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鸽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措施
2023-12-06刘建兵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文│刘建兵(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855年,Escherichia分离并描述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它构成了所有温血动物大肠中主要的需氧微生物菌群。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菌所引起的禽病总称,其中危害严重的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全眼球炎、气囊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与关节炎等。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包括禽类肠管的常在菌。其特征为败血症和剧烈腹泻,严重时可脱水,可引起幼禽大量死亡与发育不良。一般在每克肠内容中有70万~100万个大肠杆菌,通常不足以引起动物发病。只有在机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或有应激因素存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有可能并发或诱发大肠杆菌病,观赏鸽、信鸽亦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养鸽业向规模化、高密度化养殖发展,大规模养殖逐年增加。鸽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研究鸽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措施,对养鸽过程中降低大肠杆菌疾病的传播,挽回鸽养殖业的经济损失,促进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鸽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1)试验样本。无菌采集病死鸽子的肝、脾和肾,放于4℃进行保存。
(2)主要试剂。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革兰氏染色剂、药敏纸片,头孢曲松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药敏试纸、去离子水。
(3)主要仪器设备。眼科剪、酒精灯、恒温培养箱、载玻片、接种环、吸水纸、显微镜、无菌镊子。
2.方法。
(1)病情调查及发病情况。发病鸽子日龄、用药情况、免疫情况、治疗经过、死亡率和发病率等。
(2)临床症状及诊断。主要观察排粪状态、精神状态、皮肤病变、采食量和饮水量等。
(3)病理观察。主要观察心脏、肾、关节、气囊、气管、脾等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4)细菌分离与鉴定。眼科剪使用酒精灯烧红消毒后,等待1分钟后,将肝的表面组织按长方形剪开,揭开表面组织,使用灭菌后的接种环蘸取剪开后里面的组织液,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进行划线培养,脾和肾的细菌分离方法参照以上方法。接种完成后做好标记,放到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小时。
18小时后培养基长出菌落。取载玻片,在其中间表面滴加1滴生理盐水,使用接种环挑起单个菌落,在滴入的生理盐水中搅拌均匀,使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固定,开始进行革兰氏染色。在玻片中滴加2滴草酸结晶紫溶液染色1分钟,使用水冲洗干净,滴加2滴碘液覆盖上面1分钟,使用水冲洗干净,用吸水纸将水分吸取干净,滴加2滴95%的乙醇脱色20秒,使用水冲洗干净,再使用吸水纸将水分吸取干净,滴加2滴番红染色液复染1分钟,用水冲洗干净,用吸水纸将水分吸取干,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形态特征。
(5)药敏试验。将上述单菌落进行纯培养后使用十字划线法将菌落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将药敏片用无菌镊子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的表面,要注意药敏片之间的距离要相等。贴好后放到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小时,观察结果,测量抑菌圈大小。判断标准参照CLSI M100-S20(CLSI,2010)(极敏:抑菌圈大于20毫米;高敏:抑菌圈直径为20~15毫米;中敏:抑菌圈直径为10~15毫米;低敏:抑菌圈直径小于10毫米)。
二、结果与分析
1.发病情况。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某鸽场饲养鸽15000羽,采用离地面架空养殖。该场鸽群出现个别鸽炸毛,精神状况差,嗉囊料少,排黄白色稀粪便,每天都有零星死亡,并在随后的几天内鸽群的发病率增多,死亡率亦增加,死亡高峰时每天死亡数可达几十只。在整个疫情期间,表现临床症状的病鸽发病率达21%,死亡率为15.6%。
2.流行病学调查。
(1)病史的调查。本病以前每年均发生,发生时间多为2~6月。
