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巧立意,去芜存菁炼素材
——怎样选材
2023-12-06◎吴焕
◎吴 焕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源于自身经历、融入思考感悟的题材永远是新鲜而有价值的。但是总有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平淡,找不到值得写的事情,认为普通的生活素材,在考场中拿不了高分。正是因为这样,生活中的不少材料就在这样的“以为”中被忽视了。其实,作文最重要的是用好生活中的素材。不同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一个苹果,大多数人会用“红的、甜的、长在树上的……”来形容它,但有人却说“苹果吸收阳光雨露的精华,奉献甘甜美味的果实”,还有人说“把苹果切开,圆润的外表下是一颗花一般美好的心”。我们的作文也是如此,相同的生活、相同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一、写作范例
下面以一个同学的作文为例,说一说如何在生活中选择材料,巧立深意。
中秋
◎蒋钦晨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中秋了。学校放假,我回到了家里和家人一起过中秋。
晚饭后,爸爸提议,一起去婺江边走走。我反对,因为还有作业没完成。妹妹不肯,软磨硬泡地,一定要拉我同行。我很无奈,不过,很快自我安慰:我一直住校,很难得一家人能在一起,就当补偿吧。想来在茶余饭后的闲适之中,家人同去婺江之畔领略美丽的夜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爸爸妈妈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妹妹一蹦一跳地跑来跑去。妈妈嗔怪地喊:“小心点,别摔了!”月亮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就似闪亮的鱼鳞。江畔的灯光柔和地照在家人的身上,高矮不一的影子在江坝上跳动。
江畔的那条柏油路上,两旁绚丽变幻的灯是那么闪亮。我清晰地看见了江面上荡起了一层层的涟漪。顺着水波的方向,我向前看去,呀,不远处的江边竟然还有老人在垂钓!他头戴一顶小帽,穿了一件长袖,蹲坐在江边,骨瘦如柴的手里握着一根钓竿,另一只手里,食指、中指之间,夹着一根燃烧的烟。他用力一抛,钓线便游龙般飞舞,落入江里,江面泛起一圈涟漪。
“哥,快来看,爷爷在钓鱼呢,桶里有好几条呢!”妹妹兴奋极了。我笑笑,也跑过去,摸摸她的头:“下次有空,我也带你来钓。”“哥哥不许耍赖,不要一上学又把我忘记了。现在我一个礼拜才能见到你一次,而且每次你一回来就躲到房间里做作业,都不陪我。妈妈说,以后你考上大学,回来的次数就更少了。”
我一怔,是啊,我一天天成长,终有一天要离开家人,飞向自己的天空。能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还有多少呢?我看着迎面走来,略显苍老的爸爸妈妈,忽然有些莫名的忧伤,我拉着妹妹的手,看着她说:“放心,哥哥一定不会忘记的。”
月亮把我们一家四口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牵着妹妹的手,暗暗告诉自己:珍惜家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伴他们……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王采芷教授将OSCE应用于二技护理学生(在长庚和台南护专等中专学习3年后考入大学的学生)身体评估检查与评估课程中,因为二技学生参加过临床实习,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以OSCE代替传统技能考试,要求学生进行症状评估,考查病史访谈、身体检查与评估诊断能力,结果表明OSCE能加强学生身体检查与评估能力的临床运用,避免学生因单纯技术训练而觉得重复学习的情形。
这个中秋让我更懂得了团圆的意义。
作者将自己和家人在中秋夜到婺江边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记录下来。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文章的主题是“中秋的意义在于陪伴和珍惜”。常规来说,这类立意是大多数同学见到“中秋”二字便会想到的,如此行文便易“泯然众人矣”。同时,也极易在选材的时候用力平均,没有高潮,读起来平淡无奇。况且,文中的钓鱼老人与主题“陪伴和珍惜”关联不大,只是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如何将一家人散步的日常小事写得更具有生活意蕴呢?我们不妨学一学教材:莫怀戚的《散步》,记叙“我”带着母亲和妻儿到郊外散步的事。儿子想走小路,母亲愿走大路,发生了分歧。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母亲却遵从了孙子的想法。最后,“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稳稳地走。立意:人到中年,会担当起承上启下的重任,尊老与爱幼,会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写散步中的一件小事,作者着眼于处理分歧,感受责任。从“我们这一家”想到“中年人”,由“一个”想到“一群”,立意上就有了新意,也有了深度。《中秋》这篇文章,作者的着眼点始终是一家四口。若换个角度,把着眼点放在偶遇的钓鱼老人身上呢?
