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背景下幼儿参观博物馆的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G区为例

2023-12-04娟,徐

教育观察 2023年27期
关键词:闲暇亲子博物馆

罗 娟,徐 慧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浙江台州,318020;2.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5)

一、引言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1]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在行走中收获有趣的知识和体验,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该教育形式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研学旅行背景下,场馆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家长重视,场馆学习受到了家长的关注,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已成为经济发达城市家长的休闲活动之一。学界对博物馆的界定不一,本研究中的博物馆特指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历史类、综合类博物馆。为了解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升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自觉性,本研究对幼儿家长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问卷调查”,收集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信息。问卷由基本信息部分和1道选择题(“您每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次数是多少”)组成。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决策的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包括“您每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几次?”“您为什么带/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等问题。运用SPSS 24.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Nvivo11plus软件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为提高研究的信效度,本研究邀请一名研究生与研究者共同编码。经检验,编码一致性为90.1%。

(二)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

本研究按照[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三个年龄段进行划分,采用分层抽样法调查杭州市G区(G区为杭州市五个主城区之一)的幼儿家长590人。选择杭州市是因为其经济比较发达,且杭州是一个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相较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杭州市的幼儿家长更有可能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从而便于收集具有研究价值的数据。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2.访谈对象选取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和差异最大化抽样,从被调查的590名家长中选择21人进行访谈。这一样本数量也满足了质性访谈样本量应该大于12这一要求。[2]访谈对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访谈对象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现状

在本研究调查的590名家长中,没有带幼儿参观过博物馆的只有12人,98.0%的家长都有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可见,在“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的背景下,参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亲子生活风尚。但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次数比较有限,5次以上的仅占13.1%。具体频次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问卷)

(二)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决策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频次现状,为了解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本研究进行了访谈。由编码分析得出,家长在决策是否带幼儿参观博物馆时通常受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博物馆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关于博物馆能否满足亲子需求的判断。

1.博物馆接触的可能性

(1)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往往与劳动时间相对,马克思着眼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把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3]“自由时间”就是广义上的闲暇时间。[4]闲暇时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自由支配”。博物馆是一种社会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也是休闲娱乐场所,寓教于乐是其优势所在。带幼儿参观博物馆是亲子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拥有闲暇时间是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前提。访谈发现,家长和幼儿的共同闲暇时间成为影响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决策的重要因素。在谈及“为什么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有家长提到“我周末不一定有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孩子周末兴趣班比较多,没有时间”等。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双职工家长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比较少,尤其在“教育内卷”的现实情况下,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上兴趣班。因此,家长和幼儿的闲暇时间比较少。在众多休闲方式中,家长能够做出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决策也就显得愈发难得。

(2)同胞限制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每个孩子能享受到的父母支持是有限的。由于年龄差距,不同子女的兴趣和需要也有差异,年龄差距越大,兴趣和需要的差异也越大。平衡子女的不同兴趣和需要成为家长在实现带娃效益最大化过程中的重要考量。然而,这一平衡行为使不同子女的权益都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称之为同胞限制。家长在对是否带幼儿参观博物馆进行决策时,同胞限制也是一种影响因素。例如,有家长表示:“因为弟弟还小,一般体力都跟不上,所以我们很少去博物馆。”“带着小娃哪里也去不了,得大一点,三四岁才可以一起带出去。”“哥哥对博物馆比较感兴趣,妹妹是个小吃货,很喜欢吃吃喝喝,去博物馆走一下就累了,所以后来也不经常去,更多是在户外,哥哥可以撒欢,妹妹可以野餐。”

(3)场馆预约

一是预约公告未得到普及。当前很多场馆都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度,一些热门的博物馆更是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准时参观。预约制可以让博物馆提前获悉客流量的发展态势,对客流进行把控,保护文物,缓解高峰期“塞人”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参观者现场排队的时间,从而提升参观的舒适感和愉悦感。然而,优点明显的预约制却引发了参观者的“吐槽”。有家长表示:“不知道要提前预约,专程赶过去之后发现已经约满不能参观了,满腔热情瞬间被浇灭。”这说明场馆的预约制度还没有宣传到位,尤其是一些热门博物馆的预约公告未得到普及,部分参观者存在盲区。

二是预约难。有家长提到:“很多好玩的博物馆很难预约,有个科技博物馆,约了好几次都约不上,很挫伤参观积极性。”进一步访谈发现,预约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预约事项不明确。一些家长说:“有些博物馆放票时间飘忽不定,预约公告上没有明确说明,每次去预约都提示已约满,跟不上节奏,也不知道应该提前几天可以预约。”“不知道每天预约的具体时段在哪个区间,18:00预约系统就进不去了。”其二,存在黄牛抢票问题。有家长谈道:“根本约不到票,都是黄牛,约了一个月了。”“总是约不到,票瞬间就没了,网上说很多是黄牛用抢票软件在抢。”此外,预约难的问题也与家长常选择在法定节假日时间参观热门博物馆有关。

