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扬琴艺术发展新态势

2023-12-06李玲玲

人民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重奏扬琴乐器

新时代,随着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各类艺术形式在交融互鉴中不断丰富和更新。为适应新形势,中国民族器乐各类重奏、组合等新的演奏形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民族音乐表演艺术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代扬琴重奏艺术以其新颖、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多元、丰富的音乐风格,依托扬琴乐器改革的丰硕成果,采用不同音域、不同形制的扬琴演绎,获得了立体、多彩的音响效果。它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全新态势,不仅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且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扬琴重奏这一新的、重要的艺术形式为扬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成为当代扬琴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历程

扬琴传入我国后历经四百余年本土化蜕变,已成为以音色柔美、余音悠长、融合性强见长的中国优秀民族乐器。它从最初仅为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逐步发展为在各种器乐演奏形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乐器,它在“江南丝竹”演奏中被誉为“一捧烟”,在广东音乐中被称为“三架头”之一。在与我国各类民族器乐的合作表演中,扬琴演奏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特色,这些都为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早在20世纪50年代,扬琴界前辈就对扬琴重奏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宿英先生提出“作为重奏形式,兩台扬琴要并重”,认为在演奏中两台扬琴不分主次、相互协作的扬琴组合重奏形式,而不同于扬琴与其他乐器合作的合奏形式。这一时期的扬琴重奏作品有,宿英创作的《青春舞曲》《红领巾圆舞曲》,郑宝恒创作的《扁担摇》《天山的欢歌》,于庆祝创作的《春潮》,项祖华改编的《春天舞曲》等。这一时期扬琴重奏作品虽数量不多,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变化,情感真挚,常被运用于舞台演出与教学之中,这些作品丰富了扬琴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形式,开创了现代扬琴重奏艺术的先河。

伴随着我国民族器乐专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扬琴艺术在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舞台上和教学中鲜有见到扬琴重奏形式出现,新的重奏作品也寥寥无几。进入21世纪,扬琴重奏艺术逐渐走向繁荣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近年来,多所艺术院校设置了扬琴重奏课程;扬琴重奏音乐创作更为专业化;专业艺术院校及一些民间团体纷纷组建扬琴重奏艺术团;扬琴重奏作为独立演奏形式也进入各类赛事活动之中。同时,在近年来扬琴国际艺术交流中,我们见证了国内外扬琴重奏艺术不断走向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1991年,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匈牙利举行,这是世界扬琴大家族的第一次相会,大会主要以独奏形式展示了不同国家扬琴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会上并没有出现扬琴重奏表演。在之后的国际扬琴交流活动中,扬琴重奏表演逐渐涌现。2019年在我国举办的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舞台上,参演的共44场中外扬琴专场音乐会中有38个代表团的演出都进行了扬琴重奏表演,成为此次大会一大亮点,引起广泛关注。

