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音乐心理学》
2023-12-06解鸿雁
《音乐心理学》自1989年第一版发行,到2023年第三版出版,跨度三十四个春秋。其间,中国本土的音乐心理学曾历经风风雨雨,由萌发、破土、稚嫩到成熟、吐蕊、绽放,成长为独立于学术园圃中一朵芬芳浓郁的小花。如没有开拓者的呕心沥血,精心劳作,今天中国学术界的百花园总是会令人感到多了一些遗憾。
因此,我为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黄虹两位教授的探索追求、科学态度、严谨学风、学术贡献所深深感动。在《音乐心理学》第三版出版之际,特向两位作者和为此专著提供帮助、支持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第一版:中国音乐心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1984年,我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从事心理学教学。由于院校的专业特点,系里对音乐和心理的关系尤为关注,但苦于找不到二者的“接口”,更寻不到一部论述心理活动与音乐活动规律特点相关的专著,我只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
1999年,在一次与作曲家鲍元恺教授的交谈中,我道出了自己的诉求与期盼。鲍先生推荐了他的同学罗小平与黄虹教授合著的《音乐心理学》(以下简称“第一版”),我听后异常兴奋。鲍教授当即与罗小平教授联系。罗教授闻讯后,毫不犹豫地将专著寄送给我并在扉页上亲题“解鸿雁老师雅正”。我如获至宝,连夜通读,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霖”之感。专著中,无论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分析,还是音乐活动中的脑神经系统的机制、原理,抑或是音乐心理相关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都使我豁然开朗。
罗小平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将西方音乐学、音乐美学引进中国,开中国音乐心理研究先河,并创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敬重的学者与长者。直至今日,我与罗教授成为挚友近二十五年了,我们首次见面还是在2001年天津召开的一次全国音乐学年会上。她平易近人、热情奔放、思维敏捷、气质儒雅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的交流令我受益匪浅。
1980年代末期,音乐心理学还未被人们普遍关注、认识与了解,更谈不到欣然接受。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对音乐心理规律、特征展开论述的专著,第一版的发行标志着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由此发端,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对当时的音乐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第一版》内容立论清晰、引证广博、逻辑严密、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专著中介绍了古今中外音乐心理研究的成果,对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心理功能,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中的心理活动性质及规律等多层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2002年,我开设的“音乐心理学”课程正式把第一版作为教材,并编辑成电子版(当时纸质版几乎绝版),供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之用,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对音乐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音乐在相关活动中功能与作用的强烈欲望。为了更加科学、深入地推动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与实践,同年,我院将原有的心理实验室改建成音乐心理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师生开展对音乐心理活动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寻到了理论的依据与支撑。
第二版:音乐心理学科的核心观点和学科构建
2008年,《音乐心理学》第二版(下文简称“第二版”)出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围绕着音乐对人的影响与作用和人对音乐的反应与行为的互动关系这一核心理论,从多个层面展开剖析。
同时,《第二版》还在原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外音乐心理学史”“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神经音乐学”“脑科学”“老年精神音乐学”等社会心理学内容,并对实证研究和代表性成果等进行了介绍。这些新成果、新知识的推介,汇集不断拓展的信息面、案例库、思考题等,既反映了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又顺应了高校音乐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之需。可见,罗小平、黄虹两位教授的服务意识、务实精神、引领意念和超前思维。
对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而言,《第二版》對音乐心理学科的建构论述得更加明确、清晰,预示了音乐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对音乐心理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我及时更换了《第二版》作为教材。在张前、赵宋光、周海宏、周世斌、刘沛、王朝刚、李小诺、陈泽铭等专家的帮助和引导下,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天津音乐学院的音乐心理学教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更加深入生动、有声有色、特色鲜明。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各专业研究生都把音乐心理学作为热选课程,以音乐心理学涵盖的知识点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特点交叉融合,开展课题研究,并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如:声乐专业研究生阴圆的《联觉在声乐表演中作用的研究》、古筝专业研究生武浩的《古筝表演提高孤残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个案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生杜洋的《古琴音乐对情绪放松的脑激活模式研究(EEG、ERP)》、任威的《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与训练策略初探》、李国艳的《音乐训练提高听障大学生内心听觉的实验研究》和赵和阳的《音乐感统训练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实验研究》等。
第二版《音乐心理学》为天津音乐学院的学生音乐心理学专题研究及跨学科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版:彰显音乐心理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音乐心理学》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在保持《第二版》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同时,兼具实践经验与实证研究并存的特色,其科学性与人文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在音乐心理相关问题的论述上,更为科学、透彻、严谨和周密。“第三版”结构由“前言”“导论”“章节”和“附录”组成,全书由380千字增幅为492千字,同时将“链接”由66条增至到98条;在对个别章节改编、拆解和重组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篇幅,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概况中的“多元态势、佳作纷呈”,中国现当代音乐心理学发展概况中“新趋向、新著作”等。从理论到实证,从生理到心理,从表象到内里,凡音乐心理学所及领域在《第三版》中几乎都有深入、详尽的论述,称其为当前权威的国内“音乐心理学”读本和教材,实不为过。
(二)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和系統
第三版对“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改写,页码由二版的35页拓展为47页,特别是增加了13个表格和25个链接。
表格的作用是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生动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象化。如:将心理量化研究、传统定性研究以及质性研究等基本概念列入表格,异同联系,一览无遗;通过表格,将音乐心理研究的类型划分和体系构建,音乐心理实验设计、研究模式和统计方法等都给予充分呈现。
链接的作用则是成为收集、整合、汇集、归纳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前沿学术成果的信息库,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认识与理解,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意识更加超前和卓荦
《第三版》增加充实了国内外音乐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国内音乐心理学界最新动态、神经科学的新技术、新发现;集中展示了音乐生物进化论的新研究,传统研究项目的新拓展;阐述了音乐生物学、音乐健康科学、多媒体音乐心理学等新兴领域。特别是对国内10部音乐心理学重要专著,如《音乐审美与民族精神》《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音乐审美的心里时间》《音乐的认知与心理》《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等,以及21世纪西方音乐心理学有影响的20部著作,如《音乐表演的科学与心理学:教学与学习的创作性策略》《音乐认知神经科学》《音乐的创作力—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人类的音乐经验:音乐心理学导论》《有效的音乐—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音乐学的贡献》等作了推介和述评。这些标“新”的内容位于学科的前沿,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教学资源建设
《第三版》关注读者、顺应需求。为方便读者学习研究,著者还收集梳理了大量资料,将其收入、整合为信息库,有效地弥补了前两版信息欠缺的不足,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又通过提要、表格、链接等形式,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观点与案例互动,给人简约清晰之感。同时,作者在每一章节的导语或内容提要中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点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读者更准确、更快捷地把握住论述的核心和精髓,强化和突出了全书的引领作用,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天津音乐学院自开设音乐心理学专业课程二十多年以来,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音乐学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对传统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较大的辐射作用。
如今,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立学科,已向世人彰显出它独特的风格与魅力。《音乐心理学》作为推动高校新文科、新艺科建设的一部优秀教材被广为接受,已成为音乐心理学教学的必然,而《第三版》的问世为国内学术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增添了一抹色彩。《音乐心理学》三十多年来在音乐领域勃发的生命力证明了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通过理性思维、科学手段在不断地深入探究感性的艺术世界,而这正是一个充满艰辛与喜悦、责任与成功的过程。
似水流年、桑榆未晚。有像罗小平教授、黄虹教授这样一批学风严谨、倾尽心血,奉献事业的前行者引领,中国音乐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步伐一定会更快捷、更坚实地走在时代前列。
解鸿雁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