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
——以“湖州铜镜的记忆”为例

2023-12-04费为群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铜镜湖州跨学科

费为群|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途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是跨学科知识、思想与方法的整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湖州铜镜的记忆”为例,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意蕴、活动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课堂反思,以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开展提供案例与深度思考。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意蕴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

(一)回归生活世界,营造真实问题情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植根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具有整体性特征。以历史学科为例,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往往需要跨越学科与真实世界的界限,这就需要学生有跨学科的学习视野和能力,比如从生活着手,通过博物馆、街道、建筑、老照片、老物件、口述史等,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切身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铸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1],提升政治素养。学生在经历新的复杂真实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能够整合已有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运用跨学科思维和观念,开展严谨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在灵活、创造性解决或应对各种复杂现实任务时,表现出高水平的素养。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只有在实际情境与生活文化中才能应用和不断发展。因此,学习、知识和情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认知联系[2]。真实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初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素材,再现历史或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解决真实问题,将结构化知识体系隐藏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设计跨学科递进的子任务,引发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二)立足大概念统整,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概念、观念和论题是大概念的三种表现形式,而且以概念和观念形式为主[3]。仍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课程大概念是在对一般历史事实抽象、提炼的基础上,形成历史事件内在联系与知识之间的结构体系,包括史论概念、重要命题、重要原理等。历史课程大概念既关注历史课程的内容本质,又关注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历史思维的形成。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历史变迁与文明演进”属于跨学科大概念,统整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科学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这类大概念倡导学生在身边发现历史,不仅要对历史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还要创新探究方式,将资料解读与实地调研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入实践,以实现学习的深度迁移。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并迁移所学知识,是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和学习迁移的重要环节。威金斯和麦克泰格从六个维度对“理解”作了全面解说,即能解释(说明)、能阐明(诠释、释义)、能应用、能洞察(观点)、能神入(同理心、移情)、能自知(自我认识)[4]。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般以单元为单位,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依托学科知识结构,提炼单元主题,形成嵌套的单元链结构,以帮助学生在大概念的统整中,跨越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迁移或能够推断并建立联系,由基本问题通向深度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基于专家型思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是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5]。培养历史学科专家型思维,就是引导学生研究历史,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所谓研究历史并不是搜到材料,就立刻可以得到著作,亦不是看见史料,就算是明白事实的真相。”[6]学生需要经由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与证据、史实与史实、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逻辑和科学意识,以提升历史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学科专家型思维,有助于“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牢固的桥梁”[7]。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经由学科研究的运思路径,批判性地学习和思考,并在新的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建构起学科专家型思维,实现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将几门学科的知识简单拼凑起来进行学习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专家型思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

“湖州铜镜的记忆”是基于初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学习主题“在身边发现历史”而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铜镜作为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铜铸造工艺、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学科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本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包括湖州铜镜铸造的历史(历史)、湖州铜镜的出土分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道德与法治)、铜镜制作工艺(科学)、铜镜作品(艺术)等多学科内容,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度设计。

(一)确定主题

据史料记载,魏晋以来,铜器已基本被其他种类的器物取代,唯铜镜流传下来,至唐代仍有不少新的工艺品种产生,铜镜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清代。在宋代,湖州铜镜是流通量最大的铜镜,湖州成为全国的制镜中心。那么,宋代湖州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制作工艺?其铭文蕴含什么秘密?为什么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制镜中心?关于铜镜的文化有哪些?铜镜蕴含哪些德育元素?确定“湖州铜镜的记忆”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主题,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二)确定学科知识图谱

“湖州铜镜的记忆”跨学科主题学习,包括湖州铜镜铸造的历史(历史)、湖州铜镜的出土分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道德与法治)、铜镜制作工艺(科学)、铜镜作品(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

表1 “湖州铜镜的记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知识图谱

(三)确定学习目标与评价指标

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探究湖州铜镜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宋人的生活状况;(2)通过实物及文献搜集、展厅设计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并对搜集的资料按学科主题进行分类、整理与汇编,识别其中的历史信息;(3)借由铜镜探寻身边的历史,体会中华文明,养成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评价指标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湖州铜镜的记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指标

(四)确定学习支架

1.探究真问题,提供情境型学习支架

情境型学习支架涉及情境创设和小组分工两个方面。

【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周末参观湖州博物馆,发现湖州的铸镜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而到宋代成为全国的铸镜中心。情境引起的思考是:在宋代,为何湖州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铸镜中心?

