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的对比
2023-12-06曹秀平
曹秀平
[摘 要]文章通过对比唐代教育与当代教育,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新教育政策的出台,中国当代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将家国情怀融入价值教育中;强调生本理念;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新技术手段的开发与运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唐代教育相比,当代教育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些许不足,需要继续改进。
[关键词]生本理念;古今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转型;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4-0026-04
唐代教育以完備及成体系著称,而细察之下,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教材的限定使得士子创新活力丧失;功利式的教育使得部分士子贪图功名利禄而缺少家国情怀;偏门的考题更使得士子无所适从。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成功转型。新时代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新时代强调培养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全面的正向引导。目前,在诸多教师同行的努力之下,新时代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有部分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此唐代教育和当代教育,以期对当前教育作一些补正。
一、唐代教育之弊
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经过删改校定的《五经正义》正式颁行,此书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教育理论,且能博采众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然而,自此书被定为官方教材后,其思想活力很快丧失,逐步沦为限制士子创新能力的古板书籍。自此,士子解经必以其中注疏为主,丝毫不敢另立他论,并影响了自唐至宋的教育理念。这并非此书注者的原意,但《五经正义》对学术发展的扼制,对创新思维的阻滞是毋庸置疑的。
《五经正义》的颁布以及被公布为钦定教材,这无疑反映出唐代及古代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将专制统治的维系放在第一位。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学术思想的进步并不在封建统治者考虑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唐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而统治者需要的人才往往以服从为第一要务。“天地君亲师”等伦理规范的概念深深根植于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之中,有创造力、思维活跃以及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往往不被纳入教育系统。因此,唐代教育首要的缺点就是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除此之外,“温卷”及“释褐试”均对唐代教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唐代的科举,礼部试不糊名。因此,知贡举等朝廷官员会参照考生与朝中官员的姻亲关系以及考生在文坛名气的大小来做出选择。“安史之乱”前,官方钦定的进士名额较为稀少,考生往往将自己平日里写作的文集,取其精华部分汇编成册,再由名人显要将此册投递至主考官处。此中亦有颇多讲究,如避宰相讳、避自身家讳、避国讳等。“温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代文学创作:士子为提高登榜概率,在选词摘句上细细推敲,慎重斟酌。甚至《传奇》《玄怪录》等作品或也与“温卷”有一定关联。然而,此事也存在颇多纰漏及不公之处,以致取士不公、取士不才。
另外,主考官多为都内有文望之士,京畿士子多往来于都内,在人际交往方面拔得头筹。而南部、西北部偏远地区的士子在京城一无根基二无人脉,如果性格方面再稍有内向,那即使身负万般才学,想要中举夺魁仍有颇多不易。此外,士子即使状元及第,也不能立即入仕,“而是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也就是任职资格。是不是真能做官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1]。
“释褐试”更有诸多不公之处。士子在历数年读书路得以登榜后,并不能直接获得官职,还需通过一道“关试”,即由吏部主持的“释褐试”,通过此试后才可以除官。如未通过“释褐试”,则需三年后再来。
“释褐试”的选择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辨证 ;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2]。后三点分别考查了口才、行文能力以及法律知识及判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及实用意义。而第一点,“一曰身”,即样貌好、颜值高,以“国字脸”为优,且“颜值”在这四项中是较为重要的判别因素。换言之,即使熟稔律法、精通断案、能言善辩且书法遒劲有力,但若样貌丑陋、不堪入目,没有“官相”,大概率也无法通过“释褐试”,无法做官,造福一方百姓。
二、当代教育的进步
和唐代教育相比,当代教育在诸多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代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公平。国家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而唐代教育的国学、太学、四门学中,“国学和太学对入学者的身份有一定要求,普通人并不能入学,也无从修习大部分经文”[3]。先圣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当代教育显然做到了。
除此之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照顾颇多,贫困学生可以申领补助金,无论是高中生活费还是大学学费,都可以通过申请获得无息低额贷款,只需要在工作后偿还即可。
当代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培养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强且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精尖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笔者所在的高中而言,学校常举办一些英文交流活动,如英语口语角、英文阅读汇报展、英文话剧表演等,也会邀请一些英文专业的毕业生回母校作英文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英文交流活动,关注时政新闻。虽身处西部小镇,但学生的精神面貌非常好,部分学生还能在宿舍用英文与舍友进行对话,且能总结对话中的语法错误。与唐代教育相比,当今学子抛弃了过去的“天朝上国”思想,能以平等谦和的态度批判地接受他国文化,这使得当代学子更有机会成为综合型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认识日益受到重视。在当代教育中,化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及自然界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在化学课堂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情感体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重视,这为化学课堂与爱国教育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此情形下,将范旭东、侯德榜、袁翰青等爱国化学家的事迹在课堂中穿插讲述,能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实用性及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爱国化学家是如何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并结合当地一些从事化学教育的先进教师个人事例为学生提供精神榜样,号召他们学有所用,为祖国、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另外,教师还应结合社会时政热点及新政策下的教育大纲,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目前国家的实力以及面临的一些短期困难,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教育中,家国情怀是永恒的主题,爱国爱党是永远的真理。