(2)饲养环境的调查。该场鸽公棚内垫料潮湿、结块,通风不良,鸽群通棚混养,养殖羽数偏大,运动场乱、脏,饲养过程中粪便直接接触鸽体。
(3)天气情况。在安徽皖南地区,4月多为温差大、湿度大,空气流通性差等,这是促使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3.临床症状与病变。公棚技术人员观察病鸽临床症状表现如下:鸽体干瘦,个别鸽炸毛,精神状况差,嗉囊料少,排黄白色稀粪便。因菌株、数量、鸽的体质、年龄及侵害部位的不同临诊表现有所不同。肠毒血症或肠道外局部感染可引起气囊炎、眼炎、腹腔炎等多种炎症。少数呈败血症可引起鸽的心包炎,肝周炎。临诊见到以下几种类型。
4.病理剖检变化。对于该发病鸽群,笔者共剖检4只病鸽和病死鸽,观察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记录如下。
病例1:鸽体消瘦,剖检可见嗉囊内有未消化食料,有特殊臭味,肠道充血、出血,十二指肠最严重,脾肿大、色深,有时腹腔积液。心包、肝周及气囊覆盖有淡黄色干络样物。肠系膜粘连,有黄色干扰物(见图1)。
病例2:鸽体消瘦,剖检可见胸、腹气囔,囔壁增厚内含黄白色干酪样物。
病例3:鸽体消瘦,输卵管增粗,管内蓄积白色干酪样渗出物,肝出血、发黄,心外膜出血,腿部肌肉出血,盲肠内有出血点,头颅出血,胃内容物发绿。
病例4:鸽体消瘦,可见肾肿大、充血。心包膜混浊,心包积液有淡黄色液体,心肌松软,肝呈铜绿色。有时可见患鸽突然死亡,肌肉丰满,嗉囊内充满食物,肠道出血,肌胃角质层呈墨绿色。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病程稍长者,其他脏器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附着。(见图2)
◎图2 肾肿大
5.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在LB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灰白色,中间隆起,菌落光滑比较湿润,未见其他不同形状的菌落。
经镜检,发现其呈短杆菌,阴性(见图3)。
◎图3 细菌染色特征
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疾病。经实验室剖检诊断,病原革兰氏染色显示阳性,菌群颜色呈红色。最终确诊为大肠杆菌疾病,临床表现有肠炎、脐带炎、全眼球炎、气囊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与关节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病变症状,部分病鸽有急性败血症出现。
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恩诺沙星抑菌圈14毫米,多粘霉素抑菌圈12毫米,氯霉素抑菌圈11毫米,丁胺卡那抑菌圈10毫米。
◎图4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三、治疗
1.治疗原则。该场治疗鸽大肠杆菌病采用密度、清洁和科学调配粮食相结合的原则。另外要加强管理和做好消毒工作,提高鸽群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
2.病鸽隔离及对环境、用具等消毒。对病鸽和健康鸽进行分群饲养,同时改善鸽舍环境,合理通风透气,保持适宜舍温、湿度,对舍内进行全面清扫,清除粪便及垫料,及时扩栏,降低饲养密度,对运动场表层进行翻新。对食槽、饮水器等用具清洗,并用1∶500“菌毒灭”( 聚维铜碘溶液)消毒。
3.治疗方案。
(1)大肠杆菌众多的血清型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为疾病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做药敏试验。
(2)抗生素的最大特点是作用的非专一性,这种特点常常造成动物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进而导致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所以在病鸽恢复期应注意微生态制剂和多种维生素的使用,帮助鸽体优势菌群的恢复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3)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丁胺卡那霉素(氟六甲+肠痢新)按说明量配比,全天饮水,连用4天,死亡减少。就目前而言,丁胺卡那霉素效果优于其他众多抗生素。在大肠杆菌流行或严重发病的鸽棚应用自家苗预防效果较为理想。
四、讨论
1.诊断。本次诊断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及鉴别诊断等手段初步诊断其为疑似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发病鸽群的鸽舍环境潮湿,通风换气不良,养殖密度大;临床表现为病鸽体干瘦,个别鸽炸毛,精神状况差,嗉囊料少,排黄白色稀粪便,不爱活动,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黏连在一起;在病理变化上主要表现为两侧肠道浆膜、黏膜充血、出血、肿胀。上述特点与鸽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采用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确定本次诊断的病例为鸽大肠杆菌病。
2.病因。鸽大肠杆菌病的途径是种鸽(父母鸽)带菌,将病原体垂直传给下一代雏鸽;种蛋被大肠杆菌所污染或在孵化期间大肠杆菌经蛋孔侵入蛋的内部;接触传染可通过鸽的相互接吻、集鸽,或经污染的日粮、饮水、垫料、排泄物及尘埃(鸽舍灰尘每克含大肠杆菌10万个或更多)等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泄殖腔及皮肤创伤途径侵入体内。
