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魁智:用京剧连起两岸情

2023-12-06

读报参考 2023年34期
关键词:京剧院戏迷张学良

从1993年开始,国家京剧院几乎每年都派豪华阵容赴中国台湾演出。今年中秋国庆期间,于魁智、李胜素领衔国家京剧院一团80人,作为疫情后赴台的第一个大陆剧团,第24次登上了台北的舞台,演绎6场精彩大戏,在台再次掀起“京剧热”,也翻开了国家京剧院30年访台演出的新篇章。

第一次赴台演出

“我第一次来台演出是1993年,记得当时是2300多个座位,连走道都特殊加座。”于魁智对30年前第一次到台北演出的经历记忆犹新。1993年,国家京剧院代表团首次赴台巡演,吕瑞明领队,袁世海、杜近芳担任艺术顾问,杨秋玲、孙岳、王晶华、刘长瑜、冯志孝等前辈艺术家领衔的97人演出团,在台连演16场,场场爆满,轰动一时,成为两岸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我当时就是个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能跟着大师级艺术家,共同见证两岸文化交流的开启,特别荣幸!”当年刚刚30岁出头的青年新秀于魁智,已经崭露头角,他主演的《打金砖》《文昭关》等戏,精彩表演赢得了台湾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高度认可。

于魁智还记得当年张学良一连来看了6场演出,并盛情邀请主要演员到家中作客,在席间连声称赞于魁智:“真是唱得好!”于魁智说:“我就是那个时候跟张学良将军建立起忘年友情的。他特别幽默,见我面第一句话就说我是他的小老乡。”1996年,张学良95岁大寿时,于魁智还受邀远赴美国为张学良寿宴献唱。后来,于魁智还在京剧《西安事变》中成功扮演了张学良。“这都缘于1993年建立的情感,京剧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正因为看到台湾观众对京剧的热爱,让于魁智在心里立下了心愿,要做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以京剧艺术为桥,连起两岸民众的同根情感。

一出《打金砖》

“每年看国家京剧院的演出,已是台湾戏迷的习惯和仪式,这份情深意切的交流铸就了一段传奇。”台湾大学戏剧系名誉教授、著名作家王安祈也是资深戏迷,她至今记得30年前于魁智在《打金砖》《文昭关》中的演出技惊四座,并表示,《打金砖》这出戏见证了时代变迁:“当年,台湾戏迷看到这出戏,都爱上了于魁智,这是一部‘定情之作。2005年,它更发挥关键作用,当时国家京剧院来台演出已准备停办,于魁智再度推出《打金砖》,拟以此与台湾观众告别。戏迷们奔走相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定要再見的呼唤,鼓舞了邀请方一路续办至今。”

今年国家京剧院访台演出,再次带来了这部让台湾观众情有独钟的《打金砖》。为了提携后辈,让优秀的年轻演员锻炼成长,此次演出由于魁智携青年新秀刘垒联合主演,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当年我们作为年轻一辈有幸被提携,袁世海和杜近芳两位大师的《龙凤呈祥》,让我和孙岳老师分饰刘备前后各半场。这次《杨门女将》《打金砖》《霸王别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我们也安排年轻演员一起登台,体现的正是薪火相传。”于魁智说,“1993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三代演员来台湾了。今年赴台演员中都有“00后”了,很多人比我儿子还小,所以已经是四代人在传承这个文化推广活动了。在两岸传承和推广京剧,我们一代代京剧人将前赴后继,继续不懈努力!”

合演《四郎探母》

1993年赴台湾演出,于魁智还跟魏海敏等台湾艺术家们同台合演了《四郎探母》,引起轰动,一时间传为佳话。“《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触动了台湾很多观众,尤其是特殊时期离开大陆去台湾的老人内心最脆弱、最柔软的一面。特别是那些老兵,泪流满面。”于魁智说,“这让我感到京剧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祖国、故土的强烈情感,让我们都很感动!”

“京剧在台湾有着辉煌的过去,很多来自大陆的前辈艺术家,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演员。”于魁智表示,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奠基人之一李少春之子李宝春,也在台湾长期致力于传播京剧艺术。“每次我们去台湾演出,李宝春老师不管多忙,一定要到剧场来看望我们,为我们加油鼓劲。”

“两岸戏曲界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京剧艺术在两岸的传播发展,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台湾观众。”于魁智说,有很多老观众一路支持他们20多年,现在又带着小观众来看戏,也有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加入。今年在台湾演完最后一场《龙凤呈祥》后,一位台湾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道:“突然想到我们和几百年前人们看的戏是一样的,物换星移,人心却不变,几百年后还是有我们大家欣赏的这出戏剧,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摘自《北京晚报》王润)□

猜你喜欢

京剧院戏迷张学良
我家的戏迷外公
小戏迷登台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新从旧中来——访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青年导演徐孟珂
丁洋澜??《小戏迷》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六爱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