从“一个”钓鱼老人想到“一群”孤独老人:一个老人,在中秋节这样的日子出来钓鱼,不是没有人陪伴太孤单,就是爱极了钓鱼这项活动。作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形,想到了和老人的谈话,发现他是因子女在外,无人团圆而出来独自钓鱼解闷。圆月映照之下,老人的背影越显孤单,作者便由这“一个”想到可能还有“一群”在团圆夜却依旧孤独的老人。于是,他将主题确定为:要关心缺乏亲人陪伴的老人。再由“一群”想到“一类”长时间独居、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如此,从“团圆”到“未团圆”,从“我们这一家”到“空巢老人”,在生活的小素材中看见社会问题,立意就提升了。
下面是经过作者修改升格后的作文,大家且看如何。
钓月
◎蒋钦晨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
天空的一角浮升出一轮皎洁的圆月,中秋就这样悄然而至。
晚饭后,爸爸提议去婺江边走走。我反对,作业一大堆呢。妹妹不肯,软磨硬泡地,一定要拉我同行。我很无奈,安慰自己:茶余饭后,与家人同去婺江之畔领略美丽的夜景也是不错的选择吧。
夜色下的城市灯火璀璨,满城霓虹。远处,彩虹桥、通济桥、双龙大桥的霓虹灯绚丽多姿。月亮浮在江面上,荡起波光,就似闪亮的鱼鳞。
江畔的柏油路两旁,绚丽变幻的灯是那么闪亮,微风吹过,江面上荡起一层层涟漪。顺着水波的方向,我朝前看去,只见一个模糊的人影站在江边。今晚,竟然还有人垂钓!他身形瘦削,头戴一顶小帽,穿了一件长袖外套。他蹲坐在江边,握着一根钓竿,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之间,夹了一根燃着的烟,一点火星在夜幕中一闪一闪。他用力一抛,钓线便游龙般飞舞落入江里,漾起一圈涟漪。
他一甩手,钩子落进了那倒映在江中的月亮上,好像是要钓起那轮明月。老人的侧影与这绚丽的灯光格格不入,我不觉被他吸引,向他走去。
身边的桶里已有不少小鱼,看来已经钓了很久。“爷爷,今天是中秋,您这么有兴致,还来钓鱼啊?”他的眼皮稍稍抬了抬,深吸了一口烟,又吐出一个个烟圈来。“哦,你们一家来江边赏月啊,真好。我一个人,没人陪呀,就来这里钓两手……”他低沉的声音忽然让我感到有些凄凉。
妹妹蹦跳着过来挽着我,睁大了眼睛兴奋地叫着:“哥哥,哪天我们也一起来钓鱼?”我摸摸她的头:“好啊,最好爸爸也一起来,看谁厉害!”爸爸妈妈也走了过来,我们一家四口人站在老人身边。皎洁的月光投射下来,影子将一个人与一家人更明显地分割开来。
他又抡了一圈,投向水中的圆月。老人一直钓着,坝上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很长……
这夜,仿佛不会天亮。
我忽然觉得,老人钓的不是鱼,而是那中秋之月以及他坠落在河里的亲情……我抬头望向城市的万家灯火,又有多少盏灯下,是如这个老人一般钓着孤月的人呢?