笔者认为该场鸽公棚内发生鸽大肠杆菌病有以下几个因素。
(1)温度与湿度。该次鸽群发生鸽大肠杆菌病正处梅雨季节,此期间本地长期降雨,气温逐渐提高,早晚温差大,为鸽大肠杆菌病传播诱发提供有利的条件。
(2)卫生与消毒。由于饲养员对鸽大肠杆菌病的认识不够,卫生、消毒不够重视,易对场地、饲料和饮水造成污染,空气粉尘污染,从而容易导致鸽大肠杆菌病的暴发。
(3)光照通风。光照强度和通风方式也是促使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鸽舍采光条件不合理,粪便潮湿清理不及时,通风不合理,鸽棚湿度大。
(4)养殖密度。由于通棚养殖,饲养密度过大,合理分栏,适宜的养殖密度可有利于鸽群保持生长运动状态,减少个体之间差异过大,从整体上提高抗病能力。
(5)饲养方式。不同饲养方式导致感染鸽大肠杆菌病的机会有显著差别。在应激因素方面,应激反应不仅有利于鸽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而且还促进鸽大肠杆菌病的恶化。应激反应包括饲料改变、气候变化和营养失调,鸽群受到人为惊吓等。因此,保持适宜的环境,减少应激,也利于克服鸽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3.防治建议。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应激因素。鸽大肠杆菌病多发于饲养管理不良、营养较差的鸽群;选用优质的配合饲料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可使鸽群正常发育,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饮水器要每天清洗、太阳光照射。及时调整饲料配合方案,特别在鸽感染鸽大肠杆菌病期间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益生菌。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消除应激因素,日常饮水应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尤其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做好保温工作,避免风寒和噪音应激因素诱使该病的发生。
(2)加强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保持鸽棚清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饮水器、食槽、巢盆等清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在饲养中要特别加强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粪便对饲料、饮水的污染。经常用热水或热碱水对各种料桶、饮水器、栖架进行清洗消毒,定期清理运动场下的粪便,换以干净的混有熟石灰的黏土。此外也应对饲养员所用的器具和饲养服进行定期消毒,严格限制交叉使用,防治病原传播。
(3)注意鸽棚干燥、通风,严防潮湿拥挤。鸽大肠杆菌病最易发生在2~6月,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梅雨季节,鸽舍要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鸽棚潮湿、适时通风换气,降低鸽舍有害气体,稀释病原菌浓度,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及疫苗接种预防。用于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有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小檗碱、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B等。另用滴眼液对病鸽的眼部进行滴眼治疗。其方法是每支8毫升的“氯霉素滴眼液”(含20毫克氯霉素)内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每支含5毫克)一支,混合后用七号注射针头给病鸽滴入眼内,每次每侧病眼滴入两滴,每天4次,连续用到病鸽眼部康复为止。在饲养工作中应提倡穿梭用药、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等多种用药方式,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但抗药性的出现给防治该病带来极大的挑战。正因如此,采用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发生的重要方向。
五、总结
笔者对鸽死亡病例进行剖析,通过相关试验和鉴定方法查明病因。此案例对鸽大肠杆菌病防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饲养管理应控制密度、合理通风采光,规范饲养管理,科学合理地调配饲料,保持洁净卫生,对控制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和传播有一定效果。定期接种疫苗,做好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生鸽群异常,应立即请兽医人员诊疗,及时控制疫情传播扩散,降低病死率,预防继发性感染,全面提高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