心理教育也是当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前社会,部分学生受到一些不良刊物或影视作品的影响,对教师的管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系统的思考体系,尚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各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也都择选通晓心理教育、有亲和力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完全有能力处理好各班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与唐代教育相比,当代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新时代生本理念下,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但“在教育实践中,家国情怀教育在内容上对儒家经典挖掘和转换还远远不够,而且家庭和学校等各培育主体的责任还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4]。除此之外,心理教育仍是当代教育中急需加强的重点,仍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大力支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教育部门不断深化对教育的改革。从“211”“985”到“双一流”,再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当代教育无疑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抓住新時代的机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又不忽视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及独立学院转设等工作。动态推进的“双一流”建设工作更是新时代的创举,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只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杜绝腐败现象,才能创建世界一流高校。
此外,在高中教育方面,国家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择选及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队伍在新时代愈发专业化、精细化,教师素质也逐年提高。教师不仅能带领学生走进课堂,还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课本,为学生讲解本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学生从实地中体味独具魅力的乡土情怀,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5]。
近年来,随着各项教育规定的出台,教师心理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展开,绝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用心教育,关爱学生,教师的薪酬待遇也逐年提高。教师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工作积极性高涨,他们茶余饭后讨论得更多的是教育方法及教育心得。
在教学技术与设备方面,随着教育部逐年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诸多中学的实验器材、体育器械得到了补充和完善,由此,可以开展信息技术比赛及各种体育竞赛。过去,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在学到“高锰酸钾制氧”的相关知识时,踊跃地想要亲自动手试验,参与制氧活动。但部分学校由于实验器材不完备,化学实验室还没有完全建立,教师无法满足带学生去实验室参与用高锰酸钾制氧试验的需求。现在,学校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不但添置了许多新的实验器材,而且建立了完备的化学实验室。自此,学生不会再为没有条件做化学实验而感到懊恼,在面对化学公式时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仍有差距,但学生、教师的精气神早已焕然一新。
三、余论
唐代教育主要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忽视实用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只懂得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代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当代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除学术及实践能力之外,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唐代教育本质上仍是贵族教育,其教育体制存在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只有富贵人家及士族子弟才能接受优质教育,而普通百姓大多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接受教育。这样的社会现实加剧了贫富差距。当代,政府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够接受教育。政府还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并从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唐代教育更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当代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多项法律法规,确保各级学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校及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代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调适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更全面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总体上看,当代教育不仅重视教育的机会公平,而且更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职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资力量的调配及教育基金的支持下,西部地区的教育必然会更上一层楼,当代教育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志伟.唐代的“释褐试”和“身、言、书、判”[J].中学语文教学,2017(3):85-87.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71.
[3] 王文丹.功利化教育的研究:以唐时教育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2):8-10.
[4] 张旸,张媛.家国情怀教育的现代意蕴及其实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51-60.
[5] 赵彤,郭双宏.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