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2023-12-06曹霞

南方文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本文化

我与周荣在微信上交往久矣,见面则是最近两年的事情。我两次见她都是在沈阳,在东北大地上见到东北大妞,自有“天人合一”的适意与融洽,再加上周荣直爽大气,做起事情来稳重周详,完美地诠释了“东北”气度,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

从周荣的经历来看,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与“批评家”这个工作“定终身”的。她先是当记者,后返校读研,再工作,再返校读博,再工作,再返校做博士后。这种在求学与工作之间不断往返的经验并不多见,因为她的同龄学人大部分都是从本科直落硕博,固然纯粹,但也少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周荣独特的经历为其批评工作注入了活泼泼的生命力,兼有一种明亮和开阔。她的兴趣集中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从博士论文的“路翎小说研究”到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新世纪文学片论”,再到沿此脉络而深拓的文学思潮和批评话语研究,可见出其学术生长的内部发力。

在我看来,周荣的批评工作包括三个维度: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文化观照为视野,以辩证思维为路径。三者接榫,圆融结实。每个维度说起来都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就拿文本细读来说,很多人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但在洪子诚、钱理群、赵园、陈晓明、张清华等前辈学者看来,这是重要的“基本功”:“细读文本,赖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也赖有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对细节及其含义的文化敏感。”①显然,周荣是“细读派”的“信徒”,这在她解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嘉陵江畔的传奇》、孙惠芬《后上塘书》、老藤的《辽西往事》、李铁《手工》、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孟小书《擒梦》《逃不出的幻世》等文本时得到了极大彰显,情节模块、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的分析以及文化意蕴的开掘都相当扎实。

且举一例,周荣有一篇重要文章《长子形象的文化隐喻和家国寓言——兼论蒋蔚祖》,从现代文学的“长子”书写如《家》《北京人》《四世同堂》开启论述,并将之放置到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革命史与社會史中阐幽发微,使得这一论题打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国的烙印。她以《财主底儿女们》为重心,精辟地阐释了蒋蔚祖作为“长子”所肩负的文化与家族重任,以及他在父亲与妻子之间的进退两难,“形象学”分析颇见功力。与一般研究停留于对蒋蔚祖的同情和对金素痕的厌憎不同,周荣通过对金素痕的生命肌理进行辨认,指出她代表了当时的新动向即“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与公公蒋捷三龃龉不断,主要也是因为与后者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兼容:“金素痕与蒋捷三对蒋蔚祖的‘争夺’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弑父’或情欲与金钱的纠缠,更是两种不同品格的文化争夺‘现在’中国的较量,是在日常家庭伦理层面展现的‘现代性’的交锋。”②这个结论很有启喻性,其新意和深意毋庸置疑。此处再多说一句,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从事女性文学研究的缘故,我在周荣所做的金素痕形象分析中触摸到了一种柔韧和辽阔。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里面沁濡着一份“女性读女性”的体恤与“同情的理解”。

好的批评家应该既有“生活”又有“学理”,既有感性又有思辨性,周荣显然具备这些特质,她对那些表面看起来相互对立、彼此颉颃的人事或者同一个作家的“矛盾”面向有着浓厚的阐析兴趣。比如路翎,由于她对路翎下过全面而深入的功夫,因此并不愿意停留在表层解读上,而是另辟蹊径地提炼出了路翎在“七月派”之外的“另一幅笔墨”,就是其短篇小说的“别致、灵巧风格”和“讽刺艺术”③。她还对路翎在新中国初期创作的工业题材小说进行了考察,指出他想“转型”但“不彻底”,尝试运用“新形式”但难以消化赵梅英式的“旧人物”的力量。这是个人困境,也是时代难题④。这种辩证性逻辑还体现在作家与作家的对比研究上,比如路翎与赵树理,一般人大概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但周荣却通过翔实的文本解读和批评话语的钩沉,一方面看到了他们语言风格和启蒙心态的迥异,另一方面独具慧眼地指出他们的“农民性/人民性”等书写存在着“共识”。她以路翎《嘉陵江畔的传奇》为例,指出罗云汉和兴旺、金旺、牛差差称得上是“精神孪生兄弟”,都是“革命曙光”没有照射到的“黑暗地带的封建‘余孽’”⑤。诸如此类的论述扩展和丰富了作家研究的层次与维度。而在大量阅读文本、史料和批评文献的基础上,周荣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和现实主义话语建构的论述也很绵密,这方面的工作还在发展中,但已可见出她的文学史整体观之开阔与辨析路径之缜严。

近年来,周荣作为批评家的工作还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对本地作家的关注,这显然并不仅仅属于“地方路径”的研究范畴,而是饱含着、激荡着她作为“辽沈女儿”的深爱与牵挂。老藤、孙惠芬、李铁、“铁西三剑客”,都在她的深度解析中绽放出了别样的魅力。她详细分析了老藤的《刀兵过》《萨满咒》《熬鹰》《遣蛇》等小说,指出其写作深深根植于现实土壤中,具有“守正”“纳新”的特征,而她提出的“内视角与外视角”的组合叠加、“问题小说”框架等也是老藤研究中别具一格的思路。对于孙惠芬,她展开了“女性/乡土性”的双重观察,不但在《后上塘书》等众人关注的作品中读出了新意,也在《保姆》等少人注意的文本里倾注了深情,不乏独到的见解,比如她将翁惠珠的两难选择概括为“在乡土文明附着的‘无尽的关系’与现代性所昭示的‘无穷的远方’之间突奔、徘徊、撕裂,甚至毁灭”⑥。我认为,“无尽的关系/无穷的远方”这组词甚至可以用来描述或解释中国当代乡土叙事需要面对或处理的内在冲突。我相信,随着她的研究持续展开,这种具有理论与思想色彩的“发现”和“发明”还会大量涌现。

从这些工作中,可以看到周荣在“学理性研究”与“作家作品论”两方面均有建树,这不容易。众所周知,现当代文学因与20世纪中国历史与当下现实联结紧密,往往要求批评家既要有历史认知的深层积淀,又要有与时俱进的美学敏感,而这两方面很多时候难以友好兼容。就此而言,周荣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性,当然也意味着她拥有丰富的言说空间。我以“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来描述她多年来的进路状态,这里头也包含着我的一份期待。

【注释】

①赵园:《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272页。

②周荣:《长子形象的文化隐喻和家国寓言——兼论蒋蔚祖》,《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

③周荣:《“另一幅笔墨”——路翎短篇小说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9期。

④周荣:《不彻底的蜕变——“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及其工业题材小说》,《文艺论坛》2021年第6期。

⑤周荣:《语言的“政治”: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发展路向的一种考察——以路翎和赵树理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周荣:《想象“农民/人民”:对二十世纪革命文学的一种考察——以路翎与赵树理为中心》,《百家评论》2021年第4期。

⑥周荣:《身份、视角及文本——老藤乡土小说的多重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周荣:《在“无尽的关系”与“无穷的远方”之间》,《长江文艺》2020年第2期。

(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谁远谁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