三是人流量太大。有家长提道:“同一时段入馆的人太多,排队场面把人吓退,人流量太大就会导致体验感变差,到处都是乌泱泱的人和嘈杂的声音。”“有些博物馆去了太多人了,很多东西都要排队,就很烦。”这反映出部分博物馆没有细化分时预约制度,造成人流量过大,这种现象在法定节假日尤为突出,导致观众形成消极的参观体验,从而影响未来参观博物馆的频次。

2.关于博物馆是否能满足亲子需求的判断

(1)认知水平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理解不了博物馆内的展品,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参观。在其固有认知中,博物馆是蕴含深奥学问和厚重历史积淀的专业性较强的场所,很难看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因而不适合幼儿参观。在谈及“为什么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有家长说:“没必要,他们小,什么都不懂,把他们带到那儿去看毫无意义呀。”“还理解不了,看着乏味。”“以目前的认知水平,很难给她讲清楚。”“博物馆、科技馆不适合他的年龄,得大一点,至少要上小学。”可见,持这些观点的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博物馆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持有一种狭隘的学习观,即学习就是指掌握知识、技能的认知学习,殊不知侧重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非认知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范畴,对个体素养的培育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这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

(2)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决策通常以亲子对博物馆的兴趣为考量,只有至少一方感兴趣才能成行。访谈发现,部分家长自身对参观博物馆不感兴趣。有家长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如果自己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对博物馆没什么兴趣,所以也不愿意带孩子去。”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原因是,认为孩子没有兴趣。一些家长说:“他们不喜欢去那边,更喜欢去儿童公园。”“她好像不太感兴趣,更喜欢卡通的造型,去参观过,但逗留时间很短,马上跑出去了。”“尤其是比较久远的展品,他不太感兴趣,跟他说,他就会跑开,不太愿意听。”亲子对博物馆缺乏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博物馆的展陈缺乏观众研究、难以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有关。

相反,有些经常带幼儿去博物馆打卡的家长,可能由于自身很喜欢博物馆,这种情感会感染幼儿,使幼儿对参观博物馆也很感兴趣。访谈中有家长谈道:“要家长自己对这个东西比较感兴趣,或者说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他给小朋友讲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加生动一些,因为如果你把展品变成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觉得小朋友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告诉他,比如说这是古时候的一个碗,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可能孩子就不太感兴趣。”“首先我就是一个非常爱逛博物馆、美术馆,爱看展的这么一个家长,那我肯定想让我的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就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有些经常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家长也是出于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一些家长说:“有的时候只是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比如恐龙,我就带他去自然博物馆,想让他了解下恐龙是什么样的,怎么灭绝的,另外,那里有恐龙互动的东西,带他玩玩。”“与所学兴趣班内容相关,带他来博物馆长长见识。”“孩子平时看过一些绘本,提出过很多疑问,里面有博物馆涉及的,我们就会带他到博物馆边看边解答。”

(3)行为价值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它的目的性。父母在决策是否带幼儿参观博物馆时同样具有潜在的价值考量。家长之所以不带或者不经常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家长认为这一行为价值不大。关于“为什么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有家长提道:“考试不会考,为什么要去呢?你就算带孩子跑遍全中国的博物馆,他能记住多少?高考占几分?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你投入在别的地方不好吗?”可见,部分家长在育儿中比较功利,一切以高考为准绳,认为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投入回报率低,未能看到博物馆学习的长远价值。

反之,带或者经常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家长认为这一行为是有价值的,参观频次越高表明家长越认同其行为价值。这部分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家长的价值,二是对幼儿的价值。对家长的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遛娃的去处;一个促进亲子互动、交流的地方;满足兴趣、求知欲的需要,开阔视野。对幼儿的价值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满足兴趣、求知欲的需要,开阔视野;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启蒙教育;重复参观;培养非正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参观动机

通过分析访谈内容发现,在家长认为的博物馆对幼儿的价值中,提及最多的是“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18次),其次是博物馆可以“满足兴趣、求知欲的需要,开阔视野”(12次)。可见,这部分家长对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与近年来博物馆的发展改革有关。2015年,《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高到了首位,改变了以往博物馆以收藏功能为主,不注重教育功能发挥和社会服务的局面。[5]习近平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在此影响下,博物馆的展陈更加“亲民”。在科技赋能博物馆的背景下,博物馆对展览、展品的阐释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体形象,博物馆越来越成为适应全龄参观学习的文化阵地。正如家长在访谈中所言:“博物馆里的知识更具象,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有很多探索、互动体验项目。”“是了解历史的最佳课堂。”在博物馆里可以“激发孩子更多提问和思考”“提高审美”“接受文化的熏陶”“满足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开阔眼界”。由此表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行为正是家长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的体现。

