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研究

2023-12-19王莹李维新

商展经济 2023年22期
关键词:遗文演艺文旅

王莹 李维新

(1.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2.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21)

1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发展现状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是优秀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常是指蒙古族马头琴、象帽舞、东北二人转、满族新城戏等具有悠久历史的表演类艺术,区别于其他技艺类、文学类、美术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文旅开发上具有互动性更强、表演性更高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及西方艺术形态、沉浸式戏剧等新型表演形式的冲击,观众的审美与文旅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变化,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市场生存空间受到了强烈挤压,进而产生传统表演类非遗传承人群体断层、表演作品创作困难、表演形式不新颖等现象,限制了传统表演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阻碍了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的市场拓展。

1.1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基本情况

吉林省自2012年就开始进行及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活动,如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才艺展示博览会、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吉林非遗消费节等活动。更是在2023年春季锚定吉林省旅游产业“万亿级”目标,先后开展进行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以及“雪后阳春、惠游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节等工作与活动。吉林省政府对吉林省非遗文旅发展十分重视,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在当下的非遗活动中尚未产生其应有的旅游演艺带动文旅产业的作用,仍存在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倾斜不明显的现象,许多优秀的表演类非遗项目并未介入文旅开发工作中。

吉林省歌舞团曾在2012年创作出大型梦幻情景剧《天地长白》,入驻吉林省抚松县万达国际度假区长白山大剧院,2012—2017年连续演出1000场,“同程旅行”网站好评率高达99.1%。同时,在吉林省旅游局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天地长白》的创排公演不仅为长白山提供了展示亮丽文化景观的平台,还填补了吉林省旅游景区没有大型专场旅游度假晚会的空白,是吉林省演艺与旅游的第一次握手[1]。”但在“万达国际度假区”受社会及经济因素的影响暂停了《天地长白》演出后,直至今日,吉林省再无非遗旅游演艺及景区大型驻场非遗演出,这对非遗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

调研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末,吉林省非遗项目共计447项,传统表演类非遗占20%以上,其中包括28项传统音乐、34项传统舞蹈、8项传统戏剧、20项传统曲艺多种表演类非遗项目。资源与体量如此丰富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当下没有任何一个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被开发为旅游演艺产品,同时近年来其参与到非遗消费节和各类非遗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为,仅有少部分表演类非遗项目被应用其中,且大多被用于开幕式作为节目,后续则不再作为独立的非遗文旅项目。对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而言,这不仅影响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传承的发展进程,还遏制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的创造性转化。

1.2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文旅融合概念愈发火热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内容,相比其他地区,吉林省对本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天地长白》曾经的成功证明了吉林省文艺界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旅游演艺作品,其合作企业受冲击后《天地长白》不再复演,也揭示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在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扶持不充分、缺乏旅游演艺模式、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非遗传承人群体出现创作意愿下降及断层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2]。但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政策落实情况有待加强,一些活动的开展及场地租赁需要传承人自行承担。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地域特色明显,许多非遗项目所在地相距甚远,导致各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及实际执行中的侧重点不同,存在落实不充分现象。部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实际上未能享有政策扶持,一部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传承人自身营造生存环境,特别是许多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身处农村地区,非遗项目本身带来的收益较低,难以养家糊口,物质条件的压力导致年长的传承人创作积极性降低,年轻学习者的数量逐渐减少,进而导致传承人群体出现了非遗作品创作困难,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不利于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亟须政府牵头解决政策扶持不到位、资金补助不充分等问题,为吉林省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创作传承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2)相关企业支持不足,无旅游演艺模式。对于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而言,在与文旅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介入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与文旅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而介入市场的前提就是有企业作为背后支撑,否则单靠传承人群体难以接轨市场。例如,吉林省当下以非遗项目为主体经营内容的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舞台、东北风等东北二人转品牌,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同样,作品《天地长白》是在万达集团投资支持下得以上演,万达集团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撑,歌舞团提供作品,双方共同合作,不断精进优化演出内容,完善升级演出形式。足以见得,发展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需要相关文旅企业支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吉林省极其缺乏专业的旅游演艺运营模式。当下,吉林省在市场中相对活跃的东北二人转、满族新城戏、吉剧等传统表演类非遗只有商业演出或公益文化演出形式,这与旅游演艺模式相距甚远,即使游客到了剧场观看演出,体验到的也只有普通的商业演出,并不能有效促进文旅经济。综合来看,无论是从非遗项目需要资金扶持,还是从吉林省需要非遗文旅演艺的运营模式角度而言,发展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都需要相关文旅企业作为支撑。

