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学与精专

2023-12-06李小威

人民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克俭豫剧

豫剧,流传区域之广、观众人数之多,影响力之大,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剧种魁首。进入新世纪后,剧艺术开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在豫剧表演艺术唱腔、演唱理论研究成果少,对研究者专业技能、理论素养要求既高又综合的现状下,郭克俭教授新著《中国豫剧演唱艺术》①(以下简称《郭著》)的出版,构建了豫剧演唱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弥补了我国传统声乐中科学训练方法和理论系统的缺失。伍国栋先生认为该书“是迄今所见对中国豫剧演唱艺术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阶段性总结”② , 称之为豫剧表演艺术研究领域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并不为过。在对《郭著》反复研读和揣摩过程中,笔者认为博学与精专是该著最鲜明的学术特征,体现了郭克俭治学之道的精髓。笔者拟围绕作者独有的治学条件、鲜明的治学特征、求道的治学精神三个维度解析《郭著》学术价值及人文成因。

一、以博驭专

博学与专精是学者治学中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古今众多学者无不认为,只有做到博学与专精的有机结合,才能平衡协调好两者之间矛盾,达到博以专为目的,专以博为基础。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博学’就是广博地吸收各种知识,但‘博学’是为了‘专精’”③。即不为了博而博,旨在强化研究深度而进行有目的的博览与吸收。本文所言博驭是专指学术研究过程中,通过人文社科领域内的跨学科学习,开阔学科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熟知并驾驭多种研究方法,以多门学科理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释豫剧演唱艺术,做到博观而约取,实现研究之精深。因为“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处于各种系统之中,都处于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之中。”④从多角度、宽领域分析研究问题才能做到综合全面地诠释问题,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适切的理论解决问题。虽然豫剧演唱艺术的核心问题是演唱技术研究,但是只关注豫剧演唱运气方法、发声原理、咬字吐字技巧、表演方法等技能层面,难以将其钻研得透彻明了。

之所以能做到以博驭专,源于郭克俭的跨学科学习经历和学术背景。从学习经历上来看,他曾学过专业作曲,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民族声乐训练,熟练掌握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其导师武秀之先生是“三女合一唱法”的开创者,这种唱法的核心技术“假声位置真声唱”是豫剧演员实现真假声有机结合的高效方法⑤ ,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一批豫剧演员,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年,对戏曲唱、念、做、打“四功”有了深刻的感悟,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⑥这一学习经历使其有着深刻的具身认知和局外人无法体会到的感官体验,如高频亮音的酣畅淋漓,歌唱腔体因共鸣振动时的微妙感受等,能接通民族声乐与豫剧两种唱法,既可以从传统豫剧演唱中吸取养分也能对其接纳改造,其硕士论文《关于“夹板音”唱法研究》就对豫剧传统技法做了深入的提炼总结。

硕士毕业不久,郭克俭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在导师伍国栋先生的指导下,他接受了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树立了民族学的方法论意识,积极选修与博士论文选题有关联的学科,如戏剧戏曲学、中国传统哲学、艺术人类学、文献学、文艺美学等课程⑦。副导师居其宏研究员在民族歌剧创作和表演研究上有着高深的造诣,对其研究也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音乐史学领域的领军学者戴嘉枋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从民族音乐学跨界至音乐史学,提高了他的史学理论素养,使其能用史学思维洞察演变规律,通过大量史料考证豫剧演唱技术的发展脉络、豫剧的起源与历时流变、润腔概念的源头及微观学术史。此外,在文末“附录一”部分还增添了中国豫剧演唱艺术四十年纪事,收集了豫剧新剧目创作、艺术名家重大演出事件,填补了改革开放后至2019年间史实记载。以上无不彰显出著者扎实的史学功底、严谨细致的史学思维,适切的史学方法。

论及史学方法,较为突出的是“二重证据法”的运用,该方法由王国维提出,“即用文献资料与考古文物相结合的方法,来考证客观的历史实在”⑧。在《郭著》中有多处运用这种方法,如引用西周青铜傩舞面具和四川广汉三星堆的殷商青铜巫面具来佐证汉字“戏”和“剧”结构意义的相同之处⑨。用朱仙镇出土石碑中刻录的《重修明皇宫碑记》文字信息证实清朝初期以来活跃在开封地区的梆子戏班⑩。此外,还用到清代编修的《杞县志》原文、民国时期茶社演出戏单、民国时期的报纸实物材料来证实专著中的论断,做到有理有据,论证严谨缜密。也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主位客位双视角。11研究方法,将豫剧局内人和民间流行的谚语和口诀尽数搜罗,分门别类,凭借自身戏曲表演、声乐演唱、音韵学、文化人类学理论予以阐释,使谚决的内涵与价值得以彰显,揭示豫剧演唱的隐性知识,将表演者心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体验用凝练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做到鞭辟入里,切中肯綮。这都离不开他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够打通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隔阂。

