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研究

2023-12-04张甜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共同富裕

[摘 要] 融合就业是心智障碍者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显著表现。以整体性视角分析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框架,关注无障碍制度与环境建设,分析该群体的就业机会与可利用资源,使其递进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激发心智障碍者的内生动力,提升其就业意愿与就业期待;给予用人单位、心智障碍者及家庭支持,从专业、科技、制度的角度赋能;基于共建共享,运用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服务链、服务基地等推进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机制。在融合就业中推动其康复融合和无障碍融合,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社会融合。

[关键词]融合就业;共同富裕;内生动力;赋能支持

[中图分类号]D 66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3)06-0087-06

A Study on Integrated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ZHANG Tiantian

(School of Law,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61, China)

Abstract: Integrated employment is a remarkable manifesta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achieving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common prospe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ed employment framework of mentally disabled persons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rrier-free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participating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gradual manner. By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their employment willingness and employment expectation can be improved; Empower employers,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from a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integrated employment mechanism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by using such measures as integrated employment service chain and service base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Promote their rehabilitation integration and barrier-free integration in integrated employment, and achieve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 Integrated employment;Common prosperity;Endogenous power;Empowerment support

1 問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为其就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办法。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残疾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充分有效的就业是提升其生活质量、支持其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中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之一,需要高质量的就业理念为其提供发展动力。轻度和部分中度心智障碍者具有较好的自理能力及就业条件,在完善的制度和优越的环境保障下,接受一定的技能、沟通、社会互动等培训后,可具备高质量就业的潜质。目前,学界对该群体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权益保障、监护安置、监护制度完善、财产保护性信托以及心智障碍者照料的负担问题等。在就业方面,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类型较多,包括按比例就业、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以及支持性就业等。结合心智障碍者的特殊性,目前基本采取“先安置后训练”为主的就业方式,强调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而言,当前社会对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对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形态、问题和路径等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心智障碍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参与社会融合的必要条件。残疾人融合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重要发展导向,我国参与制定并率先签署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践行非歧视和融合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利,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将融合理念引入残疾人就业领域,通过改变社会环境,特别是工作环境,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和独立生活。融合就业是促进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心智障碍者在市场化环境中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如何辨别隐性歧视抑或过度保护?该群体如何通过就业确立自身主体地位并参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心智障碍者就业面临的挑战,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2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分析框架

社会融合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其中融合就业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渠道。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融合就业给予明确定义。残疾人就业在实践中遵循“排斥—支持—融合”的发展理念,就业形式经历了从庇护性就业到支持性就业的演变,其价值取向实现了从排斥到融合的转变,呈现出显著的时代发展特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应将个体发展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关注福利性制度保障与市场化机制影响,推动该群体参与社会发展,提升其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满足其情感、社交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2.1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以“整体”为视角

融合就业以整体性视角将心智障碍者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分析。一方面,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包含丰富的内容。传统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模式以政策导向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度不足。就业为单一目标,忽略了该群体在就业中的社会融合、康复融合以及与社会环境无障碍融合的需求。融合就业理念与之有着显著不同,不仅重视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工作场所和社会政策等整体环境的改变和提升。融合就业强调从心智障碍者所处的就业环境和制度入手,为该群体就业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辅助设施、就业服务和职业康复计划等。由此可见,通过融合就业撬动康复融合和社会融合,让心智障碍者有更多机会实现充分且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观点认为心智障碍者就业源于个体责任,忽视了社会障碍的发展。融合理念强调心智障碍者就业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成为社会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应对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应共同构建心智障碍者就业的支持网络,创造平等融合的社会环境。其中,家庭是心智障碍者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支持力量。家庭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心智障碍者,容易面临物质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及关系贫困等问题。因此,在解决心智障碍者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应给予其家庭帮扶以提升生活质量。

2.2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以“质量”为重点

共同富裕包括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背景下,实现充分且高质量的就业是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重要导向。由于该群体伴有学习、沟通、社会互动等适应性障碍,且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就业率不高、就业層次普遍较低、收入水平也偏低。当前心智障碍者主要从事轻体力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如生产线类、餐饮类、清洁类等工作。融合就业突破心智障碍者传统就业局限,拓展轻中度心智障碍者的就业范围,注重提升该群体的就业形式与层次,推动心智障碍者全面发展。

此外,融合就业拓展了心智障碍者的社会互动范围。由于家庭的保护性照顾及无障碍环境的缺乏,心智障碍者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心智障碍者。但在融合就业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与同质群体和其他群体进行互动。心智障碍者和家人更看重工作场所的定性维度,如个人满意度、社会互动机会,而不是普遍的就业指标,如工资水平、工作时间等。就业衍生为社会交往媒介,有助于消减心智障碍者的无力感,提升群体内部的互助动力,实现个人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成长。