(3)复合型人才稀缺,文旅品牌建设困难。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不同于寻常的旅游演艺项目,需要跳脱歌舞、曲艺、戏剧的分类概念,将各类传统表演类非遗资源与高新技术手段整合后再创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兼备非遗文旅开发的技术与学术。而事实情况是,高新人才通常对非遗领域接触不深,非遗传承人又对新媒体、沉浸式等新鲜元素不甚了解,因此在建设吉林省文旅特色品牌时,始终无法设计出《云南映象》《宋城千古情》这类特色IP演艺,严重影响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的发展进程。

2 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的意义所在

吉林省拥有东北二人转、吉剧、盘索里、象帽舞等丰富的传统表演类非遗资源,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深厚的东北地域文化,饱含东北百姓的乡土情感,具有强烈的地域民族特色,完全可以满足文旅产业的内容支撑。结合文旅产业发展,可以为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带来新的生机,摆脱当下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发展瓶颈,助力吉林省非遗事业繁荣发展,推动吉林省文旅市场,构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1 文旅开发促进传统表演类非遗产业化发展

当下,大多数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发展状态都以传授传承为主,极少有传统表演类非遗以产业形式存在,因此目前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创作、表演、传播环节十分薄弱,且存在抗风险能力低、发展空间小、传播效率不足等一系列弊端。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摆脱困境的最好选择就是发展相关产业,并不断扩大其发展规模,以增强自身稳定性,提升发展空间。

文旅产业具有强大的耦合性,能够与其他产业兼收并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也符合文旅产业以文化为主线的调性。同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可以开发特色非遗思政研学路线,助力非遗走入校园,因此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可以此为突破方向,搭建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产业、思政研学产业。当地政府可凭借文化旅游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吸纳大量资金对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基础设施进行搭建,如表演者研修班、表演舞台场地、服化道升级、开设思政研学演艺等,在基础设施完备后就可逐步建设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产业。同时,扩大其发展规模,形成演艺品牌,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旅游路线,拉动旅游经济,提高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附加值,开辟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市场空间。

2.2 文旅开发改善非遗旅游市场供求双方关系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与其他艺术种类(非遗项目)略有不同,表演艺术的艺术作品整体市场呈现的效果都与创作、表演及传播等环节息息相关,而且这些环节都不能被忽略。目前,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创作、表演、传播的三个环节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艺术产品的竞争力不足,市场受众需求也随之变低,而作为供给方的表演者(传承人群体)创作的积极性也在下降。

对传承人群体而言,文旅产业的介入可以为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提供资金支撑、更好的表演平台以及全新的营销手段,在不断创新表演形式的同时,也为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引流受众。对市场受众方而言,作为消费者,在观看表演艺术时更加注重的是舒适感、体验感及娱乐性,在文旅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后,消费者的舒适感就得到了基本保障。同时,以科技手段及文旅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创作、表演、传播环节,在提升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娱乐性的同时,也让其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文化旅游自身就是直面市场的产业,因此以文旅产业改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市场环境事半功倍,在满足传承人群体经济需求的同时,也能为市场受众带来更好的服务,真正解决市场的双向需求问题。

2.3 文旅开发激活传统表演类非遗地域艺术活力

由于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很少直接面向市场,且传承人群体面临着迫于生计的问题,当下极少有新创作的表演艺术内容,鲜有年轻传承人。因此,开辟新的受众群体变得更加困难,可以说其艺术形式已失去了原有活力,为更好地保护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亟须通过有效手段唤醒其地域艺术生命力。

特色演艺旅游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模式,在游客观赏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其沉浸感与交互感,以期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这些要素都与表演艺术十分契合,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继承了东北人的豪放与热情,其表演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因此在以文旅思维发展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时,完全可以开创沉浸式旅游演艺,同时在表演艺术作品中可以加入时下的潮流包袱,以现代化的表达语言展现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在创新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固有的表现形式的同时,拉近与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唤醒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内在活力。