【分组】全班按湖州铜镜兴衰史(历史)、湖州铜镜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宋代湖州铜镜的铸造工艺(科学)、宋代湖州铜镜纹饰图案(美术)、宋代湖州铜镜的人文内涵(语文)等分成五个学科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如下:

组长:统筹组内事务,集中组内问题,及时联系教师,反馈组内情况。

收集员:积极寻找铜镜老物件,收集和汇总组内关于湖州铜镜的图片资料。

采访员:根据本组研究专题撰写采访提纲,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

记录员:记录组内产生的文字资料,做好修改和汇总工作。

汇报员:负责汇报本组各个阶段的学习研究成果。

2.聚焦认知冲突,提供资源型学习支架

资源型学习支架包括: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培养证据意识,使史实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史由证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推荐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历史叙述,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论从史出),从证据(结论)中重建过去(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专家型思维。

【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1)宋代湖州铜镜是民间制作,还是官家工坊制作?(2)现存宋代湖州铜镜最多的是石家镜吗?当前,为什么石姓在湖州不太多,更找不到“石家家谱”?(3)宋代湖州铜镜的铸造中心在哪?(4)宋代湖州铜镜与唐代铜镜有何区别?铜镜的铭文有什么作用?(5)湖州铜镜兴起具备哪些条件?(6)为什么宋末湖州铜镜衰落了?

【材料推荐】(1)相关书籍:《中国铜镜史》《中国美术史》《文物中国史(宋元时代)》《湖州古代史稿》《宋会要辑稿》等。(2)纪录片:《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3)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上海博物馆、湖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课堂实施

学生跨学科学习小组基于学科选择学习方式,设计探究问题,分享搜集的资料,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培育核心素养。各组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历史组

【探究问题】为什么宋代湖州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铸镜中心?

【资料搜集情况】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参观湖州博物馆、走进湖州铜镜馆等多种途径,初步了解湖州铜镜发展的兴衰历程,深挖典籍里的湖州铜镜,深刻了解湖州铜镜在中国铜镜历史中的地位。学生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1)湖州铜镜发展年代尺。

(2)(宋代理学家)朱熹:“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

(3)《宋会要》:“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渡江之民溢于道路。”

(4)摘编自《湖州古代史稿》的两宋时期人口变化:崇宁元年(1102)162 335户,361 698人;南宋淳熙九年(1182)204 509户,518 352人。

(5)宋杨威《耕获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

【分析与解决问题】两宋时期,政权并立,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开始使用秧马等拔秧工具,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特别是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湖州的农业在全国位居前列,甚至成为天下粮仓,足够的剩余粮食让很多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湖州的商品经济发达起来,店铺、手工作坊遍布城乡,更有专职商人将货物销售到全国各地,商品交易市场扩大,商业空前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与湖州铜镜有关的买卖与交易。以上,正是湖州铜镜当时全国闻名的根本原因。细究湖州铜镜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湖州铜镜的发展与湖州经济的发展轨道几乎重合。湖州本地并无丰富的铜矿资源,湖州铜镜在宋代的兴盛很大程度得益于湖州农业的发展。一面面小小的铜镜背后,其实深刻浓缩了两宋时期的社会特征。

(二)地理组

【探究问题】湖州铜镜发展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资料搜集情况】学生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宋代湖州铸镜作坊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闹市区仪凤桥附近,附近的桥造得也很考究。查阅资料后发现,1956年考古学者曾在桥边河床泥土里找到许多铜渣屑,推测这与古代铸镜有关。学生还走访了仪凤桥周边的民众,了解到湖州铜镜发展与水资源、矿产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1)组图:《隋大运河示意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宋代湖州镜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出土分布图》《湖州水系图》。

(2)《西吴枝乘》:“镜以吴兴为良,范金固不殊,其水清洌,能发光也。”

(3)《乌程县志》:“湖之薛镜驰名。薛,杭人,而业于湖。以磨镜必用湖水。”

(4)明代弘治《湖州府志》卷五《桥梁》:“吴兴北临具区、南来苕霅之水咸趋于此,其间散而为溪港者,不可胜计,所以郡之桥梁尤倍于他所也。”

(5)1972年,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下河村宋墓出土一枚北宋航海铜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面铜镜背面船帆上刻有铭文“胡(湖)州仪凤桥南石家”。

【分析与解决问题】铸镜工艺需要用水,水之优劣决定镜之品质。湖州仪凤桥一带是宋代民间铜镜作坊的集中地。“湖州溪水穿城郭”,东、西苕溪汇聚入湖城仪凤桥堍的清澈河水,为湖州铸镜行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湖州虽不产铜,但穿城而过的清澈苕霅溪水,特别适宜铸铜,湖州的苕霅溪与江南运河直接贯通,为湖州铜镜销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科学组

【探究问题】古代湖州铜镜是如何铸造的?

