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田间播种“希望”
——记山西省作物学会秘书长王创云

2023-12-06本刊编辑王振德

天工 2023年21期
关键词:希望田间山西省

本刊编辑 王振德

人物简介:王创云(1976—),男,中共党员,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山西省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作物学会秘书长,山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玉米岗位专家,山西省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秘书长,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16 项,其中国家级3 项。获省部各类奖项12 项,鉴定成果4 项,审定品种7 个,授权专利3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山西省人事厅、科技厅、省科协、发改委等单位项目评审专家。

有一篇写王创云的文章以“两腿泥满手茧 推项目促增收”作为题目,我很难将此与那个说话温文尔雅、满身书卷气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熟悉王创云的人都认为这个题目概括得非常精准。他自己也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农民。”等真正了解他之后,才发现这个“农民”不简单,他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专家交流玉米的种植技术,能坐在实验室里与团队成员搞高精尖研究,也能卷起裤腿一头扎进地里查看苗情。

农民的舞台在田间,王创云认为自己的舞台也在田间,他们一样深爱着土地。土壤的湿度、肥力以及所处的环境,王创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通过测定和不停走访,将这些形成数据。当这些数据了然于胸后,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这些数据。王创云所要做的就是让科技的力量在每一片土地上充分体现。

种地靠天收,这是每一个农民的无奈。农民将种子与汗水一同种下,然后内心就开始了煎熬。有时候风调雨顺,人们在田间地头津津乐道;有时候旱涝不均,人们见面都唉声叹气。但是人们从未放弃,总是想着各种办法,争取着让土地长出个好的“年景”来。

农民盼望的,就是我们党所关心的。25 年党龄的王创云,作为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名党员干部,连续多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是了解农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多年来,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在各地往返,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再到产业化建设,全过程注入科技的力量,真正用科技为农业赋能。

2008 年,王创云在清徐县王答乡、集义乡、徐沟镇、孟封镇、西谷乡、柳杜乡6 个乡镇组织实施了737 公顷“先玉335”高产综合栽培技术项目。当年,6 个乡镇737 公顷玉米生产田总产量831.03 万千克,比前三年总增产了108.44 万千克,总增产值151.82 万元。

2015 年,王创云主持国家“十三五”行业专项课题“东部丘陵区玉米小麦艺机一体化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升与应用(黄土高原小麦玉米油菜田间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在五台县建立集保墒、施肥、密植种植方式于一体的旱地玉米高产标准化试验核心示范基地67 公顷,推广335 公顷,技术辐射应用3 350公顷。

2021 年,王创云带领科研团队奔赴晋中市长凝镇等地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对晋中市蔺相红种养专业合作社藜麦选种、营养强化种植等技术进行了专门指导。

2022 年,王创云带领团队成员赴寿阳县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农业防灾减灾保秋粮丰收工作。

这些记录,这些报道,都是王创云带领团队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王创云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写道:“施展本领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只要在土地上耕种,总会收获无数的希望与未来,或许这就是王创云深爱土地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做农业,你一定要到生产里面去,它真正的战场在生产里面。”王创云也很认同这一观点,这样的认同是农业科研战线人员的自觉,只有亲身体会一粒种子的发芽、生长,只有切实体会一方水土,沉浸式地感受,才能体会到农业对于国家、人类的意义,才能明白农业是为全球谋福利的事业。

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一种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是这个时候,王创云就会充满力量。要想把这个力量传递下去,就要让自己团队的每个人产生同样的体验。因此,王创云将自己的课堂搬到了田间。当然这不是王创云一时兴起,这是他经过长时间考虑的结果。

将课堂搬到田间,因为土地是辽阔的。炽烈的阳光,碧绿的原野,朴实的农民……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尤其是辽阔的土地,让他们有了广阔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

科研实验

送技术到田间地头

学会先进工作者代表颁奖现场

阳高县田间技术指导

亲自指导团队人员进行室内试验处理

将课堂搬到田间,因为土地是生动的。在课堂上的学习,看着那些文字的表述,很多同学无法理解或者是没有深刻的感受。来到田间,真正感受到一粒种子从种下到收获,甚至到出售,虽然也会面对很多的未知,也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砺,但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就是要以知识为武器,为它的生长提供保障。不是小时候作文中,一粒种子总会长成参天大树,也不是一粒种子种下总会带来收获,而是一粒种子种下,土壤、阳光、水、气候、虫害等就参与进来了。它们的参与让农业成了最复杂的学科,而在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中,抽丝剥茧,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将课堂搬到田间,因为土地是包容的。这些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总能让王创云想起自己。当初自己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刚刚从大学毕业,便一头扎到基层做技术服务工作。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不能切实解决问题。但是王创云不认输,就在土地上学、土地上看,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乡亲们看着、听着,总算认可了这个小伙子。王创云将学生带到田间,就是希望学生不要走上他的路子,而是要在地头积累经验,能够学用贯通,这样才能作用于农业,造福于农民。

这样的授课也有学生不理解,但是在王创云的身体力行中,在一次次帮乡亲们解决问题后,在一次次将实践经验用到实验中成功后,学生们开始慢慢地理解,开始慢慢地热情于与土地亲近了。

从来都没有简单的成功,只有不断的积累。正如王创云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写的:“心怀感恩,不忘传承。”只有通过一代代农业科研人员对土地的丈量,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是最复杂的高科技。越是了解农业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深入。常年摸爬在土地上,总是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来说,就是用专业的知识攻克它。这种一旦攻克就能解决切实问题的项目,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跳到了面前。

如果有人仔细地盘点王创云这些年来完成的课题、项目、专利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就会发现他的研究涉及农业的很多方面,他的团队也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就。这些似乎是不成体系的、不成规模的研究,在王创云眼中恰恰是完整的。他是以一个农民的视角,来看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试验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中,哪些是需要攻克的,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王创云就带领团队全力以赴。

当一个个课题被攻克,一篇篇学术文章成功发表,这些从地头田间积累的经验、做的记录,通过科学的总结,转化成一组组准确的数据。随着自己与团队简介中所写的内容越来越多,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面对这些荣誉,王创云说:“我必须以更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

正如王创云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写的:“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号角,作为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名党员干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猜你喜欢

希望田间山西省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