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评剧艺术的几点思考
2023-12-06解诚诚
解诚诚
摘 要:评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它的兴衰直接影响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评剧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人才流失严重,要使其逐渐复苏并长久地传承下去,一是要做好评剧艺术生态环境建设;二是要谋求多元化发展;三是要做好评剧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工作。关键词:评剧艺术;生态环境建设;多元化发展;人才培养和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在国家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评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可以说它的兴衰关系到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兴艺术的冲击,评剧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人才流失严重,评剧艺术传承面临困境。如何遏制评剧这种颓势,使其逐渐复苏并长久地传承下去,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一、做好评剧艺术生态环境建设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有一定的受众群,否则便像失去了土壤的植物一样,无法成长甚至是无法生存。评剧在最红火的那些年,就是因为拥有健康的艺术生态才能迅速发展,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而可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凭借这些优秀资源反过来刺激观众群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而如今的评剧则是陷入了一种与之相反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解决评剧艺术生态的问题,才能使评剧重新走向辉煌。
当今社会是一个现代艺术流行的时代,人们更加喜欢节奏明快、简单刺激的艺术形式,而评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很难走进人们的视野。大部分人对评剧知之甚少,也就更谈不上欣赏和迷恋评剧了。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是要让评剧艺术走进学校。传统艺术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优良品格,而评剧作为经典传统戏曲就是对这种优良品格的最好表达。我们要做的就是铺设一条让艺术通向心灵的道路,帮助青少年一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热爱评剧。激发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热情、为传统艺术培养高素质的受众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评剧界应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力争在尽可能多的各级学校中开设评剧艺术欣赏课,使青少年了解评剧的基础知识,并让他们通过模仿评剧各色行当,亲身参与评剧剧目的编排、演出,充分体验评剧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对评剧的感情和兴趣。这样不但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为评剧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吸引了生力军。
二是加大评剧“文化下乡”的力度。评剧最初是诞生于北方乡村的剧种,可以说乡村才是最适合评剧生存的原生态土壤。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应当加大评剧的下乡力度,秉承“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文化理念,营造文明健康、欢乐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这样,既能对乡村振兴、树新农村文明新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以更好地维护评剧的“根据地”。
三是要让评剧走进社区街道。将评剧从舞台带到百姓身边,让百姓更方便地欣赏评剧的同时,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评剧。比如采用新颖的解说方式来使居民了解所演剧目的特色,或者演出前后请感兴趣的群众穿上行头与演员一起表演、拍照等,让评剧零距离贴近普通市民,从而使社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能够在社区和谐的环境中欣赏、体会到评剧的魅力和神韵。
二、谋求多元化发展
在寻求生存土壤、解决受众群萎缩问题的同时,评剧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是不能停止的。提高评剧自身的品位、提升评剧院团的专业水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正规剧场上演的评剧次数越来越少,就拿秦皇岛来说,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所属的小海燕评剧团更多时间是活跃在文艺下乡的表演舞台上,在正规剧场的演出次数屈指可数。剧团由于下乡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的演出功能;演员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大场面的锻炼,表演功力也会逐渐下滑。应该努力保证评剧的剧场演出次数,同时也可以几个城市之间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评剧巡演。这样做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利于剧团的发展。
另外,在今后评剧的剧本选择和编写上,我认为应适当地加大短小精悍剧本的所占比例,虽然长篇大剧最能反映出评剧的魅力、演员的功底,但有时受演出场地、人员、资金的限制,不如小剧目简便、灵活。小剧目的创作在篇幅上要远少于长篇大剧,但并不意味着创作难度的降低。小剧目不是折子戏,它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成、人物关系及跌宕起伏的剧情,这无异于是在圆桌上跳舞,十分考验作者的创作功底。对于小剧目的创作,我认为首先应注重寻找短小而又跌宕的题材,就像短篇小说那樣虽然篇幅短小却扣人心弦,同时作品在情感的抒发上一定要有爆发力,要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其次,便是在创作时多选择一些与群众贴近的生活剧,拉近剧目与观众的距离。
开拓评剧演出市场,还要遵循评剧艺术的生产规律,多吸收其他剧种的特色和优势,做到艺术上要有特点,思想上要有亮点,同时还要在市场上寻找卖点。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因其便捷性、时效性逐渐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艺术要与时俱进,艺术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评剧艺术的历史风貌和独特魅力,也是评剧未来发展传承的重要组成。
三、做好评剧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工作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一个世纪以来,评剧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从科班到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反映出戏曲的文化地位与戏曲从业者社会角色的转变。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评剧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除旧立新。以“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为特征的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长期存在,与戏曲的艺术特性息息相关。要实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转变并非是“新”与“旧”的简单替换,而应在破除陈规陋习的同时,尽力从传统中汲取经验,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优势,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方法。
另外,我们还应呼吁政府和相关协会组织加大对现有评剧人才的保护。前些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大量的评剧院团推向市场,由于评剧市场的整体低迷,这些院团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许多演员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据我所知,有的演员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的收入。这种窘境就迫使许多演员跳槽改行,许多刚毕业的青年演员也不愿再踏入评剧这个行当。这对于评剧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实事求是地讲,不说奢望让评剧恢复到最繁荣的时期,仅仅是让评剧能够正常地传承发展下去,也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维护评剧从业人员的基本利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保证现有人员不流失,保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对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多加关注,在政策、资金上多给予支持,尤其是在艺术基金申报中予以倾斜。
弘扬和传承评剧艺术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我们评剧人和有识之士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用更丰富而精彩的呈现,让世界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