四、研究建议

为消除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决策的负性影响因素,提升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自觉性,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以人为本,重视闲暇时间的价值

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现象。[7]人的发展有赖于闲暇时间的增多。[4]闲暇时间为个体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闲暇时间对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成功地开发闲暇时间这一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的(特别是在提高整体社会成员的教养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经验。[7]为此,社会应为职工减负,让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发展其各方面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工作。当然,前提是通过闲暇教育使职工形成良好的闲暇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同样,社会也应为幼儿减负,让他们拥有闲暇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讨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教育、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8]参观博物馆是高质量闲暇活动的一种,只有保证亲子有共同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提高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

(二)家长:坚持素养本位,克服同胞限制

1.坚持素养本位,重视博物馆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但很多家长所持有的成才观是一元的,即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好的分数,这根植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愿景是相悖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9]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南,也为家长育儿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应坚持素养本位,树立多元的成才观,全面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

博物馆是一个给人以时空穿梭感的空间,是集休闲、体验、学习、感受、领悟等特征于一体的文化场所,被誉为“立体的教科书”,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博物馆的教育具有全民性、社会性、终身性、直观性、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涉及审美、人文、科学、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创造了一个生活化、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课堂”。[10]因此,参观博物馆对幼儿具有重要价值。

对幼儿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与书面化和符号化的知识不同,博物馆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所有展品都是真实的、具象的,这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二,幼儿注意力不稳定,以无意注意为主,而博物馆是一个充满丰富刺激的环境,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在博物馆中,幼儿可动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进行学习、探究。第四,博物馆的展陈相对具有丰富、完整、生动鲜明的特点,可以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事物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2.克服同胞限制,尽可能为每个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

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子女间表现尤为突出,这对多子女的家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与独生子女相比,在多子女家庭中,每个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支持资源受到了限制。但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其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应在关键期内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对孩子有价值的教育支持。因此,家长应克服同胞限制。例如,家长可以在两个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采取分工的方式,尽可能给予每个孩子所需要的支持,保证育儿过程的公平。如前所述,参观博物馆对幼儿具有重要价值,家长应克服同胞限制,经常带该年龄段的孩子参观博物馆。

(三)博物馆:优化预约制度,加强亲子观众研究

一是普及预约公告。为避免“跑空”现象,热门博物馆应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其网上实名预约制度,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抖音、交通广播等渠道,在节假日前期加强宣传。

二是明确预约事项,遏制黄牛抢票,引导错峰参观。为解决“预约难”的问题,热门博物馆应在预约须知/公告/注意事项中明确说明博物馆放票的时间以及每天可预约的时段,并提供咨询电话,为参观者答疑解惑。为规范购票秩序,博物馆可与软件科技公司、公安机关合作,遏制黄牛抢票行为。为减少节假日参观需求暴增、抢票难等现象,博物馆应引导参观者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错峰参观。

三是细化分时预约,控制人流量。为解决同一时段入馆人数过多的问题,博物馆应细化分时预约,实时监控人流量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参观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和体验环境。

四是加强亲子观众研究,激发家长和幼儿的参观兴趣。当前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常给参观者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很多文物并没有“活”起来,显得冷冰冰,难免让参观者产生压抑的心情,导致一些参观者对博物馆缺乏兴趣,并形成刻板印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界更注重文物的收藏、研究功能,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不够,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不够重视。第二,博物馆对参观者的研究不够,在文物的阐释、呈现方面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吸引参观者的兴趣。因此,博物馆在重视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参观者的研究。尤其是在当下博物馆参观低龄化的时代,更应加强对低龄参观者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亲子需求的满足是影响家长带幼儿参观博物馆频次的重要因素,为此,博物馆应加强亲子观众研究。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应在展览中建立“双展线”,即儿童展线和常规展线,亲子在参观中能够各取所需,亲子双方均能收获良好的参观体验,促进亲子形成经常参观博物馆的良性循环。[11]

五、结语

通过调查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频次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多数家长每年带幼儿参观博物馆的次数比较有限,参观频次受闲暇时间、同胞限制、场馆预约、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社会、家长、博物馆应协同合作,促进亲子形成共同参观博物馆的良性循环,推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闲暇亲子博物馆
人在何时最清醒
博物馆
闲暇拾笔寄娱情
露天博物馆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博物馆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