【资料搜集情况】学生参观博物馆,发现馆藏湖州铜镜有蜡黄色、青灰色、灰白色等,颜色和光泽度相差较大。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完成实验演示等多种途径,学生了解到宋代湖州铜镜成分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学生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1)《宋镜合金成分分析》:“铜镜可以分为四类:低锡高铅类、铜高锡铅低类、高锡低铅类和铜锡铅锌四元合金型。”

(2)湖州博物馆馆藏湖州铜镜。

(3)《天工开物》:“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

(4)《寻芳觅胜:湖州铜镜》:“工匠将纯红铜和锡,或铅、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熔化,再灌入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然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照容的铜镜。”

(5)实验演示:判断铜镜成分。

【分析与解决问题】湖州铜镜的成分多元丰富、工艺精湛超群,工匠将纯红铜和锡,或铅、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融化,再灌入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再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照容的铜镜。宋代湖州专门有“湖州铸鉴局”负责对湖州的制镜业进行管理,可见当时湖州民间的铸镜工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以至于政府开始介入管理,切实保障湖州铜镜的质量。

(四)美术组

【探究问题】如何通过纹饰与图案赏析宋代湖州铜镜之美?

【资料搜集情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观博物馆铜镜实物、拜访本地研究湖州铜镜的名家等多种途径,了解到铜镜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它的纹饰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湖州铜镜的装饰也不同于汉、唐的华贵繁复,趋于朴素简约,是铜镜从王公贵族专属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开创者[8]。学生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有关湖州铜镜形制、唐代湖州铜镜、宋代湖州铜镜的组图。

【分析与解决问题】宋代湖州铜镜形式多样,纹饰丰富,种类繁多,寓意深刻。随着宋代市井文化走向繁荣,城市平民把休闲娱乐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整容照影的铜镜成了这个阶层日常所需的工具,铜镜由贵族手中的“玩物”变为普通百姓的消费品。宋代湖州铜镜的工艺简洁大方、朴实无华,是中国铜镜铸造工艺由繁华典雅走向简单实用的代表者,也是铜镜走向实用化、商业化的转折点。

(五)道德与法治组

【探究问题】宋代湖州铜镜有什么当下意义?

【资料搜集情况】学生通过到网上查找资料、参观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搜集资料,并针对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到:铜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但它在整个青铜文化中又自成一派,历经各朝各代,直至近代因玻璃镜的诞生而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湖州铜镜,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的工匠精神、诚信品质等文化内涵早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化谱系。学生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1)《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宋代湖州镜的研究》:“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时代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时代’。青铜镜是青铜冶铸业扩展到日用品生产的富有代表性的产品。”

(3)有关湖州仪凤桥真正石家青铜镜、湖州真正石二叔家青铜照子、湖州石家真青铜等的组图。

(4)《宋代湖州镜的研究》:“宋代湖州镜镜背面有一方框形铭文,铭文内容主要是生产铜镜的地点、人物、材质等信息。有家族作坊的招牌如‘石家’,生产的材料是‘青铜’;不同的作坊或作者有不同的牌记,这类铭文似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广告宣传语,成为湖州镜的商标,增加了湖州镜的商品属性。”

(5)《宋代湖州镜的研究》:“铜液在浇铸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反应,铜镜的表面会覆盖一层氧化物,不能反射光线,必须将锡汞剂均匀地涂在表面,细细擦拭与打磨,去除氧化物后,铜镜表面才会光亮照人,有了上市销售的资格。这些化学知识,老铜匠是不懂的,他只知道,祖祖辈辈就是这么干的。铜镜铸造中有一个开镜、磨镜的过程。磨镜在古代是一种行业,类似于我们现在走街串巷磨刀、剪刀的匠人。”

【分析与解决问题】铭文成为湖州铜镜的商标,具有较高的自主产权意识,体现出对所铸铜镜质量的自我肯定与充分自信。防止假冒、诚信经营的美好品格值得今天的我们传承。在铜镜的制作、擦拭、打磨过程中,祖祖辈辈的工匠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铜镜贯穿了湖州历史的古今,湖州铜镜文化充满了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一种地域特色留存于湖州文化的血液之中。也许,铸镜工艺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湖州铜镜千百年来所承载的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与湖丝、湖笔一样,成了湖州的文化名片。

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交流、质疑,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夯实核心素养。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某一学科为基础,注重引发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真实学习体验,丰富实践型学习支架,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铜镜湖州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