二、探索与实践

扬琴具备音域宽广、半音齐全、转调方便、擅长演奏多声织体等特点,是重奏艺术的优选乐器。为了更好地展现扬琴重奏立体丰满的音响效果,自2002年始,笔者联合乐器厂家开展了“蝶梦”低音扬琴、高音扬琴、中音扬琴、迷你小扬琴以及扬琴制音器的研发,使蝶梦系列扬琴总体音域达到近六个八度,音质、音量和音域均得到明显提升。2004年“蝶梦飞竹—李玲玲扬琴师生音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首次以重奏表演为主的扬琴音乐会亮相舞台,其中以扬琴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及多重奏、合奏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不同风格的中外扬琴名曲,受到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琵琶教育家王范地教授认为:“这场音乐会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过它的表演价值,给人以新的思路,让人对扬琴这件乐器有了重新的认识。”音乐会标志着扬琴的改革与创新进入新的阶段,为扬琴重奏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产生一系列共振效应,意义深远。目前,多家乐器厂都相继研发了各种形制的高、中、低音扬琴,为扬琴重奏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扬琴重奏作品创作方面,21世纪初的扬琴重奏曲主要根据民乐合奏、重奏或外国乐曲移植、改编而成,如《弹词三六》《马刀舞曲》《四季——春》《春天舞曲》等。随着这一形式不断普及,更多的扬琴教师和作曲家加入到扬琴重奏作品的创作之中。2006年在“北京国际扬琴音乐周”音乐会上演出的第一首乐曲就是由作曲家杨青创作的《蝶梦飞竹》,此曲也成为新世纪以来首部委约的扬琴重奏原创作品。扬琴重奏以丰富的技法、多彩的音色、齐全的声部、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大大激发了作曲家的艺术创造力,许多富有新意和创意的作品相继涌现,如《翡翠》(王丹红曲)、《功夫》(老锣曲)、《鸣沙随想》(孔志轩曲)、《雨的联想》(林心平曲)、《梦回楼兰》(张嘉阳曲)、《炫动江南》(王云飞曲)等。这些织体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成为当代音乐舞台和各种赛事中的优选曲目。2013年,由“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举办的“扬琴重奏合奏专场音乐会”对乐曲的选择、演奏形式和乐器的使用都作了新的探索和创新,使音乐会的整体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如《超级玛丽》和《雨的联想》采用“站立式”演奏并加入情景式表演、舞蹈与声乐演唱,强化了对作品意境的渲染,让音乐形象更为生动。“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作为中国首个扬琴乐团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佳绩,荣获2017年文化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组合最高展演奖,2018年“美国国际音乐节暨第三届华乐杯国际大赛”专业重奏组金奖,“敦煌杯”民族室内乐及乐团比赛专业 A 组金奖,2019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传统组合组季军(单一乐器组合类的最高奖)。以上成果充分证明了扬琴重奏艺术形式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扬琴重奏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音乐的舞台上,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新的艺术形式的感染力,体会到重奏音乐中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色彩,得到了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大大拓展了扬琴艺术表现的空间,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扬琴艺术的普及。为了使扬琴重奏艺术教育更加规范和专业化,2013年中国音乐学院率先设置了扬琴重奏合奏课程,并为课程专门编创出版了《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扬琴重奏作品精选》《扬琴五线谱视奏训练》等教材。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以及各地音乐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扬琴重奏课程,并成立了多个扬琴重奏艺术团,如“玉竹虹韵扬琴重奏团”“炫动扬琴乐团”“金色琴弦扬琴乐团”“蜀乡琴韵扬琴重奏团”等。2023年,中国音乐学院“扬琴重奏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实践证明,扬琴重奏课程的开设对于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艺以及开阔其艺术视野,进而推动扬琴学科发展,拓展和创新扬琴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具有多重能力的扬琴艺术人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与思考

(一)音乐创作与技法创新

现代扬琴重奏音乐的创作为扬琴技法的创新与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扬琴重奏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频繁转调、多声织体、节奏交错等多种写作手法,随之高难度和创新技巧不断出现。其中,扬琴“组合技法”和“制音类”创新技法在重奏作品中,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对余音的有效控制,为丰富音乐内涵、提升扬琴的表现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乐器改革成果,“蝶梦”系列高、中、低音扬琴从音域范围、乐器性能、声音品质均有新的突破;扬琴所具有的打击乐属性在重奏音乐作品多种节奏的组合变化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扬琴可击可拨的演奏功能以及采用不同材质的击弦工具给重奏音乐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色;扬琴外来乐器本土化的身份亦可轻松跨越文化差异,使扬琴重奏音乐的创作具有多元音乐风格的优越性。以扬琴重奏曲《鸣沙随想》为例,该曲首次将新疆扬琴“锵”作为声部之一融入扬琴重奏,演奏中正反竹击弦、颤竹和击板、滑拨和揉弦等组合技法以及“制音类”创新技法的巧妙运用,并与大量连续切分和不规则重音转换等节奏变化相结合,凸显了扬琴重奏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動感十足、音响立体等优势。作品中,以“锵”和扬琴所具有的不同地域风格,音色和演奏特色的结合,更好的展现出了不同民族多元音乐的融合。