3 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发方急功近利,造成了诸如市场混乱、地域民俗文化挖掘应用不足、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等问题。因此,在开发文旅助力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传承发展的实施上,需要以保护发展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为核心,以文旅为手段,切勿舍本逐末,造成浮于形式,对传承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3.1 以政府为主导,完善非遗旅游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非遗文旅市场管理机制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及“市场主导型”两种形式,但两者相对来说是分裂的,由于时代发展迅速的冲击影响,民间表演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出现了一定程度上不能兼容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体现在目前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应由政府主导,企业与传承人群体积极配合,进而调整表演艺术市场机制,解决目前政府与市场分裂、传统与现代对立的问题。

同时,应从实际出发,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助力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完成产业化发展进程,在提高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作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承接文化与市场的过渡。在调整机制中要做到随机应变,不能过于刻板,也不能过于随意化,既不能脱离传统,又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尊重传统,又不能成为传统的复刻,既需要尊重市场,又不能盲目成为市场的追随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市场趋于平衡,从而更好地发展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

3.2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创新非遗旅游内容

时代在前行,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只有精准描绘受众画像,根据受众的偏好变化有选择性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一台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是针对观众+游客的特殊群体,迎合这一群体的审美需求量身打造的作品,必须同时肩负商业使命和文化使命[3]。在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原有文化艺术形式不被破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时下流行元素、互联网平台等手段,对创作、表演、传播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升级,优化其作品内容,使其更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升级沉浸式表演形式,增加受众参与感、交互感及趣味感;优化运营机制,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扩大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传播规模,精准宣传用户人群。

3.3 以思政为手段,培养非遗复合型人才

面对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缺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可以联合高校,将非遗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传统表演类非遗为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既能丰富思政课的展现形式,又能将非遗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对非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助力高校培养出兼具非遗文旅开发技术与学术的复合型人才。吉林艺术学院在2019年就对非遗结合思政做出了创新尝试,以吉剧《江姐》为内容开展思政课堂,《江姐》的成功上演也反映出非遗文旅融合思政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3.4 以文化为核心,驱动非遗旅游的内在活力

作为文旅产业融合内容主体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其核心驱动力就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及艺术表演形式,这也是文旅+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文化是文旅产业的核心,而文旅产业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其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首先,应将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蕴含的地域民俗文化深度挖掘记载,组建专业团队,对其项目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把完整的非遗项目形成视频映像、图片、文本等数字资料进行保存,以供后来者学习,以免地域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转换而面目全非,影响作为地域民俗文化代表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可将部分数字非遗资料用以对外宣传,形成良好的非遗品牌,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的同时,也让其深切地感受到非遗魅力,领略非遗风采,进而拓展非遗市场,助力非遗传承延续,并编订成册,留以存档。

其次,提高传承人综合素养,改善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缺失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建议由政府牵头,举办非遗传承人相关培训课程或研培班,通过加强传承人群体数字化理念,适应互联网短视频快速发展的时代,拥抱新媒体,通过新形势、新样态进行传承发展、推广宣传。同时,非遗传承人可将课程进行录制,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及变化,以吸引年轻群体对非遗项目的关注,从多种渠道进行创新融合,让传承活动紧跟时代,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

最后,将不同的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东北地域民俗文化进行梳理串联,抓住文化中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利用差异性分类构建特色非遗文旅演艺,避免同质化现象发生,多角度地满足受众艺术审美需求。同时,利用文化中的共通性,找到代表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的地域文化与市场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打造其文旅IP,引发游客情感及审美共鸣,建设吉林省特色非遗文旅品牌,助力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开发。

4 结语

东北地区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都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完全具备发展非遗文旅的潜质。但当下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企业支持不足、复合型人才稀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吉林省非遗文旅的发展进程。开发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文旅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还需要高校、文旅企业及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家的相互配合,使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与文旅耦合发展、相互促进,形成独具特色的吉林省非遗文旅,助力保护传承吉林省传统表演类非遗,推动吉林省非遗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遗文演艺文旅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文旅照明的兴起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