2.3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以“共富”为目标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在起点和过程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致富,这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发展机会与奋斗方向。融合就业是心智障碍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心智障碍者承担了多重角色。在发展进程上,心智障碍者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增进残疾人福祉和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残疾人不只是被动的福利接受者,更能主动参与社会发展。面向残疾人的共同富裕,不能走纯粹福利道路,要走劳动福利道路。因此,应鼓励有一定就业能力、就业需求的心智障碍者积极参与就业,自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自身境遇,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在融合支持的就业环境中,心智障碍者积极主动就业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心智障碍者还是市场资源的重要创造者。目前,我国主要靠政策推动市场化力量解决心智障碍者就业问题,但存在一定的误解,即有些人认为心智障碍者挤占市场有限的就业资源并造成资源浪费。实际上,心智障碍者拥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他们的参与让市场上的就业资源在竞争过程中被不断扩充与完善,激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社会资本的积累。由此可见,心智障碍者既是共同富裕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

综上所述,融合就业以整体性视角看待心智障碍者就业问题,重视工作场所和社会政策等整体环境的改变和提升;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关注心智障碍者的工作机会与工作资源;避免过度保护与隐性歧视,建立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共同富裕背景下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推进机制

共同富裕背景下,融合就业是心智障碍者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方式,在提升该群体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推进社会融合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就业者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激发市场就业活力,提供无障碍工作环境与平等就业机会,健全心智障碍者就业支持体系。此外,心智障碍者需主动参与到就业进程中。

3.1 内生增长: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动力

就业动力对心智障碍者实现融合就业至关重要。只有激发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动力,提升该群体参与就业的动机和意愿,才能驱动其实现个体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激发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动力,需要引导他们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同,挖掘个人潜能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互助小组给予的团体支持,强化心智障碍者就业的自主性与成就感。

1)提升心智障碍者的自我能动性。心智障碍者因在认知、语言表达和行为等方面的缺陷,易产生负面消极情绪与自卑心理,这是其与主流社会脱离的内在动因。残疾身份的存在让他们对别人的评价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与他人产生冲突,产生无力感与挫败感,从而影响其就业的积极性。为此,学校教师、就业辅导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应建立长期的心理援助团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引导心智障碍者自我接纳与认同,协助他们进行情绪管理、心理建设、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提升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动机与就业意愿。

2)制定心智障碍者的就业规划。由于身心状态、家庭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心智障碍者个体间差异显著,在开展融合就业过程中应遵循个别化原则,注重挖掘个体能力及潜在优势。通过树立典型个案,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动力。协助心智障碍者建立成长档案,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就业条件,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参与就业做好准备。虽然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但均衡配置就业机会和资源,也是为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作贡献。在此基础上,心智障碍者对自身作出合理评价,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形成理性的职业期待。

3)推动心智障碍者自组织的发展。中国残联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1 661个,助残社会组织3 131个,但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供不应求,這促使了大量心智障碍者自组织的出现。这些组织多由心智障碍者家长建立,目的是将更多心智障碍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互助支持。这些组织有效帮助家庭照顾者降低了心智障碍者家人身份的羞耻感,减轻照顾压力,共享康复与就业信息等。他们通过链接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心智障碍者生活的社会活动,进一步衍生出心智障碍者互助小组。这类组织由于是自发成立的,缺少管理经验,人员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容易使其陷入管理混乱的局面。对此,残联、民政等部门应联合专业团队给予心智障碍者自组织积极的政策支持及专业指导,让自组织成为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3.2 赋能支持: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基础

建立综合性、系统性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完善教育、康复、职业指导等系统,提升心智障碍者的就业能力,为其家庭、就业单位提供支持。同时,运用现代数字科技为心智障碍者搭建就业平台,给予该群体就业制度保障。通过专业赋能、科技赋能与制度赋能为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奠定基础。

1)专业赋能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条件。一是为心智障碍者个体赋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技能培训,扩大心智障碍者教育的覆盖面与层次,提升心智障碍者的人力资本。二是为心智障碍者家庭赋能。家庭为心智障碍者提供长期陪伴和情感支持,是他们与外界交往、与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专业团队应帮助家庭减少对心智障碍者的过度保护或过度忽视,指导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心智障碍者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为家庭提供就业信息与咨询。三是为企业开展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提供服务。相关部门应协助企业发掘适合心智障碍者工作的岗位,提供有关心智障碍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开展用工政策解读、改造残疾人融合发展的企业环境等,消除企业聘用心智障碍者的顾虑,提升企业供给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2)科技赋能为心智障碍者搭建就业平台。科技发展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机会。数字技术的应用与信息无障碍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心智障碍者身体功能的不足,突破了传统就业的局限,让他们获得更多平等参与就业的机会。技术进步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促进代际职业流动的直接途径。因此,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电商服务等领域开发适合心智障碍者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创意设计、技能创作、专业服务等,提升该群体就业的范围与层次,逐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3)制度赋能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保障。国家出台了多项保护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各地执行过程差异较大,导致出现就业支持的政策理念和政策要求与较低水平的残疾人福利价值取向之间不协调的现象。为此,要将残疾人就业政策目标从保障就业机会扩展到促进就业质量提升,聚焦于开发残疾人内在的发展潜力,加强心智障碍者就业权益的保障是提高其就业水平的重要条件。

