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三链”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广东省与辽宁省发展的比较分析

2023-12-04马巧慧

商展经济 2023年22期
关键词:辽宁省广东省竞争力

马巧慧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沈阳市获批国家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吉林省打通出海口、俄罗斯海参崴成为中国内贸中转口岸;黑龙江省进一步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繁荣边境贸易,建设向北开放新高地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都成为东北区域全面振兴的重大利好。

全面振兴并非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增长基础上的发展升级。发展的本意指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或指自然界的演化、生物界的进化,是从变化转向更高级、更完善状态前进的过程。新时代,东北区域全面振兴的系列国家战略布局都向着发展升级的方向推动。

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道路上,广东省的发展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广东省与辽宁省发展的比较分析为例,梳理普遍性的发展机理,对探索东北全面振兴、竞争力提高、发展升级的实践突破路径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广东省的社会发展机理探寻

1.1 政府规划中的宏观蓝图

在广东省宏观经济发展规划蓝图中,“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当前的重大使命与机遇。省际宏观层面融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框架,全面完善粤港澳基础设施与发展环境。双区驱动、软硬联通,全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省内广深“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全省一盘棋”,突破“粤东西北作为同类地区”的思维惯性,根据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使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等区域竞相争彩。沿海经济带作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的主要阵地,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投资为先导,促力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

1.2 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实践路径

1.2.1 培育龙头城市引领城市群

在发展实践中,以龙头城市引领城市群建设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支撑力量。

(1)广深双龙头城市牵引,强化广深双城联动。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两地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共建、改革协同突破、社会民生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共同引领广东省区域协同发展。

(2)双龙头带动都市圈形成聚集效应。广东省通过推动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加快珠三角核心区功能拓展和空间拓展。广湛、深汕“双核+双副中心”的深度协作模式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广东省发展的动力源。

1.2.2 以教育打造人才磁场

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高强度建设、超常规投入”的资源配置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筑巢引凤,通过实际行动吸引优质高等教育南下建立分校或校区,快速形成教育集群。以深圳市为例,根据教育系统公开信息,目前已有18所高校,争取2025年达到20所左右,且3~5所排名至全国前50位,力争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在广东省,人口的马太效应正在加快。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省长住人口1.268亿,与俄罗斯相近。常住人口增加超过100万人的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城市,在过去的十余年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理论研究结论证明人及其智力作为基础的动力元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与广东省人才政策实践相互佐证。王胜今,衣尚锦(2018)研究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竞争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冬晨(2019)、蓝庆新等(2019)实证人才及其质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区域高等教育呈现集群状态时,将如“磁石”一般吸引创新人才聚集,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正向反馈、良性循环。

1.2.3 以产业竞争力提高为核心

以产值为直观体现的产业竞争力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从产值方面来看,广东省有8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32个产业位居全国前五。产值贡献最大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化学纤维等工业领域;未进入前五的产业多集中在矿产等资源采选类。由此可见,广东的工业体系不但非常完善,而且层次高、竞争力强。

创新力代表着产业的未来发展后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蓝皮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分析(2022)》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2017年以来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三个单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被列为一个科技集群,并连续两年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无论是从当前的发展水平还是展望未来,广东省确实都是我国第一经济强省,发展经验对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3 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综合上述规划与实践,梳理广东省发展路径可得出以下机理:

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宏观蓝图中,以城市竞争力提高带动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头部城市的示范、集群效应带动整体提升,以加强人才质量推动城市竞争力提高,以完善的制度环境保障规划愿景的实现。

实践层面可梳理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路径。产业升级、人才聚集和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三极。以人才链驱动创新链,真正将人才洼地建成创新高地,强化人才与产业、与项目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人才和创新支撑,通过三链深度融合,有效振奋企业信心,促进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具体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经济发展的三链融合机理分析

2 探索区域发展升级路向——以辽宁省与广东省的比较分析为例

2.1 辽宁省与广东省宏观发展规划的相似分析

2.1.1 双城带动,辐射带动

辽宁省的沈阳市和大连市与广东省的广州市与深圳市在牵引区域腾飞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相似的战略地位。

2.1.2 点线面宏观布局相似

辽宁省的“一圈一带两区”与广东省的“一核一带一区”异曲同工。由此可见,点线面辐射联动的发展布局是以区域为单位的社会经济发展升级的高效途径。

2.1.3 三链深度融合发展框架清晰

两区域在宏观顶层设计层面都呈现出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协同发展的规划框架,并已取得相应成果。广东省以教育为先为重,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与创新力,已连续34年位居全国第一。辽宁省通过兴辽英才计划等一系列重视人才的举措吸引人才,为振兴辽宁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经济内涵建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智造强省”,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文化、生态建设,构建文化自信与宜居环境。

比较分析可知两区域宏观规划布局方向一致,积极效应明显,说明点线面联动,深度融合协同的格局符合当前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升级要求。

