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发展研究

2023-12-04舒明明

山西农经 2023年21期
关键词:农民旅游农村

□舒明明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20 世纪70 年代在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迅速发展[1]。乡村旅游是一种乡村自然风光和各种农业活动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旨在满足城市居民在娱乐、休闲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2]。我国在农业资源和乡村民风方面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基础,当前,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整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 “新农村建设”理论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策。会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管理民主”[3]。新农村建设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涉及内涵十分丰富,其内涵涉及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多个方面。

1.2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3]。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其是指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方式,努力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农民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红利。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要求农民提高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社会风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村容村貌整洁是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确保安全引水排水、提供公共照明、增加绿地率、改善农村环境、开展道路硬化改造。管理民主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管理者按组织成员的意愿办事,同时照规章制度办事,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

2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基础配套设施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法律法规等有力保障,让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二者互动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图1 所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整合需要政府的协助与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加大了保护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力度,制定了相应制度,实现了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统一[4]。

图1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2.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1.1 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新农村建设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基础,加大对农旅资源的开发、建设、宣传、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生产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新型的旅游吸引物。2006 年,全国粮食年产量达到了49 746 万t,连续3 年实现增产。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 897 万户农村居民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50 万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7 万人[5]。

2.1.2 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6 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原农业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动员有关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良性机制。培养了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科技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6]。

2.1.3 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基础配套设施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注重“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道路硬化率、完善电网等连接通讯、解决农村用水困难和水质安全问题、注重食品卫生质量、提高居住条件,改变乡村脏、乱、差的现象,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村民们有意识地改造庭院,更新和增加家庭设施,让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大幅提升,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7]。

2.1.4 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优秀传统文化支撑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融合,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通过设置文化礼堂、创作村歌村训、挖掘先贤优秀事迹等方式,弘扬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促进了乡村和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对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是中国书法艺术之乡,充分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成立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培训、举行文艺下乡活动、宣传当地名人生平事迹、邀请影视专家制作影视作品等形式,宣传当地红色精神与社会正能量,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成功提升了房镇镇乡村知名度,为其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光添彩,展现了乡村新面貌。

2.2 乡村旅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

乡村旅游对发展乡村生产、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村容整洁、形成文明乡风、民主制度的管理都有直接影响。

一是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关联带动效应明显,能够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联动效应,延长旅游产业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理想化的乡村旅游是旅游与农业的优化融合,是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情况下对第三产业进行补充,是从单一化农业发展向多元化经营转型的最佳形式[8]。

二是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富裕。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无需投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后进行运营,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最终改善农村经济状况。1991 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理念,到2003 年底,全省已有53 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2010 年,又将“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发展列入发展目标[9]。

三是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环境、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乡村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的完善,如“乡村油路”“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车”三通工程,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这将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无价之宝。

四是有助于提升乡风文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经济收入,还通过外地游客的语言、行为、思想和其他生活方式传达了现代文明新气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村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不少乡村做出了一系列乡风文明整改和提升,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上王村村民积极参加农家乐经营、管理、服务等各项专业培训,使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3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路径

3.1 政策导向,发挥政府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是两个既有差异又有交叉的系统,实现二者的互动协调,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基层民间组织的作用。因此,政府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上,更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例如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其借力政府引导,营造政策环境,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道路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2011 年上半年彭墩村作出了村企联建“十二五”规划,再加之“屈家岭·中国农谷”的建设为其带来的政策保障,彭墩村得到了迅速发展[10]。因此,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必须在统一融资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政策提供资金,对重点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另一方面,出台银行信贷、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一系列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尝试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的筹资方式。完善乡镇道路、电网、供水等乡村基础设施。例如河南省新安县成立专业队伍对旅游景点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提高乡村旅游长效吸引力;对当地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乡村整体村容村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在确保外地游客享受安全、清洁服务体验的同时,增加重游率,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 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融入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为原则,对原有单一的农家乐形式进行改造和升级变得十分重要。例如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集广村就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改变传统吃农家饭、观光等简单的乡村旅游项目,在保持乡土气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加强公共空间和庭院绿化美化,根据不同气候在不同季节种植花卉、水果、农作物,实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让游客亲自参与农事活动,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重游率”,避免村与村之间竞争。

3.4 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11]。政府通过媒体宣传等措施,改变了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管理中。例如河南省新安县通过媒体宣传和组织培训等方式,改变了村民传统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强化了农民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并且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当中,充分考虑其主人翁的意愿,鼓励村民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建设当中[12]。生态环境是乡村生存之本,一旦受到破坏,将不再吸引游客驻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注重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遵循经济的“3R 原则”。河南省新安县2013 年完成生态造林、中幼林培育、市级示范工程3 200 hm2,恢复矿区植被133 hm2,城关塔地、北冶关址等美丽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石井镇更被评为“发现·2013 中国最美村庄”[13]。这些措施确保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坚决避免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加强村民环保意识。

4 结束语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建设、推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人才储备、基础设施、文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保障。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让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才能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靠保障,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农民旅游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旅游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