3.3 共建共享: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过程

共同富裕通过公平合理的制度让所有人共享富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残疾人共建共享。共建共享以及共治在心智障碍者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智障碍者实现融合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共建服务链能够帮助心智障碍者进行身份转换与适应,由融合就业基地提供持续性支持,推动各方力量合作,为心智障碍者就业提供全面服务。

1)共建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服务链。一方面,做好心智障碍者就业的转衔工作。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高等融合教育发展,开展政社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实效性。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与残联合作,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指导,掌握其求职意向与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匹配相关岗位。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心智障碍者的就业融入工作。政府、残联与企业合作,定期举办残健融合活动,促进心智障碍者与其他员工的沟通交流,形成包容、接纳的助残观念与文化氛围。

2)共享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服务基地。融合就业服务基地是帮助心智障碍者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以及实现就业的重要场所。就业服务基地可由政府在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促使园区内的相关企业共享基地的培训,以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融合就业服务基地能为即将求职的心智障碍者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之初步匹配相适应的就业岗位。服务基地定期为企业管理者、心智障碍者开展相关培训和实践,以提升心智障碍者的就业质量,及时消解企业用工时存在的问题。心智障碍者通过园区服务基地进行社会康复,参与群体联谊活动,拓展社会交往范围,以获得群体内的支持与互助。

3)共治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服务体系。以心智障碍者为服务对象,以家庭为行动联盟,聚集政府、残联、企业、社会工作组织、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街道、乡镇、社工站开展系列活动,为心智障碍者就业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等发挥积极作用,为心智障碍者链接就业资源。此外,需要探索心智障碍者就业的金融服务,规范市场信托、保险等涉及该群体切身利益的产品,出台相关政策为心智障碍者就业提供金融安全保障。

4 结束语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包括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富足,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背景下,心智障碍者通过融合就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还能实现社会融合,缓解家庭压力及个人未来的安置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政府福利供给与市场化发展中维持平衡,避免对心智障碍者的过度保护与隐性排斥。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发展,应激发心智障碍者的内在动力,消解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性阻碍,为心智障碍者与雇主单位同时提供赋能支持。运用现代数字化科技搭建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层次。通过康复融合、就业融合和无障碍融合的共同发展实现心智障碍者的社会融合,这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和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同时还需要不断为该群体链接社工、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等资源,为心智障碍者及家庭、自组织提供支持帮扶。此外,还需要关注就业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保障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权益。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李学会,张凤琼.心智障碍者的权益保障:家庭视角的审视[J].西南政法大學学报,2018,20(5):58-65.

[3]韩央迪,陈蓉蓉.心智障碍成年子女未来安置计划的探索——基于上海市28位“老养残”家庭照料者的质性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179-190.

[4]张一博.成年心智障碍者公共监护制度:理论阐释与路径探析[J].残疾人研究,2022(4):11-21.

[5]魏树发,江卓臻.心智障碍者保护性信托制度之创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61-69.

[6]韩央迪,张丽珍,陈琳.“老养残”家庭对未来安置规划的态度与选择——基于上海市成年心智障碍人士家庭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8(12):72-78.

[7]朱健刚,严国威.从庇护性就业到支持性就业——对广东省残疾人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多个案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9(1):48-57.

[8]周姊毓.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化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6(5):75-77.

[9]廖慧卿,岳经纶.就业模式、工作场所特征与残障者就业偏好——来自Z市福利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6):126-140.

[10]张豫南,周沛.从“障碍”到“融合”: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3,31(2):57-62.

[11]廖慧卿.福利市场化、制度排斥与残障人士工作权——Z市福利企业的个案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8):95-104.

[12]张九童,张梦欣,厉才茂.残疾人共同富裕研究[J].残疾人研究:2022(1):4-16.

[13]GILSON C, CATER E W, BUMBLE J L. Family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ed employment fo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bilities,2018(43):20-37.

[14]邓朴方.人道主义呼唤:第一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85.

[15]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EB/OL].(2021-07-08)[2023-04-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4.htm.

[16]韩喜平,杨春辉.职业代际流动、社会融合与共同富裕[J].社会科学辑刊,2023(3):92-102.

[1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4-06)[2023-04-09].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tjgb/4d0dbde4ece7414f95e5dfa4873f3cb9.htm.

[18]祝玉红,张玉环.成年心智障碍照顾者的照顾经验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2,22(6):68-76.

[19]许巧仙.嵌入性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的制度困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74-79.

[20]关信平.当前我国推动残疾人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主要议题[J].残疾人研究,2022(2):12-21.

[21]张万洪,赵金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J].残疾人研究,2023(1):11-20.

[22]徐焕斌.残疾人社会融合:德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就业与保障,2020(12):161-163.

(责任编辑 柴 智;责任校对 白丽媛)

[收稿日期]2023-06-2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残疾人融合教育优质发展研究”(AHSKQ2021D8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多元协同视角下社区慈善基金助力基层治理研究”(2023AH05164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实践案例体系建设”(2022jyxm1632)。

[作者简介]张甜甜(1986—),女,安徽金寨人,铜陵学院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残疾人社会工作。E-mail:ztt1111@126.com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