(二)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扬琴在世界各国有坐式、站立式与行走式等多种演奏方式。如今我国扬琴重奏作品的表演形式也日渐丰富。在现有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索站立式、互动式、情景式、歌舞形式等多种表演方式乃至扬琴音乐剧表演形式,将扬琴演奏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不仅可提高观赏性,也可使音乐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有助于增强舞台表现力。

在乐器组合配置方面,目前,扬琴重奏乐器组合常见于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扬琴单一乐器组合重奏形式:采用高中低不同形制的扬琴声部组合;二是以扬琴单一乐器组合为主的多种重奏形式:配以打击乐、笛子、竖琴、吉他等不同种类的乐器作为辅助,达到音色的多样性。在未来的扬琴重奏表演中,我们也可以探索将不同单一乐器组合形式进行结合,如扬琴重奏与竹笛重奏、扬琴重奏与古筝重奏、阮重奏等,形成多种不同类型乐器的组合,以拓展作品风格、织体、音色及表演形式。还可采用世界各国不同形制的扬琴组合,集中展现世界扬琴家族的艺术魅力,促进世界各国扬琴音乐文化的互鉴与传播。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扬琴重奏音乐的学习可从启蒙教育开始。在学习的初期,对学生不只是进行演奏技能的训练,更应注重对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练习时,学生可弹奏简单的音调,教师加入演奏和声织体,为其配合。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速度和节奏的准确性,逐步让更多的同学演奏不同声部加入到扬琴的重奏训练中,使他们在学习初期就能聆听到丰富的音乐织体,感受重奏音乐之美,让学生们在彼此合作演奏过程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协调一致,使学习不再感到孤单乏味,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在专业院校,扬琴重奏课作为主课的拓展课程,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重奏课训练中,在着力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声部间相互配合及协作的能力,提升其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其音乐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此外,为了增强舞台效果和音乐表达的需要,在扬琴重奏表演中可加入舞蹈和歌唱,因此对声乐及舞蹈乃至舞台的形体训练需加强其专业化的培养,以提升扬琴重奏艺术舞台表演水平。课堂上可采用多媒体配合多种音像设备,让学生进行视听鉴赏,加强互动交流。这些具有前端性的重奏合奏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形成学科交叉与协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扬琴重奏课程的设置将为全方位扬琴学科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扬琴优秀人才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存的问题

现代扬琴重奏艺术在过去数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和障碍。在扬琴乐器改革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系列扬琴的乐器性能,如扬琴各声部音量、音色需要达到更好的平衡与统一;需进一步改善“琴竹”与高、中、低不同音域形制扬琴的比配与协调;需提高“制音器”灵敏度,使其配置更为标准化。在舞台表演上,为使扬琴重奏艺术在舞台上达到最佳音响效果,各声部扬琴在舞台上的摆放位置应根据音乐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安排。在教材建设方面,针对扬琴重奏课程的专业训练教材仍不够系统、数量不足。在音乐创作上,目前扬琴重奏作品远不能满足教学和演出需要,尤其原创作品十分匮乏,高质量的小型重奏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迫切需要我们的作曲家们不断写出既能充分展示扬琴独有艺术魅力、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又反映当代人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扬琴重奏作品。

结语

扬琴重奏艺术开拓了扬琴在当代舞台表演艺术上的“多维”发展空间,从而丰富其音乐色彩与表现力,更好的展现了当代中国扬琴的艺术风貌。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对扬琴的乐器改革、技法创新、表演形式、作品创作、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及传播普及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共振效应,推动了扬琴艺术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对扬琴重奏艺术的实践与理论总结,能为扬琴艺术多样化发展和重奏艺术体系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与践行依据。

扬琴重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承载着新的文化讯息,反映着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当代中国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基础之上,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提升中国扬琴的艺术品格,彰显中国扬琴在当代国际音乐舞台上独有的东方艺术魅力。我期待,热爱与关心扬琴艺术的广大同仁,共同参与、携手前行,为扬琴重奏艺术的蓬勃发展做出努力。我坚信,中国扬琴重奏艺术将会在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扬琴艺术的传播和腾飞插上美丽的翅膀。

李玲玲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重奏扬琴乐器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学乐器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雨的重奏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乐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