从郭克俭的学术成果来看,虽然聚焦于豫剧艺术,但不局限于此,他曾主编《戏曲鉴赏》教材,使其能纵观我国戏曲发展史,熟悉各剧种代表性唱腔唱段、戏曲艺术家表演特色。不仅有宏观上“飞鸟”般的俯瞰,也有对具体剧种做“放大镜”似的细微探究。在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后他着手研究当地剧种婺剧的概念、婺剧演出历史的钩沉,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近年又关注昆剧名角的表演特征和演唱体系,这些研究经历使其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对豫剧演唱进行观照,更易探寻出豫剧演唱的艺术规律和个性特征。此外,郭克俭主持的多项课题如《新中国声乐史研究》《江南戏剧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等。领衔申报的中国大学慕课《声乐》课程中涉及嗓音声学、歌唱生理学的分析运用,以及早年声乐理论与批判、声乐研究学术史研究等经历与《郭著》一书虽不直接相关,却是奠定其精深的基础。总之,正是因为郭克俭在技、学、识上综合独厚的治学条件增添了豫剧演唱的历史视野、人文底蕴、文化内涵,使其能以博通之学来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挖掘豫剧演唱艺术特征。

二、考源探流

清代学人章学诚总结其毕生目录学研究思想,曾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精辟论断。所谓考镜源流就是“撮取古今学术发展的史料,通过比较鉴别,溯其源流正变。”这里的“考”主要指对文献字义及历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核辩证。镜,引申为借鉴之义,“源流”喻事物之本末,也就是各种学说、流派的渊源及沿革演变,涉及师承与派生关系。这一学术思想在《郭著》中得到充分诠释和显现。郭克俭对豫剧艺术研究中诸多学术问题必探究其根底,追溯其源头,厘清其学术发展轨迹,其价值诉求在于众说纷纭中还原历史的真实客观。如对“戏曲”一词最早出处及后继者的考察,通过古文字训诂解释戏曲内涵,并回溯戏曲概念命题的演进,评价各家观点的学术地位、影响,在前人基础上引申出戏曲概念的新解,做好“接着讲”。

关于豫剧起源时间和地点尚未形成定论,郭克俭通过对古籍善本中梆子戏在河南境内演唱活动的记载予以推断其产生时间,同时对豫剧起源于何地的文献记载悉数搜罗,概括为“本土说”和“西来说”两种观点,以文化人类学“传播论”和“文化辅合”观点为依据,结合文献史料记载提出著者秉持的见解。考查豫剧演唱学术问题既有历时顺序横向上发展轨迹概述与把握,又有纵向上鞭辟入里的微观深探,做到宏观发展演变与微观深入的结合。如“第一章历史与成就”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豫剧演出场合、传播方式变迁为主题。呈现了豫剧演唱用嗓方式演化、风格流派形成历程等。用嗓方式从最初“用嗓化一”进化至“用嗓方法求变”,到大本腔与二本腔唱法结合,再到对豫剧男声“夹本音”的改造,以混声唱法多元并存的新时代,对用嗓逐渐科学化过程做历时性考察。同样在“第七章第三节近现代艺术家对理论系统之贡献”部分,对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时期豫剧演唱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述评,评价已有成果对实践的推动和理论改造的影响,阐述各家文论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如对《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的评价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豫剧源流问题考证最为全面、论述最为详尽的著作之一。”诸如此类等等,呈现学术思想的继承与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润腔”这一学术概念的刨根问底,探求“前润腔”形态,从明代曲学家王骥德的言论和清代戏曲记谱法中寻觅其踪迹,揭示润腔现象。通过对周大风“要腔”与“用腔”,徐兰沅“音法”与“小音法”的解读,剖析出润腔的萌芽状态。还对润腔研究做了详尽的学术史梳理,评述各家言论对于润腔理论发展的贡献,继承与更新。考镜源流不仅仅是描绘学术理路,勾勒知识谱系的方法论,也有抛开表象,辨明事物特征形成关键要素的认识论功用。不同地域方言对戏曲声腔特色的影响已被戏曲表演艺术家及其理论研究者论及,但鲜有对方言音韵、发声、吐字特征与规律的系统挖掘,在“第四章唱词与语言”中,对河南方言系属、音韵系统、河南方言分区;音韵宗法标准、音系特点、语音比较、方言辩正;吐字音韵基础、吐字基本要素、情感吐字技巧等方面分类梳理,结合豫剧唱段予以分析阐释,揭示豫剧区别其他地方剧种的本源所在。

此外,还有夹本音雏形与衍变、豫剧谚语与口诀概念爬梳等,无不体现出其考镜源流的态度和决心,这种治学范式对后学具有激励警醒作用,对豫剧演唱理论的各种争鸣问题查根究底,理清学术脉络与发展趋势,使后学继续探索未知,又引导做出批判性审视,不盲从、不随流于已有观点。

