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策略
2023-12-27吴林键云南省陆良县板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文│吴林键(云南省陆良县板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牛养殖是畜牧养殖的常见类型,对拓宽农村创收渠道、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牛养殖过程中,如果引种工作不规范、饲养管理不到位、消毒防疫不及时等,极易导致牛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牛呼吸道疾病主要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流涎流泪、眼鼻分泌物增多等为临床表现,具有高致死率、高发病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牛呼吸道疾病日益呈高发态势,并且病原也逐渐由单一感染向混合感染转化,在无形中增加了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难度。因此,探讨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分析
1.感染因素。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素主要有3种,即支原体、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其中细菌性病原又可分为肺炎克雷伯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毒性病原又可分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
(1)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引发,是一种高发于犊牛群体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没有明显的下呼吸道症状,具体表现为泪斑、鼻孔分泌物增多、咳嗽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致死率和感染率都相对较高,致死率可达20%以上,感染率可达60%~80%。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多发于秋冬季节,牛、马、绵羊、山羊是该病的易感动物,均可携带、传播该病。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牛近距离接触患病牛或带毒牛污染的垫料、饲料、分泌物、气雾等即可感染该病。
(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世卫组织划定的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之一,该病主要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引发。牛在感染该病后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具体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增多、流鼻涕、体温升高等,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死亡率不高,但如果继发感染黏膜病,患病牛致死率可达100%。妊娠母牛感染该病后还会出现滑胎、流产等繁殖疾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任何性别、年龄、品种的牛均可感染该病,尤其是1 ~2 岁的牛最易感。该病主要通过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发于秋冬等寒冷季节。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牛群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达90%以上。
(3)牛副流感病毒。牛副流感病毒是引发牛副流感的病原,牛如果单一感染牛副流感病毒,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病牛可能会出现轻微一过性的呼吸道症状。但牛副流感病毒极易与其他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等混合感染,从而导致患病牛病情加重。牛副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传播方式主要以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为主。健康牛通过接触患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患病牛污染的水源、饲料等即可感染。除此之外,母牛与犊牛之间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4)巴氏杆菌。牛巴氏杆菌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该病潜伏时间较短,通常呈急性经过,具体表现为内脏广泛性出血、体温升高、肺炎等,最终可呈出血性肺炎、败血症经过等。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也是牛呼吸道常在菌,在牛正常状态下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具有致病性,但当牛处于非正常状态下(如饲养密度过大、天气骤变、缺料、缺水、长途运输时)多杀性巴氏杆菌才会表现出致病性,引发牛感染巴氏杆菌病。牛巴氏杆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灰尘、飞沫等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小范围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特性,但夏、春季节的发病率会相对较高。在正常情况下,多杀性巴氏杆菌无法在干燥的地方存活,仅能存活2~3天,而在牛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中能存活4~10天,在病死牛尸体中能存活一个月以上。
(5)肺炎克雷伯菌。牛肺炎克雷伯菌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发病率,可以引发牛乳房炎、脑膜炎、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疾病。肺炎克雷伯菌类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牛正常状态下不具有致病性,而当牛处于免疫力低下或应激状态下会迅速侵入牛呼吸道黏膜,导致牛感染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增加了牛肺炎克雷伯菌病的防治难度。除此之外,肺炎克雷伯菌的易感动物较多,鸡、鸭、牛、马等各种禽类及家畜均可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部分也可通过皮肤和尿道感染,通常呈散发性流行,缺乏明显的季节性。
(6)曼氏杆菌A1型菌株。曼氏杆菌A1型菌株是引发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的病原,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是一种对牛危害非常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临床上主要以腹式呼吸、纤维素性肺炎、脓性鼻液、高烧不退等为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血性曼氏杆菌A1型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平常存在于牛上呼吸道,当牛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发病。所有年龄、品种、性别的牛均可感染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尤其是犊牛发病率最高。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病通常呈散发流行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天气突变时发病率最高。
(7)支原体。支原体是引发牛呼吸道综合征、长期性肺炎的病原之一,临床上可以引发犊牛慢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等症状。牛在感染支原体后,一般在14天后发病,多发于7日龄左右的犊牛,具有高致死率、高发病率等特点。牛在感染支原体病后,即使痊愈,体内的病毒也会存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该病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垂直或水平传播。
2.非感染因素。牛呼吸疾病的发病原因除了感染因素外还包括非感染因素,所有能导致牛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常见的非感染因素包括急性代谢紊乱、饲养管理改变、环境阴暗潮湿、饮水供应不及时、天气骤变、灰尘纷飞、长距离运输等。除此之外,牛本身的一些特性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等也会对该病的发生率产生直接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体重大的牛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低于体重小的牛,成年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犊牛,母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公牛。
二、治疗方法
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因不一,因此,在治疗牛呼吸道疾病时要根据具体病因对症治疗。在治疗病毒性病原引发的牛呼吸道疾病时,可以为患病牛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并在患病牛饲料、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电解多维等,以此来增强患病牛的自身免疫力。除此之外,为防止患病牛出现继发感染现象,还要为其饲喂适量的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在治疗由细菌性病因或支原体引发的牛呼吸道疾病时要及时开展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敏感药物。常见的敏感药物主要包括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为了避免抗药性,最好选择2~3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与此同时,要做好患病牛隔离及病死牛无害化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牛呼吸道疾病的进一步扩大,对其他健康牛造成感染。
三、预防措施
1.规范引种工作。病牛从外引入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防止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养殖人员必须对引种工作予以规范。一是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基本原则,尽量不从场外引种;二是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或改良品种特性不得不从外引种时,必须严格控制引种环节。引种前需要全面调查引种地点,确保引种地点近期未发生过呼吸道疾病和其他传染病;引种过程中要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合理控制运输密度,同时要为牛群提供充足的饲料、饮水,确保运输工具通风顺畅,以此来减少牛群应激现象发生;引种后要对新引进的牛只隔离饲养2~3个月,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在确保牛只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与原有牛群混合饲养。
2.做好饲养管理。养殖场饲养管理的好坏会对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一是要根据牛群性别、年龄等合理分群,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确保牛群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二是要根据牛群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三是强化卫生消毒,除了要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外,一旦养殖场发生牛呼吸道疾病,养殖人员要立即将患病牛隔离,同时运用5%氢氧化钠溶液对运动场、卧床、过道等进行彻底消毒,运用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带牛消毒。对于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死牛要严格按照防疫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牛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具体包括牛副流感、牛巴氏杆菌、牛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牛一旦感染此类疾病,轻则会导致产肉增重放缓,重则甚至会引发死亡。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牛呼吸道疾病加强防控,而一旦发现牛群感染呼吸道疾病,要立即根据其发病原因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