进一步分析差距,自省不足,梳理一般性的机理框架,再谋提高,将为整个东北区域的发展升级带来新的启迪。

2.2 与广东省比较 当前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显现的问题

2.2.1 人才吸引力减弱

相比第七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个东北区域10年时间内人数减少了1100万。流出人口以青壮年、技术人才、知识分子居多,同时改变了东北区域人口结构。人口主要流向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近几年,应届毕业生按毕业生总数和生源口径统计的留存率,东北地区在与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等区域的比较中处于最低。人才吸引力降低,人口数量减少,传导影响到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直至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2.2.2 城市综合实力不高

王胜今、衣尚锦(2018)、耿钱政等(2018)、张晨瑶(2019)均证实东北城市竞争力中,沈阳市与大连市位于第一梯队。据2023中国百强城市综合榜单,沈阳市与大连市分别位于第20位、21位,佐证了辽宁省及东北整个区域城市当前的综合实力在国家范围内仍旧不高的现实。

2.2.3 产业竞争力仍需加强

由公开发布的一系列企业实力排名与榜单可以研判,辽宁省产业竞争力与广东省还有很大差距,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与广东省产业竞争力比较

企业竞争力强,特别是民营企业势头强,说明地方经济活力就强。由表1可知,辽宁省企业实力提升空间很大,特别是私营企业活跃性不足,与辽宁省的国家战略地位与发展特点有关,也是接下来可以考虑的经济振兴突破口。

2.3 辽宁省全面振兴进程中显性问题的内在原因

2.3.1 区域宏观发展规划尚需深入与全面

第一,比较分析两省政策性规划文件发现,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层面,两省在下列战略方向具有相似规划: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双循环;龙头城市引领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乡村振兴;拥抱数字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强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

第二,深入将辽宁省与广东省“十四五”宏观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辽宁省在宏观发展规划层面,对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凸显不够、民间资本不够活跃、产业高端化程度还需要提高等发展短板。辽宁省目前还处于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国企改革、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等历史问题上苦苦探索的阶段。

由表2可知,广东省在发展社会经济上凸显教育的重要地位,将教育推到前沿位置,以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作为突破口,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与创新氛围推动产业高端化,放眼世界市场,提高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的发展机理与经验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全域振兴的有益借鉴。

表2 辽宁省与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中不同比较

2.3.2 体制机制有待继续顺畅,以支持全面振兴发展实践

综合辽宁省“十四五”规划与截至目前的研究显示,从全面振兴道路上的诸多表象问题挖掘深层次原因仍旧是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营商软环境不够完善,基本的供给侧规则制定层面未完全理顺等,反向制约着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才集聚、社会创新能力提高等一系列发展要素。

整个东北振兴的路上也存在着“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等共性问题,需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谋求新的突破。

3 对标广东省经验的区域“三链深度融合”全面振兴路径建议

3.1 深入全面、整体协同进行宏观规划

“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优、发展活力足的东北振兴新局面”的愿景实现始于顶层战略设计。首先,供给侧更加深入创新发展理念,意识到资本、劳动是参与经济建设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吸引、留住资本和劳动的根本保障。以此为规划指导,建立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导框架与支持性的社会氛围及制度环境;其次,依据区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探索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联动中如何引导多元参与,以保障资金和执行力量,提高实践的行动力。

3.2 产业发展升级为核心

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直是东北区域全面振兴的发力点。持续改造与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新型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以带动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增强是带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点。

3.3 以吸引、集聚人才为突破口,人才建设与制度环境优化融合协同

吸引、集聚人才要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以分层次满足人的需求为突破口,激发人的生产能力,进而连锁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是实践中的应有方向。

3.3.1 政策推动,树立尊重人才的发展观念,培育人才优良发展环境

近年来,多个城市密集性的“抢人”政策意味着城市竞争步入拼人才的高维竞争阶段。发展观念创新、顶层设计、政策推动而形成的大环境为优质人才提供有利生境是推动实践的第一步。

3.3.2 实践中以人才回流、引致、虹吸与扎根为路向

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追随事业机会而动,产业升级,人才、创新、产业三链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以提供事业吸引力。同时,建立优质完善的教育体系,既能充实人才梯队,又可以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

另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支援区域建设。通过引入新鲜血液和创新做法,逐渐改善长期以来东北熟人社会的弊端。可参照广东省经验,大力引进名校分校、校区建设,建立教育集群,以教育引人、聚人。多重并举,人才虹吸,加大区域振兴的智力支撑。

3.3.3 宜居的生活环境留住人才

优质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基础设施升级、生态环境提质、改善生活环境,还应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关注居民健康、安全,提升社区参与性合作,打造“韧性”社区;发掘社区历史文化,留住人们的乡愁;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留住人才、集聚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产业链以集聚人才,带动引导创新意识,为创新提供实践场地。打造完整人才链,筑巢引凤与本地培养相结合,吸引、集聚、培养、留住人才,用人才链带动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以产业链、人才链为引导,带动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激活人才链与产业链,三链闭环深度融合、同频联动,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升级。

猜你喜欢

辽宁省广东省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1万亿美元——广东省预计2013年GDP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