三、唱论求道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成了万物,道也蕴含于万物之中,它体现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家重视自然,宇宙演化,带有自然主义倾向,“求道”即对事物客观规律和本质属性的追寻和把控,是一种宝贵的学术品质和执着的学术精神。在郭克俭看来,“道,不仅仅是道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思辨性且抽象的理论体系。”求道即是对这种理论体系孜孜不倦构建的过程。《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是郭克俭“关于声乐理论和评论文章的结集”求道”精神在这本文集中就已经显现,在他看来“先琢磨透彻基础学术原理和方法,再进行音乐背景文化的深度探究,从声乐的技巧、艺术再到文化,层层递进,全方位去认知中国的声乐艺术。”不孤立的谈技术和方法,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理论扎实的体系,并将其移植至豫剧演唱艺术之中。

《郭著》是作者“求道”精神的深化,豫剧演唱理论系统是全书的核心问题,高度聚焦于豫剧唱腔、唱法、技巧、唱词、训练方法、演唱理论体系。首先,创设了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戏曲演唱理论系统,将其分为演唱艺术理论子系统(演唱历史元素、演唱基础理论元素、演唱技术理论元素、教育传承理论元素、生理科学元素等五个要素)和演唱艺术实践子系统(包括剧目元素、技法元素、传承元素三个要素)。其次,以演唱艺术理论系统为理论框架,将伴随着豫剧艺术产生延续至今的演唱谚语与口诀做全面搜集、归纳、分类。使无形的、分散的直觉经验得以体系化地呈现,并以近现代、新时期艺术家对理论体系的研究為补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能够支撑豫剧演唱艺术得以良性发展的理论体系。

音乐学家项阳先生曾指出:“‘体系’是指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诸种因素制约所成形而下(实践型)和形而上(理论型)话语系统的综合体”。即将抽象思辨的“道”与具体实用的“器”结合,互为补充,道器合一,营造豫剧演唱实践与理论融合之道,最终实现演唱艺术的整体性、完善性,这是郭克俭构建中国特色音乐理论体系上的务实性探索。同时,这也是一种学术自觉和超前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当下以及历史上照搬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的警示,郭克俭对于豫剧演唱理论系统构建实践、思路、方法和门径凸显出特别重要的创新性意义和开拓性价值。

结语

总之,郭克俭以多年的传统声乐演唱实践、戏曲研究积淀为基础初步完成了豫剧演唱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为全国其他地方剧种,尤其是唱法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和学术理论范式,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体系构建大有裨益。

站在助推青年学者成长的学术立场,探求《郭著》研究范式对青年学者治学的启示和参照作用,从治学的视角揭示《郭著》表演艺术理论特征得以形成及学术价值得以呈现的决定性要素。笔者认为,以博学致精专不仅是已有的客观便利条件,也是一种治学理念,即有意识地在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内深耕,在相应关涉的学科内给予博览通识、融会贯通。考源探流是博学与精专的结合,是在学术史思维指引下的实际行动,通晓课题研究诸理论与学术问题发展的脉络与趋势,是新发现、新见解的基础,求道是以博学而致精专的体现和价值归宿,是一种由表及里探明事物本质和艺术规律的学术品格,它激励引导学者做到虚静专一格物致知。

①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②伍国栋《天道酬勤戏比天大——〈中国豫剧演唱艺术〉序》[J],《人民音乐》2020年第8期,第91页。

③戚福康《论顾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第75页。

④葛本仪《与青年朋友谈治学》[J],《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第92页。

⑤武秀之、张平、侯学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J],《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第15页。

⑥吴楠《“站好舞台、站稳讲台、夯实案台”——记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31日,第2版。

⑦同1,第509页。

⑧肖艳《多重证据法的运用与深化:中国音乐史学史证范式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3页。

⑨同1,第2页。

⑩同1,第33页。

11“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本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引自韩芸《文化人类学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12乔好勤《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J],《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4期,第17页。

13周嘉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考略——兼论章学诚的目录学方法》[J],《圖书馆学研究》1992年第5期,第88页。

14同1,第13-17页。

15同1,第424-425页。

16周山《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J],《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121页。

17 2023年1月15日笔者通过手机微信对郭克俭教授访谈时讲述了其对“道”的理解。

18 居其宏《求声乐之道探歌唱之理——郭克俭论集〈声歌求道〉序》[J],《人民音乐》2008年第3期,第86页。

19张大军《郭克俭:做学问的拼命三郎》[EB/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643602,查询日期2023年1月22日。

20郭克俭、张月《返本开新绘蓝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述评》[J],《中国音乐学》2018年第1期,第136页。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福州市民间音乐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路径研究”(JAS21562)阶段性成果]

李小威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张萌)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克俭豫剧
山月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春花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邹克俭 典藏欣赏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