬已过,春意渐浓。古人在诗中形象地描述这一优雅的场景:“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也有不少人用墨笔点染梅花,当所有花瓣都由白变黑时,春草初生,正适合在画上题字:“试看图中梅黑黑,自是门外草青青。”

“消寒图”除了画梅花,也有一种适合记录气候的简易版本,画里没有其他的图案,只印着81个大圆圈。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在圆圈里用墨涂满不同的部位:“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数九过后,这张图就是一幅完整的当年天气记录表。

在清代,还流行一种“消寒字图”,排列九个空心大字,每个字九笔,正适合每天描一笔。这九个字需形成一句语义通顺的话,比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等。

佳节不寐笑语频

在冬至的节俗里,蕴含着传统文化中敬老孝亲的美德。古人认为冬至之后增添的“阳气”能够让老人延年益寿,自汉代起,就有晚辈在冬至给长辈送新鞋袜的传统,不仅为他们增添温暖,也有“践长迎福”的吉祥含义。

除夕时的通宵“守岁”,在冬至的前夜也会举行,这一夜被称为“冬除夜”,家里灯烛俱燃,人们彻夜不眠,团坐饮酒,称为“守冬”,宋代谚语里说:“守冬爷(父亲)长命,守岁娘长命”。冬至当日,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访,馈赠礼物,叫“拜冬”。平民家庭如果冬至开销过大,过春节就不得不节俭些了,古籍里形容为“肥冬瘦年”。

现在北方人过冬至习惯吃饺子,而古人过冬至时必吃馄饨。由面皮包裹肉馅的馄饨,代表“天地混沌之象”,吃它可以破除阴阳未分的状态,让阳气更加充沛,也有助于头脑聪明。南宋时,富贵人家吃的馄饨非常讲究,一碗里有十几种不同的馅料,叫做“百味馄饨”。而在吃米为主的南方,冬至的主食常常是汤圆,一首描写苏州过冬至的诗中写到:“殷雷初听磨声旋”,形容各家制作包汤圆的米粉的热闹景象,推磨声如同隐隐的春雷。

猜你喜欢

消寒馄饨阳气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学包馄饨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九九消寒,踏雪寻梅
暖胃馄饨热乎乎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