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向诗而生,将军涅槃
2023-12-06鲍陆文英
鲍陆文英
此时的他,在用生命作诗。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的这句话,堪称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相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谪仙李白,我更喜欢电影中从高适视角展开的故事。
边陲之地的渤海少年,背着行囊来长安建功立业,却发现自己并不懂长安城的功名法则。他倾尽全力使出的高家枪法,只得玉真公主一句“有点害怕”的评价。他不懂,彼时的大唐承平日久,王侯将相过惯了富贵乡里的日子,早已不再欣赏铁血蒼凉的武功,只喜欢能炫耀帝国富贵、装点高门筵席的清词丽句。岐王宅里、公主府邸最受追捧的座上宾是王维这般诗书画三绝的才子。那时的长安,诗歌才是“功名”。面对那些装点大唐“门面”的诗人,高适心中半是仰慕半是自卑。诗歌,就如天边圆月、墙头美人,熠熠生辉地吸引着少年高适,却又触不可及。
遇到李白后,高适才开始领悟诗歌的真谛。一开始,他只是被谪仙的才华吸引,但诗才高绝如李白,也并未受到权贵的赏识,反而要给世族作赘婿才有晋身之机。冷酷的现实告诉高适,诗歌似乎并非是大唐的明珠。倒是一个女子的悲叹,让高适见识到盛世的暗面。“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剑术冠绝天下的裴将军,本可以杀敌报国的武功,却因掌权者的私心,只能聊以自娱。这些生发于心、“何为事而作”的诗歌,即便无王侯追捧,也有长久而勃发的生命力。及至前往蓟州投军,经过烽火狼烟、见过沙场陈尸,他胸中的愤懑喷薄而出,一气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边塞诗传到长安,诗名也被人传颂。但对高适而言,无论在文坛有多少声名,他始终忘不了的是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他甘愿投奔哥舒翰帐下,做一个小小的记室文人。渔阳鼙鼓惊破九重天阙,长安沦陷之际,他披甲上阵,以剑为笔,以身许国。
此时的他,在用生命作诗。因为诗已不再是诗,诗是盛世长安的象征,是好友知交的安危,是家国无恙的祈盼。
向诗而生,将军涅槃,从此诗不再是王侯权贵酒筵歌席上的装点,它是女子的哀歌、战士的呐喊、百姓的哭嚎、河山的赞颂,重于千钧,亘古长存。梦断长安三万里,将军魂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