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3-12-04黄阿英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学生

黄阿英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培育和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与否。文章提出当前中学生在文化自信中存在的困境,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探究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关键词:中学生;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费孝通最早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意思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并将其历程进一步高度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显然,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论述,体现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既要坚持对本民族文化“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要看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加强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坚持人类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文明的认同感,加强文明的交融与互鉴,取长补短。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当前中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文化自觉意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当代的中学生明显准备不足,文化自觉意识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什么”“人生规划怎么样”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没有清晰的答案。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大需要,当代的多数中学生依然处于第一层次,即生理(食物和衣服)方面需要的追求上,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根本上缺乏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感,缺乏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及文化自觉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数中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机械盲目地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没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没有文化主动和文化自信。

(二)缺乏文化辨析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元化,信息内容简单化、片面化、娱乐化和快餐化,但由于缺乏文化辨析能力,无法准确地筛选信息,辩证地认知信息。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与引导功能严重弱化,造成了学生对文化价值认同感的缺失。正如在短视频平台,部分中学生娱乐化国家政策,天马行空地发表自己幼稚的见解,充分显示了部分中学生没有正确的文化思维方式,缺乏文化辨析能力,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信念。

(三)缺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独生子女”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父母,给予了当代的中学生更好的“呵护”和“宽容”,造成了当代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承受困难与挫折压力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也容易忽视对孩子的关注,未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未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专业化的矫正。学校也缺乏正确且有效的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基本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与否,其结果就是学生抗压力弱化、心理脆弱甚至是产生偏激心理,缺乏做“国之大者”的文化心理承受能力。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没有引导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没有将对个人前途命运的追求和自信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个人的。国家民族美好的未来也是青年学生的美好未来,每个人都将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受益者。

(四)缺乏文化信心信念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各国之间联系的深入,各种价值观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泛滥,当代部分中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片面地追求及时享乐,享受“躺平”的短暂轻松。究其原因,并非真正地在于所谓的学习压力大而带來的焦虑与迷茫,而是在于缺乏文化信心信念和价值观迷茫,在人生态度的选择方面,没有选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积极的人生追求,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没有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抱负。

二、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究

培育和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是中学教育者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求。

(一)加强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教育

各美其美,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认知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之美的认知与认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上;体现在对中国革命文化(革命道德)的认知、认同与践行上;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形成历史、作出贡献的总结与评价上。

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有利于从中学生心理方面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先进文化,时刻把人民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服务。

加强中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认知教育,实现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当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也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华文化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如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认识到当前国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不足,要敢于承认世界其他文明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性,承认中华文化某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自负与自卑,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二)加强中学生对世界文明的认知教育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存在即合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存在,都是在历史上对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着合理且优势的地方。增强文化自信,不是要盲目排外或者贬低其他文明,而是应该通过加强对世界上所有文明的认知与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在互鉴中丰富。加强对世界其他文明的认知教育,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加深对文明的理解,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尊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同样地,通过加强对中学生文化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中学生准确认识世界不同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从而进一步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增强文化自信。

(三)加强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的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突出对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忽略了价值目标的培养,单纯以升学率或者优秀率为唯一量化指标。立德树人要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体现在日常行为的示范教育,如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上,教师需积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也体现在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方面,融价值教育于知识教育中,融隐性教育目的于显性教育活动中。

如讲授文化多样性时,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讲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事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的事件,介绍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富强,不断地进行探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可以借助“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引导学生思考,既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增强了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师要具有挖掘课程中具有价值的教育元素(思政元素)的能力。中学的教材基本上是显性的教育内容,中学教师一般都能够很好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形成了价值观,有认同感,特别是思政课程。例如讲法治,除了介绍法理,还要介绍中国的法制发展史,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理解依法治国的本质,提升法治素养,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显然,这对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加强教师的培养与训练。

(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学生可以有批判性思维,但不能在内心上有排斥心态和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拔苗育穗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在中學阶段是重要的成长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逆反”表现的可能不只是对父母、教师管教的反叛心理,也可能会是对民族文化的“无厘头”的批判,凭着其一知半解的知识储备或者从自媒体平台得到的娱乐化、快餐式的“知识普及”,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怀疑与抨击,造成了严重的文化不自信。中学生会在对文化的不自信中进而产生了对未来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怀疑。

教师在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进行专业化的、长期性的、有自信心的教育,这也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及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规划。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平等,也应该体现在对教育效果的平等的追求上。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相信通过专业化的矫正可以得到恢复,积极引导中学生从文化自信的视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充分自信,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做“国之大者”,立鸿鹄志,脚踏实地,在新时代成就精彩的人生。

三、结语

早在一百年前,李大钊同志就提出了“青春中华”的口号,召唤青年要有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奋斗的担当,要将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今天,我国的青年学生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斗征程中,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中学教育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张荣华.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张武芳. 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化路径[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2):37-39.

[3]孙梓珊.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J]. 亚太教育,2022(23):131-134.

(责任编辑:张涵淋)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