这篇改文,不仅立意与原文不同,在材料选择上也有了重大调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先看看教材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写了几件事:小亨特体弱多病、跟随伙伴攀爬悬崖、被困在悬崖、在父亲的引导下爬下悬崖。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要把大困难转化为小困难,一点点克服了小困难,大困难也就克服了。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在材料选择上,极为用心,前面三部分都是为“‘我’在父亲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服务,“我”也是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所以,立意之后要围绕主题,对材料进行选择,重新组织。
我们将《中秋》这篇文章的材料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全文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1.爸爸提议去婺江边散步,我虽然不太愿意,但还是同意了。
2.一家四口在婺江边欣赏夜景。
3.在婺江边上遇到一位钓鱼的老人。
4.妹妹希望我有时间陪伴她。
5.我有了感悟,明白了中秋节的意义是珍惜家人、陪伴彼此。
这几个部分都是那天江边散步的真实记录,原先的主题是“中秋的意义在于陪伴和珍惜”,作者就选择“4”作为刻画重点。当主题确定为“要关心缺乏亲人陪伴的老人”时,原先的材料就需要做选择性删减,很显然,“3”是必须突出的重点。
于是作者详写了“老人垂钓”,增加了相关的环境描写、老人的语言,略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情节,材料集中,中心明确。
最后一段的抒情,含蓄隽永,意境全出。
二、技巧点拨
1.以小见大,由表及里
生活中的事件必须选择好的角度,即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将材料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却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大为小”就是对于一个宽泛的话题,选取一个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具体角度作为切入口,把一个大的话题转变成一个形象化的好把握的点进行立意,借助一个局部的“点”,来反映整体的“面”;从生活到普遍现象,再到自我的哲理思考。由表及里,文章不平淡,有深度。我们教材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反弹琵琶,萌发新意
写作时反其意而用之,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立意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比如“等待”一题,大多数同学考虑的是等待的过程、等到后的喜悦,或是漫长的等待之后,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而有一个同学却这样立意:
日子渐渐流逝,我生活的碎片也慢慢集齐。在拼凑碎片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由时间去消磨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有时我们苦思冥想,就是等不来结果。那我们不如试着把这件事交给时间,心中只要相信:等待的时间总会给你答复,而这个答复或许就是成长的真谛。
经历等待,从而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圆满的结果,等待是人生必修课,只有经历过才能完成个人修炼”。避开一般的构思和立意方式,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或借旧事翻出新意,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
3.聚焦时代,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从熟悉的生活落笔,选择鲜活的材料。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应该是“宅”在家里的一代人,应该有朝气和热血,应该是融入时代洪流中的一代人。同学们可以从眼前的热门事件、热点生活和社会新风中选取材料,或在作文中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或者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者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从而写出时代性强的鲜活文章。比如写“不一样的九月”这个文题,有同学从一家校门口的早餐店入手,描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又是一年九月,那批孩子又回来了,但校门口早餐店的老板却发现了孩子们的不一样:这学期的孩子们有了“早餐意识”,开始“挑挑拣拣”。为何说这是一种新变化呢?因为“双减”之前,孩子们早晨都是睡眼惺忪地赶来学校,早餐都是应付着吃,“快点、快点”是他们对老板说得最多的话。而现在,入校时间晚了,作业量少了,孩子们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必着急赶着上学,自然有了充足的精力开始思考这“第一餐”该从何吃起了。
作者用早餐店老板的视角来看“双减”之后孩子们的变化,视角独特新颖,富有创意,选材既是生活小事,又紧贴时事,富有时代气息,着实让读者眼前一亮。
同学们,写作活动中题材的源头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细品“小我”生活,深悟“大我”世界。平时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真实、能体现真情的“小我”生活痕迹。写作离不开生活之水,生活之水是真实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仔细观察生活的点滴,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情、生活中的美好。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必介意事件的“小”,经历生活小事本就是我们人生的常态。同时要培养从具体问题出发展开联想的习惯,强调深化主题的意识。从我们自己的生活小事看大事,“以小见大”思维有广度,由常理入哲理思维有深度,立意就深刻了。写作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立意,对材料进行取舍和组织,才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